开栏的话
经济大潮中,财经名词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宏观经济到个人理财,从市场动态到投资策略,每一个财经热词背后都隐藏着经济变革的力量与机遇。开设“财经热词”专栏,旨在解读那些耳熟能详却又含义深邃的财经术语,让人在轻松阅读中一探财经世界的奥秘。
经济就像人的身体,需要经常调理。中央领导机构好比我们国家的“中央医馆”,就像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时常给经济把脉问诊。这不,最近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给经济开了个新方子,就是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可是自2011年以来头一回换方子。我国近年来一直坚持走“稳健”路线,就跟中医讲究的“平补”一样,不急不躁,不寒不热。可这回,眼看国内经济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就得用降准、降息等“温补”之法了。
在“中央医馆”的医书里,共有5种货币政策的药方:大寒(从紧)、小寒(适度从紧)、平和(稳健)、小温(适度宽松)、大温(宽松)。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时候开的都是平和的方子,哪怕是2015年股市大跌,2020年疫情来袭,我们都没换方子,就靠“平补”扛过来了。
上一次“温补”还是2008年。那一年,雪灾、地震、金融危机接踵而至,“中央医馆”直接开了个猛药方。药方开好后,抓药、用药的重任就落在了“央妈”——中国人民银行身上。4万亿元投资、降准降息,那药劲儿,就像给病人打了强心针,整个市场顿时红光满面。那时是大水漫灌,企业都能沾光,但也滋养出不少“僵尸企业”。这次可不一样,“央妈”手拿“银针”,专门给科技企业“疏通经络”,尤其是那些有特色的“专精特新”企业,贷款支持将会源源不断。
其实,要换方子的迹象在近两年已有显现。2024年,“央妈”率先下了几剂猛药。先说“降准”这味补气的药,2月和9月各来一剂,每次都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光是一次降准就能释放近万亿元的长期资金。
光补气还不够,还得暖身,“央妈”同时又抓了三剂“降息”药。2024年2月先将5年期以上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降到3.95%;到了7月,又降到3.85%;10月索性直接降到3.6%。这么一来,贷款成本不但低了,市场上的钱也多了。
“2025年,货币政策基调将从‘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这是近14年来,中央首次定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医讲究对症下药,“央妈”抓药还特意照顾了“体弱”的中小企业。截至2024年6月底,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到了32.38万亿元,比2023年同期多了16.9%。“专精特新”企业更是得到了精准滋补,截至11月底,这些企业获得了4.25万亿元的贷款支持,同比增长13.2%。
药的效果如何,从楼市和股市都能看出来。2024年11月,30个重点城市的新房成交面积达到1534万平方米,环比增长3%,同比增长20%。股市也有大幅好转,9月下旬,沪指一周暴涨12.81%,创下近16年来的最大单周涨幅,A股总市值一周之内就增加了9.6万亿元。10月的股票账户开户量是前9个月平均开户量的4.5倍。市场的“气血”确实在慢慢转旺了。
这几服药就像“全家补”,从老到少,从创业者到打工人,都能受益。北京的小张前几天去银行问房贷,柜员告诉他现在首套房利率只要3.15%。“这利率比我姐去年买房时降了一大截,月供能少不少呢!”小张高兴地说。
小微企业主更是尝到了甜头。数据显示,到2024年8月,已经有超过6200万户小微企业拿到了贷款支持。像咱们社区的李师傅,开了10年小超市,这回趁着利率低,终于敢去银行贷款扩店了。
科技创业者也补足了底气。现在基本上每两个科技型小企业中,就有一个能拿到贷款。制造业企业更是得到了实惠,信用贷款占比达到38%,比3年前足足多了7个百分点。这说明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越来越给力了。
理财族可能会嘀咕,如今的收益比之前降了不少。但你再瞧瞧股市,2024年10月有685万人开了新股票账户,创下新高,投资者都在寻找新的理财出路。
老中医开方子总有个疗程,“温补”的效果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完全显现。这次,“央妈”光是“药材”就备了将近20种,从买国债到支持房地产,从救市到稳预期,能用的都拿出来备上了。不过话说回来,补药也得讲究个“补而不燥”。补过了头,市场里的钱太多,物价就可能往上蹿;补得不够,又怕效果不好。这不,开方时特意强调的“适度”二字,就是不想把药吃太猛。
编辑董硕/美编徐雪梅/编审张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