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N大学高度重视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探索实践出民族学生“12345”教育管理模式。在“12345”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中,N大学重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关心关爱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开展民族团结特色文化活动、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细化日常管理等,显著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效。针对“12345”管理模式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合所面临的问题,在管理目标层面要精准把握民族学生需求,实施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在管理主体层面要加强部门协同联动,推动“三全育人”落地生根;在管理制度层面要坚持问题导向,建立民族学生长效教育管理机制。
[关键词]西部理工科高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民族学生“12345”教育管理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西安邮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重点项目“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基于‘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的视角”(项目编号:ZLG2022-2);2024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4XKT084)阶段性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央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人们自发树立形成,而需经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因此,不断强化宣传教育工作,对于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关键。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必须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战略意义,着力构建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探索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育人的全方位、全过程,不断引导学生强化“五个认同”,自觉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N大学是西部地区理工科高校之一,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学生管理教育服务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民族学生“12345”教育管理模式,着力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本文以N大学为例,通过深入研讨“12345”管理模式,明确其核心理念、实施路径、面临挑战以及改进策略,旨在为相关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化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12345”教育管理模式的总体架构
1.聚焦一个中心目标
在管理目标上聚焦一个中心,即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不断加强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一是对民族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建立学生信息库,准确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跟踪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思想表现,定期更新数据资料,保证必要时有底可查,目前,该校正在积极推进建立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系统,通过大数据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分析,为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二是加强与民族学生的思想沟通,在思想上积极教育引导,深入了解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关心与帮助;三是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在民族教育方面的政策方针,及时开展专题教育,不断完善育人机制,妥善处理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突发事件,为学校营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2.发挥两支队伍力量
在管理主体上,注重发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两支队伍的合力。一是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教育服务工作的责任心、水平和能力,促使辅导员和学生建立起密切的“师生加朋友”关系,做到思想上引领、学业上帮助和生活上关心少数民族学生;二是发挥专业教师在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教育服务工作中的作用。针对大部分民族学生学业基础比较差的情况,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无偿地为他们补课,同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和思想上的问题。
3.建立三个育人体系
在管理内容上构建三个育人体系,具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专业教育体系和资助育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就是通过举办主题班会、民族学生座谈会、节日游艺会活动等系列活动对民族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并开展民族政策和法律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专业教育体系就是在专业学习中渗透国家民族政策和立德树人的教育内容;资助育人体系就是在开展奖困补贷工作、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困难的同时,进行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和学校,同时注重培养同学间的互助友爱,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和健康向上的人格及心理。
4.采取四项关键措施
在管理手段上,采取四项关键措施。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正确辨别宗教和极端宗教,自觉抵制极端宗教思想,认真学习法律法规,自觉维护法律尊严。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党建工作,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二是学业帮扶。开展学生党员“一对一”联系新生宿舍活动,以及高年级学生帮扶活动,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业问题。另外,通过学生党员“四个一工程”活动,选拔优秀学生党员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一对一”专人帮扶。同时,还选拔英语、数学等课程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小老师,对民族学生进行集中补课。三是济困助学。学校制定了《N大学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设立了专项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开通“绿色通道”,帮助民族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四是关爱关注。学校特别关心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在重大节日为他们发放伙食补贴,举办座谈会,让他们有家的温暖,同时加强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掌握自我调节和心理保健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5.出台五项管理制度
在管理制度上,学校重点围绕民族学生的资助管理、评优评先、思想教育、学业帮扶等,出台了五项专项制度,使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五项专项制度分别是《N大学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N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N大学边疆少数民族学生专项奖学金评选办法》《N大学关于禁止学生非法从事宗教活动的规定》和《N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学业“一帮一”帮扶实施办法》,有力推动了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建设。
“12345”教育管理模式的实践应用
1.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学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努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积极加强教师与民族学生的沟通交流,不断强化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持续细化各民族学生服务管理和教育帮扶,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传达上级有关部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通过开展“小榕树”民族学生学业帮扶、民族学生英语高数学习提高班、民族学生就业择业指导、民族学生茶话会、民族团结联谊会等活动,教育引导民族学生树立“五个认同”,积极引导各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和宗教观。
2.关心关爱民族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党建工作,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连续五年开展“入党启蒙育初心 踔厉奋发向前行”石榴讲堂活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基础薄弱的情况,学校建立校级、院级和朋辈三级民族学生学业帮扶机制;通过举办师生座谈会,广泛征求少数民族学生意见,利用民族节日、重要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关心关爱民族学生成长成才。针对民族贫困大学生,设立了民族专项助学金和专门勤工助学岗位,对民族学生开通缓交学杂费的“绿色通道”、减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学费、在重大节日为民族学生发放伙食补贴,帮助民族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目前,为进一步提升民族学生服务管理水平,学校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建立民族学生教育服务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分析,为教育服务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3.开展民族团结特色文化活动
为了强化文化认同,学校创新工作模式,搭建交流平台,坚持推进各民族学生多层次、多形式互动交融。例如,举办民族文化节、摄影展、民族学生座谈会、党史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鼓励民族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文体活动,用文化的力量和文艺的魅力展示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积极增进各民族师生之间的交流交融。为了进一步践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深化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宣传,充分利用“我在校园”、学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新媒体手段发布宣传推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民族团结。
4.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通过校纪校规主题班会,重点学习《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通过“两课”教学、新生入学教育、专题报告会、主题教育班会等,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开展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宪法、尊崇宪法,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治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以社团为法律知识的宣传者,充分调动社团的主体兴趣,由社团成员去感染周边的同学,形成“由点到面”的辐射。
5.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学校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民族学生一帮一学业帮扶等活动,开设少数民族学生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的辅导班,邀请专业教师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对民族学生进行集中补课及课后辅导。另外,学校还充分发挥优秀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先进事迹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励少数民族学生勤奋学习、报效国家。同时,还不定期邀请校友及退伍学生讲述亲身经历,分享爱岗敬业、爱国励志成长故事。
6.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会涉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状态、人际关系以及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N大学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到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和预警机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记录和评估,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进行干预和辅导,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7.细化日常管理
发挥学生辅导员、民族专职辅导员在民族学生服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坚持辅导员24小时值班制度和周末晚点名制度,定期开展谈心谈话活动。结合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不断细化管理工作,依托“四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与民族学生结对子、认亲戚、交朋友、话家常,缩短与民族学生的物理距离,拉近心理距离;定期深入摸排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经济情况、家庭背景、日常言行、生活状况、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状况等信息,强化对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动态的信息研判与报送;根据学生情况和帮扶情况建立月报制度,定期更新数据资料;不定期组织学工干部走访慰问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民族学生,把学校的关心关爱送到家庭,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形成家校联动育人合力。
“12345”教育管理模式问题检视
1.在目标上应进一步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学校作为培育未来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因此,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工作,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少数民族人才,为民族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民族学生“12345”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为了更好地“树人”,则应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
2.管理主体应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是管理民族学生的主体,他们的管理水平和素养会影响管理水平。“12345”教育管理模式对管理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两支队伍,要形成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四个相互”关系,在工作中竭尽全力,开拓思路,耐心细致,努力让少数民族学生茁壮成长。
3.管理内容上应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民族学生“12345”教育管理模式建立了三个育人体系,在管理内容中应更加聚焦和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成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和资助思政“三维一体”的铸牢管理体系,坚定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效果走近走实走心。
4.管理制度上要注重全过程评价
为了更好地教育管理服务少数民族学生,N大学出台五项专项制度,使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出台了相关专项制度,并开展全方位的过程性评价,促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成常态化机制。
“12345”教育管理模式的优化路径
1.管理目标层面:精准把握民族学生需求,实施素质能力提升计划
在民族学生的管理目标和内容上,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遵循少数民族学生成长规律,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实施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全面提升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具体来说:(1)开展一对一职业咨询,组织职业能力提升训练营,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2)创建就业实习基地,提升求职竞争力。编写针对本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手册,建立一套符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帮扶工作需要的长效机制,确立并践行“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2.管理主体层面:加强部门协调联动,推动“三全育人”落地生根
在民族学生的管理主体和内容上,充分依靠各个部门,注重发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两支队伍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的意识和能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专业教育体系和资助育人体系相结合,构成“三全育人”核心内容,要通过主题班会、政策解读、感恩教育等一系列育人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的情怀,并养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3.管理制度层面:坚持问题导向,建立民族学生长效教育和管理机制
在民族学生的管理手段和制度上,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评价制度和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少数民族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坚持从少数民族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鼓励各学院建设特色发展,形成“一院一品、一院一策”的民族学生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学生长效机制,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 "语
本文聚焦西部地区一所理工科高校民族学生管理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经验,对其“12345”教育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阐述了管理模式的总体架构,探索了实践应用,分析了需要改进和优化的问题,并从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制度三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可为西部地区的其他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的民族教育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延中.凝聚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342.
[2]邓光玉.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20(4).
[3]许丹,戚兴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价值意蕴、逻辑遵循与实践路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
[4]李安辉、邓婕.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体系的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2,42(5).
[5]高永久,赵志远.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J].思想战线,2021,47(1).
(再乃拜尔:西安邮电大学学生工作部;金志远: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部;库来西·依布拉音:西安交通大学励志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