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丁香节的第一课时,下面请同学们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2.丁香结)
师:好,齐读两遍课题。
师:我们上节课跟随作者在哪些地方观赏了丁香花?
生:分别在城里、城外、斗室外观赏丁香花。(板书:城里、城外、斗室外)
师:具体在城里哪些地方观赏?
生:城里街旁,有的宅院里。
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赏花的?
生:颜色、形状和气味。
师:你能结合文中的词语具体说一说吗?
生:丁香花的颜色有雪白、莹白、紫色;形状为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十字小白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师:这是“赏花”的部分(板书:赏花)。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悟花”(板书:悟花)。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内容,对课文重点知识进行回顾,梳理文章结构和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法,积累优美词句,进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任务一:悟花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一下这首歌曲(播放唐磊的《丁香花》歌曲片段),听完之后说一下你有什么感受。
师:这个歌曲的名字叫《丁香花》,其中有一句歌词“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大家听完后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感到了悲伤、愁闷。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心情,感受当代歌曲《丁香花》蕴含的情感,引出本课悟花部分的内容。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由古诗句引出“丁香结”)
师:那么咱们来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好,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二课第五页,来齐读一下第四自然段,然后思考这三个问题:
1.这段课文写了什么?
2.这一段课文开头的时候引用了两句古诗,你是否准备好了查阅的资料?可以拿出来了。
3.作者在这段当中有什么感受?
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声音非常响亮,非常整齐!那么咱们来看第一个问题吧,这段写了什么?请概括一下这段的段落大意。
生:雨中的丁香花。
师:好,再具体一些啊。
生:细雨迷蒙中的丁香花。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观赏细雨迷蒙中的丁香花?缘由是什么?
生:联想到开头的诗句。
师:对,联想古诗。(板书:联想)那么他联想到哪两句古诗呢?咱们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师:教材阅读链接有四句古诗描述了丁香结,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是什么意思。昨天已经给大家布置了查阅任务,现在来看一看大家完成得怎么样。首先来说第一句。
生:第一句意思是: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
师:非常好!那第二句呢?
生:丁香花在雨中结出团团愁怨。
师:这两句古诗引用的好,由表及里,由物到人,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第一句是古人通过观察得出,第二句是古人赋予丁香结的情感色彩意义,对应了作者发现丁香结、感悟丁香结的过程。
师:这两句诗是作者赏花后联想到的诗句,接下来咱们来看看作者观赏到雨中的丁香花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感受。请读读原文。
生: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师:哪个词语具体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生:格外妩媚。
师:实写了哪些景物?
生:着了水滴的丁香,花墙边两株紫色的丁香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师:作者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如梦如幻的景象。
师:正如文中所说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这是雨中的丁香花的图片,大家看,非常漂亮。那么你们了解“印象派的画”的特点吗?老师给大家找了个视频,一起看看吧。(播放介绍印象派画作的视频)
师:了解了印象派画作的特点,你们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了。印象派专注于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中令人愉快的场景,而刻意避免现实主义中沉重深刻的感觉,他们在画布上的阴影多采用多种颜色的混合来呈现色彩的变化,他们用明亮的色彩表现光线和动态的感觉。
设计意图:本文“赏花”部分描写了无雨的白天和晚上的丁香花,关注点还没有在“丁香结”上,本段的设计焦点在“雨中的丁香花”,由两句古诗引出,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两句古诗的基础上,一起探索作者对“细雨迷蒙中的丁香花”的感受,通过视频介绍印象派画作的特点,来理解文中“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这幅画面的美,让学生明确作者是认同古诗所描述的丁香结的场景,并且还赞赏其“格外妩媚”,但本段并没有对“丁香结”展开具体描述,也没有揭示其象征意义,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课文内容的兴趣。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第五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看黑板上的问题,读完请同学来说一下。
1.本段写了什么?
2.为什么要专门设置一段来具体解释丁香结?去掉行不行?
3.作者是怎理解“丁香结”这一说法的?
师:已经找出答案的同学可以把笔放下,坐端正,也可以举手。我看有好几个同学已经保持良好的坐姿,还有同学已经举起了手,非常好。其他同学还没有思考完的,先听听别人怎么说。第一个问题:本段写了什么?
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验证了古人“丁香结”的说法。
师:也就是发现丁香结。(板书:发现)
师:为什么要专门设置一段来发现丁香结?
生:引出下文,照应题目。
师:引出对丁香节的感悟,课文题目是丁香结。
师:作者是怎样理解古人“丁香结”这一说法的?
生:小小的花蕾,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扣。丁香花的花蕾和衣襟上的盘花扣相似,盘花扣是用布条打成的结,此时的丁香也可以叫丁香结。
师:这是形状相似。作者还从哪些地方找依据了?请大家读一下第六自然段第一句话。
生:作者通过古人的诗句,将丁香的结与人们的“愁结”结合了起来,它们都像是缠绕在一起形成结。此时,丁香结就象征着人们解不开的愁结。
师:你很善于观察和思考。确实丁香结这一说法不仅和衣襟上的盘花扣相似,还与古诗中丁香结的寓意——“愁结”联系在一起,所以把丁香花称作“丁香结”。
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把丁香花称为丁香结”这个问题,通过课文插图和盘花扣图片,以及结合古人诗句中丁香结的意象,深刻体会“丁香结”的寓意,明确作者在本段还没有抒发自己的感悟,为继续学习和探索做准备。
(三)学习第六段
师:下面咱们来看一下第六段,刚才我们已经读了第一句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余下的句子,并思考问题:
1.概括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第六段究竟有没有必要存在?为什么?
3.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师:下面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本段主要写了感悟丁香结。
师:(板书:感悟)那么第二个问题呢?找另一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第六段不能删除,本文作者从赏花到悟花,由写花到写人,升华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中“结”的看法。
师:作者感悟到了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给大家读一读。
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师:“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一句,谁能把它变成肯定句?
生:不然,就太平淡无味了。
师:非常好!课文第一部分写到了赏花,第二部分写了悟花,(板书:花)但是花本身没有情感,这实际上是作者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在里面,(板书:非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以前也学过类似的课文,通过写事物抒发作者自己的情感,比如说《落花生》《咏梅》等。这样的文章才更有深意,才能启发人们的思考。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宗璞先生的人生经历,看她经历了哪些“结”?是怎样处理的?(教师出示宗璞先生的人生经历,配乐读给学生听)
师:老先生今年96岁了,依然精神矍铄,对生活积极乐观,面对人生中的“结”不逃避、不畏惧,坚强地与磨难抗争,她写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欣赏了美丽的丁香花,还揭示了自己对“不顺心”的事——“结”的看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够像宗璞先生一样勇敢地解开自己的心结,直面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
师: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也会有心结,你学了这一课,打算怎样去处理,谁能来谈一谈?
生:我和同伴一块儿学习数学,同伴明显比我思维敏捷,我心里很失落。学习本课之后,我想今后要努力学习,变得和他一样优秀。
生:课间同学和我玩闹,把我的眼镜弄坏了,我就有些不开心,学习本课后,我先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行为,不能忘乎所以地玩闹,要注意保护彼此,避免身体或财物受到伤害。
师:是的,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心结,努力去反思自己,克服困难,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总结
师:作者在悟花的过程中先引用古人的诗句,赞赏古人描述细雨中的丁香花妩媚动人,然后通过自己的观察试图去理解古人所说的“丁香结”,最后作者在看待古人诗句中丁香结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感悟的句子,并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来理解课文,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强的品格。设计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心结,是为了复习巩固“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这一阅读方法。
三、任务二:探花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古人赋予了其他花以怎样的象征意义。昨天已经让大家查资料了,下面来考一考大家。
(一)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 " " ")(" " " ")(" " " ")一起列为四君子。梅与(" " " ")(" " " ")并称为“岁寒三友”。梅花在冬末春初开花,枝干苍古,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 " " ")(" " " ")(" " " ")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二)兰花,中国人历来把它看作是(" " " ")的象征,通常以“兰章”喻(" " " ")之美,以“兰交”喻(" " " ")之真。“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寻得幽兰报知己,一枝聊赠梦潇湘”,也有借兰来表达(" " " ")。
(三)竹生长周期短,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在生长期间不畏严寒酷暑,不畏风霜雪欺,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古代多用来形容(" " " ")(" " " ")的人物。
(四)菊花在中国古代有许多精神内涵,如陶渊明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可以看出它有(" " " ")的雅称。诗词中用菊花还比喻(" " " ")的人,象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菊花在秋季开放,故为秋的象征。
师:谁来挑战第一个。
生: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竹、菊一起列为花中“四君子”。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梅以它的高洁、谦虚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师:还有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两句展现了梅花的什么品格?
生:坚强的品格。
师:接下来咱们再来看一下兰花,快速浏览一下,中国人历来把它看做什么的象征?
生:高洁典雅的象征。
师:通常以“兰章”喻什么之美?以“兰交”喻什么之真?
生:诗文之美,友谊之真。
师:也有借兰花来表达对什么的向往之情?
生:纯洁的爱情。
师:我们来看竹子,请同学回答一下。
生:象征正直、不屈的人。
师:好,最后是菊花,我们来看一下。
生:菊花有“花中隐士”之称,诗词中还比喻品行高洁的人。
师:我们对这四种花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探究。我们阅读文章,要注意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的事你会怎么想,对比作者的感悟,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还要能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课文中丁香结象征着人们的心结,那么我们可以想到梅、兰、竹、菊象征着什么,又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追求。这样在阅读中想开去,我们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四、总结本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丁香结》体悟到人生应该坦然面对和接受路上的“心结”,还学习了古人笔下的“花中四君子”,它们以高洁、坚强、谦虚、正直不屈等品质寄托了古人对于人生价值的美好追求。这告诉我们在读书习作时要能够从景物中获取启迪人生奋进发展的精神动力,积极追求健康的人生,从而获得心灵上的自由与平静。
设计意图:本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内容想开去”,设计对梅、兰、竹、菊象征意义的探索,是为了照应交流平台提出的“还要能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的要求。
五、任务三:写花
作业一:根据本文的结构,观赏一种景物,并查阅资料寻找古人的依据和感悟,在此基础上从中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写出来吧,期待你们的佳作。
作业二:我变成了丁香花(以花看人,以人喻花)
师:同学们,今天学完了这一课,我们要学习文中宗璞先生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课后大家还可以试着找一种植物或事物,根据本文的结构观赏一种景物,并查阅资料寻找古人的描写和感悟。文中有引用,我们也可以引用古人的诗句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吧。期待你们的佳作!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就到这儿。好,下课!
设计意图:学习过本课后,学生掌握了课文的结构以及写法,需要通过小练笔来巩固新学的内容。作业二的设置是为了照应本单元的习作“变形记”,通过改编本课文,发挥学生的想象,从所读的内容进行思维发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城里" " " " " " " " " 联想
城外" "赏花" " " " 悟花" 发现
斗室外" " " " " " " "感悟
花" ————" 非“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