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备受瞩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部署了2025年经济工作,提出“五个必须统筹好”的指导思想和“五个针对”的工作要求,确定2025年经济工作的九大重点任务,为北京谋划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引。
会议有三个特征:一是鲜明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五个统筹”的提出既是对已有实践的总结提炼,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启示引领,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鲜明体现高质量发展全会重点任务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进行工作部署;三是鲜明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全会提出“系统集成、协同配合”,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齐步走”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举措,推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2024年12月20日,北京市委十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强调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立足首都功能定位,聚焦北京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2025年北京经济发展在贯彻落实中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
强化科技创新建设 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
会议提出“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北京科技创新优势突出,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涌现出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智能脑机接口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应充分发挥首都科技创新优势,以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为核心,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积极承担战略使命,争取更多国家创新项目在京落地。
加强基础研究重点领域项目布局突破,支持北京聚焦前沿数学理论及应用等四大前沿基础研究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好一批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并将符合条件的列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等。推动跨学科研究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突破。主动适应科研范式演进规律及发展趋势,支持依托有条件高校、科研机构设立基础研究交叉融合特区,开展交叉科学研究试点。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加快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布局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和交叉学科中心,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统筹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等资源力量,形成跨学科、跨领域、大协作的科技攻关网络。
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协作攻坚,积极向国家争取支持北京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殊调配机制,跨部门、跨行业、跨体制调集领军人才并组建攻坚团队,围绕集成电路、高端科学仪器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九大“卡脖子”技术,加快实施专项攻坚行动,支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力争产出一批重大成果,加快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服务国家安全加强技术突破可控。
主动积极服务融入“ 创新驱动”“国家安全”等战略,依托部市合作机制,畅通“中央―地方”协同推进渠道,向国家争取部委产业和创新资源在京落地。聚焦金融、能源、交通、气象、应急等领域,发布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应用榜单,采用“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支持本市企业参与,加快实现涉及国家安全前沿技术技术自主可控。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通过科技领军企业技术中心培优、产业筑基、机制创新搭台、中试验证加速、应用场景建设等工程,构建产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鼓励领军企业通过研发战略合作、产业链供需对接、技术交叉许可、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筑基扩容”“小升规”“规升强”三大工程,加快推动“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发展。
加速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会议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既是北京信息服务业高速增长的潜力所在,也是赋能千行百业变革创新的动力源泉,北京作为全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领头羊”,具备率先推动“AI+”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应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由“大模型拼研发、拼性能”向研发与制造应用并重的“拼赋能、拼落地”转段,并强化“AI+”引领深度赋能科技创新与千行百业,带动关联产值达到万亿元规模。
2024年7月,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从标杆应用、示范应用、商业应用三个维度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构建大模型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全景图。
从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的维度看,发力“人工智能+制造”,提升先进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加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推动大模型赋能自动驾驶算法开发,丰富自动驾驶数据集、场景库,推动L3级智能网联乘用车的规模化应用、L4级低速场景的规模化应用。扩量“人工智能+医药”,推进“AI+制药”“AI+医疗器械”等,支持头部生物技术、CRO企业与模型企业合作进行前沿药物发现和开发创新,研发医药大模型等创新产品,推进AI新药、AI诊疗技术等首台(套)重大技术创新产品应用推广。推动智能工厂扩量提质,围绕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等领域,支持创建10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在“新智造100”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装备数控化率、生产设备联网率。发力“人工智能+服务业”,推动服务业扩量提效,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加强政、企、校协同联动,依托教培头部企业培育跨学科、学段的教育大模型平台,提供备课助手等辅助工具。加速人工智能赋能医疗,构建“北京医生”医疗大模型平台,建立高质量医疗数据标注库和医疗大模型训练可信空间;依托市属三甲医院,探索医生与医疗智能体协同机制,优化医疗辅助服务。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文旅转型,鼓励VR、人机互动、实时动作捕捉方面技术攻关,加快旅游、影视等垂直大模型研发攻关和落地应用;以AI驱动影视工业与视听服务融合发展,推动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智力资源产研协同。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发挥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优势,加强与深势科技等头部企业合作,推动AI forScience大模型助力新药研发、新材料分析、气象分析等基础科研新模式。
发力“人工智能+社会”,提升融合发展力,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深化北京智慧城市全域应用场景开放试点,支持平台企业在城市运行、社区治理、智慧政务、智慧生活等领域示范建设及推广智能解决方案。加快提升智能治理水平,鼓励在京高校进行可信人工智能评估、制定人工智能标准、构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学科体系等建设,强化规则引导,提升安全风险管理能力。打造绿色高效智慧能源体系,以全面建成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为牵引,打造绿色智慧高效用能体系。加快构建超大城市新型智能电力系统。大力发展虚拟电厂、能源互联网等智慧能源产业,开展高效柔性智能配电网、虚拟电厂等技术攻关。优化生活性服务业供给,支持零售企业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消费数据闭环分析,开展智能精准营销。
培育未来产业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会议提出“培育未来产业”。前瞻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是全球共识,未来产业靠颠覆性技术驱动,能够提高供给质量,实现降本增效,不仅是存量的升级、跃迁,更是增量的破局。在当前数据“核爆”加速形成的趋势下,未来产业作为创新技术与多领域深度融合的产业,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新质生产力最直观的体现,也是推动首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战场、新赛道。
北京发展未来产业具备诸多优势,根据《2023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指数》,北京位居“未来之城”综合排名第三。2023年9月,北京市发布《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聚焦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六大领域、20个细分方向,已形成体系化布局、多元化创新、全要素保障、集群化发展的产业特点。
未来,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在技术路线、底层逻辑、标准体系、经营思路等方面进一步加快探索实践,建立科技成果边研发、边转化的产业化模式和快速迭代机制,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对于通用人工智能、智慧出行等成熟度高的领域,在发展导向、推进路线、支持措施等多个维度形成市区两级紧密衔接的政策体系,强化精准支持、产品迭代和场景开放,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如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机器人、医疗等产业领域的应用;智慧出行领域,支持智能网联汽车、通用航空及无人驾驶航空器等产业技术融合。
对于类人机器人、元宇宙、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等成熟度中等正在积极转化培育的领域,加大科学研究投入力度,导入投早投小的耐心资本,加强小试、中试等产业形态的支持,畅通产业转化关键环节,探索商业化、产业化运行模式。如类人机器人领域,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整机,分类推进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机器人等;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领域,精准卡位新型疫苗、下一代抗体、细胞和基因治疗等新兴赛道,着力推动“三医融合”发展。
对于量子信息、6G等成熟度低需攻坚突破的领域,加大前沿探索,推动前沿领域技术持续研发攻关,重点加快技术演进,实现前沿技术全球占先,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源泉。如在量子信息领域,推进国际主流的超导、拓扑和量子点量子计算机研制,开展量子保密通信核心器件集成化研究;在6G领域,应抢占6G标准高地,研制6G、卫星通信网络系统等前沿产品。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会议提出“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北京传统产业虽然占比较低,但也不能忽视或放弃,应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带来的机遇,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北京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一方面,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厚积数字化发展新势能。加快领先一代的数字技术创新攻关突破,推动6G网络技术、量子技术、算法、区块链技术、生物与信息技术等加快占先突破,构建数字技术创新生态,鼓励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创新联合体等新型创新主体,支持建设各类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以公共平台、底层技术、龙头企业等为核心的多样化数字技术创新生态。持续释放数字经济新动能。深化推动数字要素价值释放,以创建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为突破口,以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为主线,以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为重点,构建适应数据特征、符合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彰显创新引领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打造数据服务产业集聚区。推进数字产业化实现新发展,以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为突破方向,鼓励平台企业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创新中心等,加快向硬科技转型,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发展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推动建立市场化服务与公共服务双轮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
另一方面,以绿色技术创新应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前瞻布局国际领先的绿色技术创新赛道。面向绿色经济“能源动力端”脱碳、“物质原料端”生物基替代、“加工转换环节”提质增效、“生产服务领域”绿色业务创新、“末端治理与气候适应产业”升级迭代的发展需要,聚焦重点赛道加强绿色技术创新。积极促进绿色化数字化协同转型升级。坚持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化发展。推动智能算力中心、数据中心、基站等数字基础设施绿色化建设运行,加强绿色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电子信息产品供给,引导数字科技企业绿色发展。加快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推动工业“智改数转网联”,赋能电力、交通、建筑、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绿色化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实现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加强建筑、工业等领域原材料节约与高效利用,鼓励发展高端再制造技术,深化水资源循环利用。不断完善本市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和促进机制。
(作者单位: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