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如何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

2025-01-13 00:00:00
投资北京 2025年1期
关键词:工场文化产业园区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影响下,人工智能、5G、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文化产业集聚地,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集中展现各类文化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加快成为文化产业的创新试验田和新高地。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产业园区通过构建创新服务集群,完善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服务机制,逐渐从吸引企业集聚的空间载体,向促进产业裂变的创新载体转变,推动文化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本期《园区有话说》由北京文化产业园区秘书长陈敏对话E9区创新工场副总经理张超,一同探讨文化产业园区应该如何发挥平台优势,激发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实现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陈敏:E9区创新工场的前身是双桥乳品厂,之后通过“腾笼换鸟”让老旧厂房焕发新机,发展为国家文化科技文创融合发展重点园区。从乳品厂到创意工场,E9区创新工场是在什么背景下诞生的?产业定位是什么?

张超:园区的产业定位需要基于对区域经济、文化资源和市场需求的深入分析,确定一个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E9区创新工场诞生于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转型发展文化产业的历史背景下。2016年,迎着北京市文化科技双轮驱动的政策东风,E9区创新工场率先提出尝试突破文化朝阳、科技海淀的原有产业格局,打造线下文化科技融合产业服务平台,服务于面向未来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消费。E9区创新工场的“E”为Electronic(科技)和Entertainment(文化创意)的结合,这不仅是对当前技术发展趋势的响应,也是对文化创意产业多样化需求的满足。

近年来,E9区创新工场锚定发展定位,着力引进总部型、科技型、国际型企业,赛道涉及数字创意技术、元宇宙、虚拟数字人、软件开发、5G数控及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3D裸眼呈现、虚拟现实增强、自然语言分析、数据图形可视化、数字营销等多门类的前沿科技和新媒体、内容传播体系。逐步形成了以“人工智能”为特色的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脑机科学、三维场景识别技术集群,以“新一代认知物联网”为特色的城市管理、大数据处理、大数据可视化、人机交互技术集群,以“智能机器人”为特色的智能安防机器人、柔性机器臂技术集群,以“优质文化IP孵化”为特色的文化消费、非遗衍生品开发、体育赛事运营、电竞直播内容运营集群。目前,入驻企业154家,文化科技类企业占比超过88%,其中包括天娱数科(智境云创)、强氧科技、鲸世科技、智齿科技、观正文化等一批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领军型企业。

陈敏:E9区创新工场如何通过集聚产业要素, 发挥平台优势,为文化科技企业赋能?

张超:E9区创新工场按照平台化发展战略,整合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的100余所院校创意设计产学研合作,开展文化IP的创意孵化与开发;整合人工智能、5G数控传播、3D裸眼呈现和新媒体交互体验,打造以天娱数科、强氧科技、鲸世科技、智齿科技为代表的数字创意研发体系,实现传统文化与数字化科技呈现的深度融合;园区通过众创空间与中央美院丝绸之路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学院、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应用转化实验室及科技、艺术、设计领域领军企业内容融合,打造出国潮、非遗、科创、数媒艺术和线上线下消费场景,以虚拟现实呈现、沉浸式体验等创意营销方式打造完整的设计―孵化―场景落地―生产―消费生态闭环,服务文化科技融合与创新消费升级。

在运营人才架构上,E9区创新工场构建了“职能支持―招商运营―物业服务―政策研究―企业服务―品牌宣传―场景对接―资本运作”的全序列人才架构,重点打造了科技、策划咨询两个核心部门。科技部由微软亚洲研究院领衔,关联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长城会、信通院旗下的大数据云计算转化中心为代表的顶级科技行业资源和以光大资本、北文中心艺术银行为代表的科创金融资源。策划咨询部在政策解决、企业咨询、战略研究等方面为园区和入园企业提供相应服务,协同科技部拓展对外合作,共同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陈敏:作为文化科技企业的集聚地,E9区创新工场为企业提供哪些服务?如何帮助入驻企业享受政策红利?

张超:园区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综合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政策服务、融资对接、工商税务、法律咨询等,以满足不同阶段企业发展的需求,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加速产业升级。目前,已建成人工智能成果转化平台、产学研人才孵化平台、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国际文化传播平台、国潮文化创新平台、企业家服务沙龙和E9区投融资服务平台等七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宜家式管理,助推企业成长发展。

其中政策服务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人才引进、研发资助等多个维度,政策服务团队会深入了解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发展阶段,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匹配相应的政策资源,帮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在政策宣传阶段,通过组织政策的宣讲会、培训会等活动,帮助企业增强对政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把握政策机遇。在政策申报阶段,通过协助企业进行项目申报、材料准备和答辩指导等,以提高企业申报的成功率。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项目资助等方面,专业的政策服务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企业政策服务需要关注政策的持续性和实效性,并建立长期的政策跟踪和服务机制,助力企业精准掌握政策、便利获取服务、高效办理需求,将政策红利和优质服务转化为企业发展能效。

陈敏:E 9 区创新工场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园区智慧化管理?

张超:近年来,E9区创新工场积极推动智慧化园区建设,通过物联网、智能安防、智能结算、智慧空间管理、人工智能客服、大数据可视化、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技术产品的应用,提升入园企业的经营效率及园区管理服务效率。智慧园区管理系统和24小时智能物业服务平台已在官网上线,包含智能语音客服系统、智能物业结算系统和CRM客情管理系统。智慧园区管理系统一期已实现招商、财务、物业、安保的智能化管理,下一步将通过大数据与物联网的技术,关联园区的车场、门禁、园区一卡通消费结算。另外,依托智能物业服务平台,入园企业可实现全天候的线上咨询、报修、缴费和查询等功能,同时园区通过后台CRM客情管理系统,实时保持与入园企业的紧密联系,及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项需求。

陈敏:在园区存量时代,差异化竞争对园区发展来说越来越重要,您认为园区应该如何提升竞争力和吸引力?

张超:面对竞争日益激烈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园区需要通过构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来增加自己的砝码,如瞄准特色产业、优化服务体系、构建人才发展战略等。具体来说,一是在产业定位上加强前瞻性,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吸引和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的企业及项目。例如,可以围绕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前沿技术,结合文化内容创作,推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孵化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业态和新产品。文化科技园区可以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园区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同时,关注技术变革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引导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二是及时关注政策动向,灵活调整发展策略。在确保符合国家和地方政策导向的同时,充分争取到政策优惠和支持,同时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咨询过程,为行业发展和自身权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除此之外,通过政策引导、环境营造和资源整合,吸引相关领域的领军企业和创新团队,形成产业链的闭环。

三是认识到人才是园区发展的核心资源。园区需要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提供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平台和生活环境,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还可以通过加强与教育机构合作的方式,建立人才培养和实习基地,为园区输送新鲜血液。

(编辑:彭楚钦)

猜你喜欢
工场文化产业园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12
园区的开放样本
商周刊(2018年24期)2019-01-08 03:30:36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手艺网+手艺工场
中华手工(2017年6期)2017-07-06 08:39:34
做企业的“技术合伙人”——访联创工场CEO及创始人刘猷韬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35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联想打印工场体验分享
中国摄影(2014年8期)2014-11-07 22:22:03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