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复杂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经济格局的快速演变、技术创新的日新月异、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以及监管要求,都使得企业的运营管理风险有所增长。在这种新形势下,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治理结构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角色和职能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与合规性审计,而是逐渐向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评价以及战略决策支持等多维度拓展。然而,这一转型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着诸如审计理念滞后、技术手段不足、职能定位不清、审计整改不到位等诸多挑战。深入剖析这些挑战并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对于提升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进而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
内部审计概述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于管理层和运营部门的审计活动,旨在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提高治理水平,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并确保运营的效率与合规性。内部审计通常由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或人员执行,并且对企业的管理层负责。内部审计必须具备独立性,审计人员应当不参与日常运营和管理决策,这样可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内部审计人员通常向高级管理层或审计委员会报告,避免因与管理层的关系而影响审计的独立性。此外,内部审计通过评估组织的风险管理框架,识别潜在的风险,分析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内部审计帮助企业识别财务、运营、战略和合规性等方面的风险,确保风险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应对挑战和威胁。
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
虽然相关政策中清晰界定了内部审计的内涵,也围绕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进行阐述,但由于企业领导层的工作理念、主要期待等各不相同,因此内部审计在职能定位方面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董事长、总经理往往将审计监督的力度放在首位,体现出大范围覆盖的特征,希望可以精准捕捉业务活动和内控管理的不足,将各个缺陷整理出来进行解决。对于分管具体业务的领导层,更加提倡“有温度”的审计监督,希望内部审计可以对业务工作保持理解态度,尽可能多提出可靠、可行的建议。内部审计可能无法保持清晰合理的工作边界,审计工作逐渐陷入被动的困境。
新形势下,内部审计整改是一项重要工作,有利于增强企业应对风险能力。但目前很多企业的审计工作相对薄弱,在审计结果的运用方面有所欠缺,主要和审计整改不到位密切相关,忽略了营造齐抓共管的审计氛围,在审计整改方面投入的资源较少,此项工作缺乏足够的威慑力。同时,很多企业的审计整改问责工作不到位,整改情况与部门考核相脱节,企业相关人员对于审计整改不够重视。此外,新形势下部分企业的审计整改不够深层次,也没有注重辐射效应,难以从根本上处理好相应缺陷,所以企业面临着屡审屡犯的不良情况。
很多企业可能出现财务报告不真实、不准确的情况,如财务数据的虚假报告、隐瞒利润或亏损、未按规定披露相关财务信息等。这种失真可能导致股东、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误判,影响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和企业的信用度。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的审计机制,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可能无法充分运作。内部控制不完善会导致资源浪费、资产流失、舞弊行为等问题,例如资金管理不严、审批程序不规范、职责分工不明确等,这些问题可能会造成企业运营低效、资金安全风险增加,甚至引发重大财务舞弊事件。最后,审计监督机制的缺失可能导致企业无法全面、系统地识别和评估各类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等。企业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可能无法及时发现潜在的经营风险,如对外部环境变化(政策变化、市场波动等)未能做出充分反应,甚至未能发现业务部门内部的潜在问题。
因此,企业审计方法需做出调整,从而推动自身整体发展。但目前很多企业的审计理念停留在早期,没有认识到现代化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往往以财务审计为主,此种审计模式处在事后审计的范畴内,不具备及时捕捉经济活动中异常问题的功能,也难以通过可靠信息调整决策。并且,部分企业没有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忽略了内部审计平台的应用,对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缺乏认知,也没有将先进技术融入内部审计,从而无法实现高效、高质量审计的目标。
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审计的解决对策
首先,内部审计的全面覆盖在新形势下至关重要,除了与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审计密切相关之外,也需要从子企业审计入手。内部审计要高度重视资金密集、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对此加大监督力度,围绕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实现全覆盖。同时,企业要集中注意力在战略部署贯彻执行情况方面,采取深入业务和管理末端的方式,防止企业部门沟通不畅的问题长期存在。
其次,内部审计应保持独立性,避免受到管理层的干扰。审计部门需要独立于日常运营管理,并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以确保其工作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估企业运营和财务状况。企业应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架构和权责界定。审计委员会应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确保审计部门不受其他业务部门干扰,避免管理层对审计工作的干预。内部审计不仅是财务审查的工具,更应扩展到企业整体风险管理中,关注战略风险、运营风险、合规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等多个方面。审计工作应紧密围绕企业的整体风险管理框架进行。
最后,企业需建立一个基于风险导向的审计体系,重点关注可能对企业战略目标、财务稳健性以及运营效率产生重大影响的风险领域。内部审计需要与风险管理部门紧密协作,共同识别、评估和缓解潜在风险。
企业需秉持着公开促改的理念,了解内部审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及时设置科学、可行的整改协同机制。在内部营造现代化的审计整改氛围,引导相应主体参与其中。企业将边审计边整改的措施融入实践,以督察督办审计出的重大问题为依据和重点,充分贯彻落实审计工作,考核审计行为是否规范,还要及时跟踪审计整改是否按照规定完成,遵循发现问题、报告问题、处理问题的原则,以设置审计整改问题清单为主要方式,将消耗管理融入实践,只要该问题具备可以整改的条件,那么强调立行立改。
当前,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从挑战方面来看,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快速迭代的技术革新以及日益严格的监管规范,都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深度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只有与时俱进,积极应对挑战,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与方法,才能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其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价值增值方面的核心作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健前行,实现战略目标并创造更大的价值。
〔作者单位:华远陆港绿色物流(山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