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疗”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2025-01-13 00:00:00李焱
投资北京 2025年1期
关键词:康养医疗器械人工智能

医疗健康是AI技术应用的黄金赛道,以AI为代表的数智化技术与医药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正激发出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围绕“人工智能+诊疗”、智能医疗器械、数字健康管理等领域,北京智慧医疗发展正在逐步展现出明显优势,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而且推动了整个医疗行业的智能变革。通过整合现代科技与健康管理,未来北京将构建一个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医疗环境。

“人工智能+诊疗”提高医疗诊断效率

大数据模型、人工智能技术为诊疗带来了变化。以心脏检查最基础的心电图为例,阜外医院自主知识产权的心电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在大模型的基础上,覆盖48种心电诊断。心电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准确率非常高,效果相当于从业5到10年的资深心电医生水平,其诊断提示平均93%会被临床采纳,让医生判读时间缩短63.3%。

羽医甘蓝的前沿口腔AI解决方案通过对口腔影像的快速识别分析,能够在5秒内发现近40种口腔疾病和情况,辅助医生提高接诊效率。羽医甘蓝首席运营官赵漫兰说,以种植牙为例,牙医需要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几百颗牙齿的种植实践,才能独立且准确地将种植体打进缺牙位置。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植体打穿牙骨,造成医疗事故。而现在,医生只需在羽医甘蓝口腔AI系统中点击几次鼠标,就能在数分钟内完成原本几小时的治疗设计工作,效率提升百倍。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卫生法与生命伦理系主任睢素利认为:“医疗AI的引入,不仅极大减轻了医疗繁琐的基础工作,提高了临床诊断的精准度,还将助力实现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确保不同地区都能获得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偏远乡村的群众在家一键呼救,片刻就有全科医生上门救治;在县里的医院就能“挂”上北京、上海三甲医院的专家号……“行走的医院”让“AI村医”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一个随身携带的“全科医生助诊包”,就是村医们手中的“百宝箱”。有了这个神秘的黑色背包,驻扎在乡村的一线医护人员可以即时完成超声检查、心电图检查、尿液检测等30多项二甲医院的“常规检查”,还可以通过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的智能诊疗系统上传检查结果,随时与三甲医院连线,架起村民与三甲医院专家的“健康桥”。 “互联网+远程诊疗”模式,让乡村医生迭代升级为“AI村医”,有效解决了基层医生缺设备、缺技术和偏远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烦”等问题。自项目实施以来,“行走的医院”已经在湖南、安徽、山西、山东、河南、北京、河北、湖北、贵州等多个省市落地,累计开展检查检验4.5万余人次、远程会诊服务1.2万余人次。

此外,帮助年轻医生尽快提升诊疗水平,赋能基层诊疗,成了目前大数据模型、“人工智能+医疗”最广泛的应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1日,国内已经有122款医疗类智能软件获批进入市场,其中影像辅助类的占比达到80%。有了这些辅助诊疗智能系统的支持,一些疾病在社区诊疗环节就能够被筛查出来,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也能更好地被控制。

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终身荣誉会长黄正明在2024年中国数字医疗大会上表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医疗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患者就医体检等方面,都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未来,数字医疗的发展将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继续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医疗产教融合、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快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高端创新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如今,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让就医越来越便捷,AI辅助诊疗系统、手术机器人等智能医疗器械让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北京纳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膝关节置换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获得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作为第一款国产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机器人,填补了国产机器人单髁置换领域的技术空白。公司负责人于海英表示:“系统标准化操作流程让人机交互更为顺畅,不仅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也因为精准的操作,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恢复周期更短。”

在AI辅助下,让医生可以在手术中“看”得更清楚,病灶“找”得更准确,手术操作更稳、更精细的智能医疗器械还有很多。除了“膝关节置换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还有在血管造影中能同时排除杂音、看清血管壁的“Taikon·太空”DSA。该产品为AI图像处理介入诊疗系统,搭载新一代WE-Aimage 智能超算高清影像平台,使图像质量大幅提升。此外,腹腔内窥镜单孔手术系统可以“手剥”生鹌鹑蛋壳,还不会弄坏靠近蛋壳内壁的软膜。“这套系统我们有600多项专利,其中靠人工智能和算法,让设备过滤掉了医生在操作过程中手指可能出现的、生理性的自然抖动,或者前端操纵臂的一些弯曲带来的影响,增加了设备在手术过程中的稳定性。”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医药健康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市经济增长“双发动机”之一,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两区”建设等利好因素推动下,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医疗器械产业作为医药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实现了从“制造”向“创造”和“智能化”转型升级。

2024年以来,北京共有7个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累计获批70个,占全国近三成;共有13个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获批上市,累计获批41个,数量居全国首位。在工信部、国家药监局近日公布的104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优胜单位中,北京25家单位的27个项目入选,数量也居全国首位。

截至目前,北京拥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超1000家,规模以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9家,2023年共实现产值352亿元,同比增长15.4%。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产值257亿元。但同时也要看到,“北京医疗器械产业面临产业规模整体不大、龙头企业引领不强、医疗和创新资源协同不够等问题和挑战,存在进一步提档升级的发展空间。”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紧抓创新发展新机遇,北京市经信局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医疗器械产业提质升级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技术融合创新为引领、以促进医产学研协作为抓手、以强化区域协同支撑为总体思路,提出到2026年总体规模突破500亿元、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5个以上、创新品种超100个等具体目标,力争到“十五五”末建成对标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端创新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AI引领健康管理智能化

未病先防、及时干预、早诊早治已经成了目前医疗领域的共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模型让疾病的预警有了“工具”。利用个人健康数据,大数据技术可以进行疾病风险预测和健康趋势分析,在患者身体从健康状态到亚健康状态的转变中,能够得到及时的提醒,实现早预防、早诊断。

美年健康集团凭借其深厚的医疗健康底蕴和前瞻性战略布局,利用大模型技术和AI Agent的新模式赋能,在医疗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崭露头角。2024年8月28日,美年健康正式宣布国内首款健康管理AI机器人⸺“健康小美”数智健管师正式上线。这款由美年健康、华为云与润达医疗三方合作研发的创新产品,通过大模型技术构建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健康档案,建立三维数字孪生人模型,实现智能交互,实时监测分析健康风险,标志着数智健康管家时代的到来。

作为国内最大的健康数据入口,美年健康敏锐地感觉到了AI和大模型技术迭代浪潮带来的时代机遇。三年前,美年健康提出“All in 数字化”战略,2024年升级为“All in AI”,通过AI赋能重塑体检链条,在各类体检项目和创新产品中广泛应用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其推出的“AI肺结宁产品”基于薄层CT技术,结合AI辅助,能够精准发现并分析肺结节的特征。AI智能血糖管理创新产品⸺控糖助理“糖豆”,采用 “三师共管”(医师、营养师、运动指导师)模式,不仅运用AI技术提供动态血糖监测,而且结合功能营养素的科学调配,从用药指导、饮食调整、运动建议等方面为每位用户定制“一人一策”的个性化血糖管理方案。

在智能康养领域,近年来,从智能穿戴设备到远程医疗服务,从智能家居到健康管理平台,科技正在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安全、舒适的养老服务。丰台区依托丰富的医疗创新资源和康养应用场景,在科技与康养结合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在天坛智能医工产业园,首科医谷医学转化驿站、天坛医院脑健康研究中心等众多智能医工项目和服务机构加速聚集,推动医学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在北京芳华里康养社区,专业服务团队和智能化健康管理系统落地,通过智能手环等设备实时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与照护服务。据了解,丰台区瞄准智能医工、中医药大健康、全生命周期康养三大“主赛道”,将仿照“肯德尔广场”模式打造示范区,在生物医学、生物技术、医药研发、医疗器械等领域发挥创新能力、汇聚强大的产业生态。

“在全生命周期康养领域,丰台区全力打造首都康养产业先导区,深化与中关村新力康养科技及产业化协会和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战略合作,打造康养产业双向离岸基地,服务企业产品出海,不断扩大康养产业朋友圈,健全康养产业生态圈。”丰台区委副书记、区长初军威介绍说。

支持医疗大模型开发与大数据共享

2024年5月23日,北京市印发《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提出支持医疗大模型开发和落地应用,推进数字疗法、人工智能辅助治疗等产品的研发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药研发。这项任务是北京市对医疗大模型重视程度的印证。目前北京正在推动建设医疗健康行业大模型平台,由北京市卫健委牵头,近期已经在行业内的头部企业做了相关调研。

此外,《计划》提出要实施医疗大数据共享与应用,建设全市共享的门急诊、住院、体检、科研等电子病历体系;推动标准化、信息化临床研究数据共享,明确数据脱敏标准,打通医院之间数据链接;推动检验结果、医疗影像在全市三级医院实现互联互通互认。

有专家指出,长期以来,医院之间的数据信息不共享是中国医疗行业数字化最突出的短板之一,住院、体检、科研等数据信息呈现碎片化特征,在医院系统中宛如一个个“数据孤岛”,难以互联互通。此次北京市提出的任务若能实现,则有望打破这种“数据孤岛”现象。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医药健康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北京拥有良好的人工智能创新基础,将加快医疗大模型落地应用,推动通用大模型开源,以单病种数据库为切入,开展垂类大模型训练,先期推动面向药物研发、医疗辅助、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和中医药等五类场景的医疗大模型开发和落地应用。

记者了解到, 北京市将实施“数智引擎升维工程”,推动医疗大模型构建、迭代和应用,加快医学影像等医疗健康大数据合规流通;实施“企业培优倍增工程”,通过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载体,推进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及产业资源整合。

同时,北京将搭建研发辅助平台为诊疗新技术等提供支撑,其中包括搭建AI加速药物研发、虚拟临床试验等研发辅助平台,为诊疗新技术、新药研发提供重要支撑;支持脑机接口等医工交叉创新产品研发;围绕抑郁症等疾病,推动创新企业开展数字疗法产品研发,推进建立数字疗法产品注册检验审评指导规范,服务数字医疗产品审评和审批。

“AI+医疗”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机遇的背后,AI同样也面临着“隐私安全”“数据幻觉”“泛化性”“可解释性”等方面的挑战。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游茂提到,当下,在AI医疗、药物疫苗开发、“AI+可穿戴设备”、医疗机器人等多个领域,都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参与。“应当研究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范,解决医疗数据流通中的安全问题。”在游茂看来,通过形成持续产生高质量整合数据的平台,研发将在合规平台下快速推进,AI医疗技术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将不断完善,真正发挥出大数据的潜力。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刘辉表示,在推动技术创新与升级的过程中,需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法规政策与技术体系,加强对算法准确性、公平性、透明度、可解释性、隐私保护等关键维度的评估与监管力度,确保AI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医患双方提供更优质的应用体验和医疗服务。

猜你喜欢
康养医疗器械人工智能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医疗装备(2020年10期)2020-06-13 01:34:36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简介
人工智能与就业
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建筑科技(2018年6期)2018-08-30 03:41:18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29
数读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