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入驻中国空间站。每一次“飞天梦”实现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航天工作者的心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就是其中的一位。
初心不改,执导“飞天舞”
1964年,黄伟芬出生于我国江西省赣州市,自小,她便是无数同学钦慕和学习的榜样。除了品学兼优,她还练就了一身好功夫。高考填报志愿时,父亲语重心长的一席话给了迷茫中的黄伟芬方向,她果断填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此与航空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现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生毕业之后,黄伟芬顺理成章地留在了这里工作。其间,她参与了尖兵卫星的生物搭载试验任务、航天医学工程总体研究等,这些经历不仅帮助她熟悉了航空航天相关的操作知识,还让她对人体生物工程有了深刻认识,为她后期进行航天员的选拔与培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刚刚参加工作时的一次文艺汇演中,黄伟芬与一群年轻人用太空漫步、霹雳舞、独唱、诗朗诵等多种形式编排了一组“飞天舞”,以此来表达期盼飞天梦圆的心愿。也许从那时起,黄伟芬就注定要执导我国现实版的“飞天舞”。
1992年9月21日,国家批准立项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成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年仅28岁的黄伟芬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确定了航天员训练的总体方案设计。
倾力托举,成就“超能力”
黄伟芬将培养一名航天员的过程形容为“沙里淘金”的选拔和“千锤百炼”的训练。在她的带领下,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国成为全世界拥有完整独立的航天员选择技术体系的三个国家之一。
在黄伟芬看来,人的个体差异是非常大的,除了地面选拔外,后期全面系统的训练更为关键。为了使航天员在思想、身体、心理和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都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黄伟芬将航天员的训练分为八大类百余个科目,每个科目又有很多训练单元,涉及生理、心理、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包括航空飞行、跳伞以及低压环境下的出舱训练等。
航天员的种种训练,时刻都在挑战着人类身体机能的极限,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为得出最准确的训练数据,确保训练方案安全可靠,黄伟芬亲自试训了所有项目,离心机、转椅、四柱秋千、跳伞……其航天“女教头”的名号也由此而来。航天员正是在这样系统且严苛的训练下练就了“超能力”,在太空顺利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任务。
名师点拨
黄伟芬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国家航天员选拔与培训事业的一线,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不仅是她不言放弃的初心体现,更是她坚韧不拔精神的彰显。
素材选点一:坚守初心,不言放弃
俗话说,常立志不如立长志。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坚持的可贵。写作时,可围绕“坚守初心,不言放弃”的主题,展现人物的坚韧与毅力。如:在国家批准立项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之初,黄伟芬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情况下,不畏挫折,迎难而上。
素材选点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要想在学业或事业上取得成就,需要专注与执着。写作时,可围绕“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主题展开。如:为得出训练数据,确保训练方案安全可靠,黄伟芬亲自试训了所有项目,倾力托举航天员练就了“超能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伍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