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研判了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系统谋划了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方向,强调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之下,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强化政策的组合协调与统筹规划,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预判应对,也明确指出了2025年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方向。
“更加积极”与“适度宽松”成为突出亮点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突出亮点在于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加强政策组合协调与统筹规划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将科技创新视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将内需强化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会议围绕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深化改革开放等重大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针对性政策部署和政策举措,不仅为“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十五五”规划的开局起步提供了有力支撑,并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显著特征。
更加积极宽松的宏观政策。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以及适时采取降准降息等措施。这一政策基调在近10年中较为罕见,标志着未来宏观政策的力度和深度将显著加强。
注重统筹协调的政策思路。会议强调要强化多领域政策间的协调联动,通过统一评估机制提升政策实施的整体效能,彰显出党中央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对科学决策和协同调控的高度重视,有助于实现各领域政策之间的有效配合,增强政策实施的综合效益。
关注消费需求的有效挖掘。会议更加强调提振居民消费在拉动内需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提出通过专项行动扩大消费,释放内需潜力。这一政策意味着,在全球外需不确定性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立足消费拉动内需已成为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
聚焦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会议将科技创新摆在更加显著突出的位置,明确强调人工智能和未来产业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引领作用。这一政策导向意味着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外,党中央对于加速我国经济向高附加值、高技术领域迈进的战略关切。
强调风险防控与安全发展。会议提出要重点防范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债务、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三大风险,同时强调需强化发展与安全的统筹协调。这不仅是对近年防风险政策的延续,也更突出了对风险的预防与应对,有助于保障宏观经济的安全稳定运行。
更突出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会议提出加速在服务贸易、绿色贸易及数字贸易等领域的开放布局,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在复杂国际环境变化中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还为优化对外开放结构与质量,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增强全球竞争力提供了重要动力支持。
围绕重点领域确保政策部署精准有效
2025年国内外环境均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从内部来看,内需不足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企业生产经营压力阻碍投资复苏,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继续凸显,潜在风险因素并未完全消除。外部来看,“特朗普2.0”及其关税政策可能带来新的出口冲击,地缘政治冲突加大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总需求疲软和供应链分化依旧阻滞全球化进程。要在2025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有效落实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消费拉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高水平开放等重点领域,确保政策部署的科学精准和切实有效,积极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体路径包括:深化体制改革释放发展动能。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规范涉企执法行为,为企业营造公平且透明的营商环境;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具体指引,强化市场监管机制,保障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增强地方财力自主权,优化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完善资本市场的投融资机制,疏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提高市场经济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切实提升资本市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积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聚焦服务贸易、绿色贸易和数字贸易的发展,深化外商投资促进机制改革,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开放程度,不断提升“投资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加速推动“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共建,通过完善海外服务体系,助力“稳外贸、稳外资”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的地位。
加速消费提振与投资优化。建议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聚焦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通过创新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推动文化旅游、首发经济、冰雪经济和银发经济等领域的发展。完善税收政策,推动汽车消费税抵扣,探索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税的新模式,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加强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优化中央预算内投资,强化财政与金融的协同效应,带动社会资本投资。
切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建议加快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重大科技项目,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场景的示范应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为创新型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积极运用数字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管理效能,全面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加速产业升级。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推动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回升,通过强化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释放住房需求潜力,并合理调控土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加快推进商品房去库存;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稳妥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加强中央地方协作,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控,切实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为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加速实现区域城乡协同发展。严格守住耕地红线,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实现富民兴业,增强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强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协同推进,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形成更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各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区域产业协作,推动区域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加快“三北”工程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助力绿色经济发展。其次,应推进零碳园区和全国碳市场建设,完善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认证机制,提高碳减排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制定固废治理行动计划,分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并着力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助力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
多渠道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积极实施就业支持计划,提升重点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切实保障灵活就业者权益;有效落实帮扶政策,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在教育领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扩大优质本科教育资源的供给,提升教育公平和质量水平;在医疗和养老领域加强医疗卫生基础建设,完善促进生育的相关政策,积极发展普惠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强化社区支持;借鉴学习新时代的“枫桥经验”,提升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