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除了乘坐高铁、飞机,还可以搭乘“空中巴士”;物流,除了陆地运输,也可进行“空投”;农业,除了各种机械辅助,播种、施肥、喷洒农药等都可交给无人机……这些场景,都是当下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缩影。
低空作为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国家及地区竞争的新领域,也是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低空经济是以民用有人或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以载人、载货等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低空经济已逐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场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低空经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究竟有何关联,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直升机等低空航空器中又藏着怎样的奥秘?本期,让我们走向这片“蓝海”,向“低空”寻未来。
“低空”路网来护航
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以低空基础建设和飞行保障为主的低空地面系统,是低空各种应用场景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低空“公路”主要是通过地面系统进行地理建模,针对低空环境进行航路规划与设计,同时借助轨道卫星、地面系统对飞行器进行实时定位、监控和导航。
此外,与之呼应的地面支撑也必不可少。通过在地面建设通用机场、城市空中交通垂直起降场、航空园区、航空小镇、无人机基地、飞行营地、航空文旅园等,保障通用航空器的起降,有效地承载低空经济产业。
其中,全自动机场可自主为无人机更换电池和传感器。无人机执行巡检作业时,机场还可自动生成巡检报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全自动机场还具有视频监控、气象监测、维持恒定的温湿度及排水等多种功能。
如此“天上一张网,地上一盘棋”的发展态势,正在为低空经济的“高飞”护航。
“低空”场景多样化
近年来,随着公共服务市场不断扩大,低空飞行活动在低空运输、监管巡查、森林防火、空间测绘等领域日益活跃。据统计,全国有超过440条无人机航线,覆盖城市和乡村,跨越高山、海岛等全地形。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些有趣的低空应用场景。
在长城上点外卖
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可爬上长城,饿了、渴了该怎么办?
北京首条无人机配送航线是由美团平台与八达岭长城景区联合开通的。该航线起飞点位于八达岭长城景区内的八达岭饭店,降落点位于八达岭长城南城延长线的南九楼。
通过这条“空中走廊”,身处长城的游客能即时下单购买餐食。在无人机降落点,平台工作专员协助取餐后交无人机投送。在满足运载要求的前提下,无人机还可为降落点附近的游客运送应急物资。运营结束后,无人机还能变身“环卫工”,协助景区运维人员将废弃物运送至指定回收位置,缓解日常的运输压力。
空间测绘的“利器”
在人类对地球表面信息的探索中,测绘技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无人机在空间测绘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测绘无人机结合了航空摄影、遥感技术和无人机技术,能从高空捕捉地表的详细图像,从而生成高精度的地理信息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包括传统的地图,还包括数字高程模型、数字表面模型、正射影像图等。
此外,测绘无人机能够实现厘米级别的定位精度,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采集的数据还能直接导入地理信息系统,快速生成所需的地理信息产品。利用一些特定的数据,还能快速构建古建筑的三维模型,为古迹的维护与展示提供数字化信息支持。
测绘无人机大幅提高了测绘工作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
“飞的”出行不是梦
如果有人告诉你,借助应用软件就能打“飞的”出行,你相信吗?
2024年4月,深圳到珠海的大湾区首条低空短途运输航线开通;2024年8月中旬起,跨省“飞的”每天在上海和江苏昆山之间往返;2024年11月13日,从世界计算·长沙智谷直飞黄花国际机场的“空中巴士”正式开通;……“飞的”出行将在全国多地常态化运行,能有效解决传统地面交通耗时长、易受突发情况影响等痛点。目前,中央空管委即将在多个城市开展eVTOL试点,为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奠定基础。
“带飞”农业
谁能轻松穿越复杂的地形,到达人难以抵达的区域,确保植保工作全面覆盖?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保有量已超过16.67万架,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搭载高清摄像头和多光谱传感器的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能实时捕捉并分析农田的图像和数据,及时了解作物的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土壤湿度等信息,精准判断病虫害的类型和分布范围,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施药措施,制订出科学的作物管理计划。此外,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还能辅助进行作物管理,如播种、施肥、灌溉等。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快速对受灾区域进行监测,评估灾害损失,为救灾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新鲜海货来“敲门”
从深海养殖平台到百姓餐桌,怎样的速度才是对“新鲜”二字最完美的诠释?
福建省首个“定制化海上生鲜无人机安全速达”应用场景开启,由深海养殖平台“闽投1号”捕捞的大黄鱼可经由“闽数1号”大型无人机“游”上百姓餐桌。
“闽数1号”在养殖基地与销售终端之间构建起一条空中快速通道。
在飞行过程中,工作人员可通过低空运行管理与服务平台实时查看“闽数1号”的飞行路径,监控其飞行状态。该无人机采取一物一码溯源系统,确保海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可追溯。
“低空飞行+蓝色粮仓”物流模式让大数据赋能海鲜产销全流程,不仅大幅缩短了运输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还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污染风险,确保了海货的新鲜与安全。
“低空”航天器各显神通
随着低空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的新型航空器都有着怎样的“神通”呢?
eVTOL“空中出租车”
eVTOL是一种依靠电力驱动,可实现垂直悬停、起飞与降落的飞行器。它的出现预示着在1000米以下的低空领域,城市通勤、文化旅游、货物配送等都将迎来全新的可能。
不久前,峰飞航空盛世龙eVTOL最大起飞质量达2200千克,实现了吨级以上eVTOL首次跨长江飞行;亿航智能EH216-S完成全球首例eVTOL固态电池飞行试验;……eVTOL正成为低空经济领域最具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代表,我国“造机新势力”也有望实现航空产业的换道超越。
“天目山一号”
氢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天目山一号”是全球首款百公里级氢动力长航程多旋翼无人机,也是首款实现-40 ℃环境连续飞行超100分钟的多旋翼无人机。
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是“天目山一号”的“心脏”,其采用的风冷燃料电池堆的能量密度是锂电池的5~6倍,极大地提高了无人机的续航能力。氢能具有能量密度高、无振动噪声、宽温域等优点,最终的产物只有纯净水,对环境十分友好。不仅如此,作为全球首款集成降落伞设计的量产型氢动力无人机,“天目山一号”若在飞行过程中遭遇意外,降落伞能立即弹出以降低其坠机的风险。
目前,“天目山一号”已在油气勘探、电力巡检、应急救援、森林防护、水利监测等多种场景进行过示范应用。
“陆地航母”飞行汽车
“陆地航母”飞行汽车外形酷似火星车,采用两分体构型设计,分为陆行体与飞行体两部分。其中陆行体为4~5人座舱,其搭载的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可为飞行体进行多次补能。飞行体作为国内首款面向个人用户开发的有人驾驶纯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采用分布式电推进系统,满足单点失效安全要求,具备手动和自动两种驾驶模式,拥有270°全景座舱。
除了满足个人用户的使用需求外,“陆地航母”飞行汽车还能满足部分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需求,如应急救援等,可谓“公”“私”兼顾。
2024年被视为“低空经济元年”。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为传统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更为新兴产业开辟了蓝海。发展低空经济,要推动形成合力,这离不开数字低空“一张网”和完善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同时,金融和人才等资源的支持更是不可或缺。
各位创新少年们,拥抱“低空”蓝海,你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