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课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建设美丽中国已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环保社会组织承担生态治理重任、向公众开展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日见凸显。本研究基于对新疆4家环保社会组织的访谈材料,提炼出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5点经验,包括整合多方资源、创新传播渠道、深耕儿童群体、定期评估反馈和讲好环保故事。然而,在社会信任度、群体覆盖面、人才创新力、组织合作搭建力等方面新疆环保社会组织仍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化劣为优,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关键词:环保社会组织;公众教育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1.006
0"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基础的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多领域多角度开展治理工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根据新疆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树立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进新疆生态文明建设新步伐。同时,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其广泛参与有助于落实自身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将建设美丽中国内化为自觉行动,不断筑牢生态保护防线,呼应国家政策形成绿色治理合力。
环保社会组织作为承担生态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发挥着教育公众的重要作用。作为载体,它不仅带来更多新理念、更开阔的眼光和更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为动员全社会践行生态保护理念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有力支持,还协助生态环境部门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和公众参与方式,弥补了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在现实中,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新疆环保社会组织的公众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美丽新疆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那么,在此过程中,新疆环保社会组织有何经验特点可以为其他组织借鉴学习?又有哪些挑战亟待解决?基于此,本文对新疆环保社会组织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经验与挑战进行探讨,以期提供参考与帮助。
1"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新疆环保社会组织为对象,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4家本土社会组织,期望总结出各组织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特色之处,以助力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效开展。在方法上,本研究主要采用口述史与半结构式访谈法。团队于2023年7月至8月开展了第一阶段的访谈,随后于11月和来年3月开展了第二、三阶段的访谈,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并与前期网络调查资料相结合,现已形成5万余字的新疆环保社会组织口述史访谈资料。
通过对资料抽取整理,本研究发现各组织在开展公众教育方面侧重点有所不同。A组织成立于2011年,重点搭建了线上自然科普中心和云守护志愿力量,并依托商业化品牌合作在线下开展以监测和保护为主的守护计划、跨界衍生品为主的公益市集、野外学习训练营等工作。B组织成立于2013年,主要通过科普走访、文学作品、邮资票品、纪录片等方式对双峰野骆驼进行保护与救助。C组织成立于2015年,主要在项目村开展传统生态文化挖掘与传承工作,辅以生态旅游、生态体验和自然科普工作。D组织成立于2017年,依托新媒体平台打造植物科普IP,推出研学营、科普学堂、纪录片、书籍等服务。
2"新疆环保社会组织公众教育的经验
2.1"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开展多元环保教育
不同主体间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存在显著差异,新疆环保社会组织发挥桥梁作用,将各方力量进行有效汇聚,丰富公众教育的途径与内容。例如,A组织与其他组织合力打造了自然教育平台,为公众提供优质的自然教育课程和体验。此外,A组织还积极与各类潮牌、奶茶、饰品等企业展开合作,共同开发联名产品。这些产品巧妙地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设计和宣传中,通过潮流和时尚元素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增强环保教育吸引力和创新性,更有效地向公众传递生态环保理念。A组织还打造了云志愿者平台,吸引和汇聚各地优秀人才,为组织提供精准化、专业化、高效化的志愿服务。同时该平台还链接各地志愿者,通过开发周边产品、撰写公众号推文、开展巡回展等创造性宣教方式,突破区位限制,将生态环保理念传播给更广泛的人群,从而打破认知壁垒,实现普通大众与生态自然的双向互动。
2.2"创新宣教传播渠道,打造植物保护新阵地
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日益成为新兴传播方式。新疆环保社会组织紧随潮流,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提高大众对新疆动植物保护的认知度。D组织立足抖音平台,拍摄有关植物保护的科普短视频,打造特色IP形象。首先,D组织在文案制作方面善于把握大众兴趣点,将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化成易于接受的流行词句。例如,新疆野生郁金香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若是采摘或破坏会受到法律处罚,故而组织在宣传时将“新疆野生郁金香”称为“牢底坐穿花”,让大众快速将植物保护的理念牢记于心中。其次,D组织与专业摄影师建立长期合作,视频的拍摄质量高、剪辑效果好,收获了16.9万粉丝。最后,D组织在抖音创建了交流群聊,能够给喜爱动植物的爱好者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众多网友在询问有关动植物的知识与问题时能够得到群主的专业回复,拓展知识面。
2.3"深耕儿童群体,培育环保新生力量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具有好奇心强、配合度好、吸收高快等特点,是新疆环保社会组织推进公众教育的核心群体。环保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办儿童友好活动,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育环保新生力量。在此方面,D组织最具代表性,其在线下成立了儿童自然教育基地,定期为孩子们开办研学营,通过做标本、认植物、讲知识、游户外四结合的形式,让孩子们从小培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观念。同时组织通过科普教育,让许多在成年群体中无法劝阻、根深蒂固的破坏生态的理念和行为,在儿童群体内得到了修正,并形成辐射,带动更多群体参与到环保行动中,也让环保意识在孩子们的心里扎下了根。可见,深耕儿童群体开展环保教育,不仅能更优更高效地组织活动,让环保理念生根发芽,还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环保行列中来,进而实现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双赢。
2.4"组织定期评估与反馈,持续改进宣传方式
环保社会组织采取灵活多变的宣传形式,能够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大众在参与中深受感染,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新疆环保社会组织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灵活性的特点,通过定期评估与反馈的方式,持续改进宣传方式。以D组织为例,在抖音账号的运营初期,他们会根据评论区大众建议的素材内容和呈现方式对视频进行修改,制作出更新颖、更有趣、更易大众理解的优质科普视频。在线上宣传的同时,D组织也积极开展线下的“面对面式”的宣传。起初,组织成员们希望把植物保护的知识讲给每个人,但后来他们发现有些利欲熏心者会在得知某些植物稀有之后对其破坏采挖。基于此,他们改进了宣传方式,对宣传教育的对象范围进行了调整。如今,他们在野外遇到想要采挖植物的人时会选择缄口不言,保持沉默并且装作不认识这些植物的样子,以此来防止这些珍稀的植物被恶意采挖。
2.5"采用喜闻乐见形式,生动讲好环保故事
倾听故事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之一,可以有效增强内容互动性,加深公众记忆,具有良好的宣教效果。基于此,新疆环保社会组织在开展公众教育的过程中,多会选择分享一些独具特色的环保小故事,让公众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环保理念、修正破坏行为,提升认同感。例如,C组织以项目村为中心,辅之以照片、手工艺品,生动讲述蒙泰依们的黑肥皂故事、雪灾互助故事、生态文化传承故事,活灵活现地将生态、牧民、机构、社区四大主体之间的矛盾纠纷和互助友爱经历呈现在公众面前,让其既了解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又看到了保护传承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学习生态环保知识,激发公众参与活力。同时,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有助于塑造机构特色形象,让公众在倾听的过程中有效反思、及时反馈,快速了解组织的重点活动并建立情感联系,提出合理化建议。
3"新疆环保社会组织公众教育的挑战
3.1"社会信任度不高,组织合作遇阻碍
新疆环保社会组织虽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面临社会信任危机。A组织在内地同行面前是极有声誉的,不论是宣传、衍生品,还是动物保护、自然本底调查,均是业界翘楚。但是其在新疆本地的社会信任度方面还存在较大挑战,无论是重点帮扶的项目村的村民,抑或是时常需要合作的社区,由于与组织交流较少,故而存在怀疑组织目的、防备心理较重、隔阂较多等情况,在地合作阻碍较多。从政府角度看,A组织在寻求协同治理的过程中,由于政府不清楚组织的核心理念,对其目标、行动机制、操作方法的熟知度低,易产生信息差,造成政府对组织的信任度不高、不敢轻易下放权力的局面。同时组织的一些活动方案和审批条文会遭到拒绝,从而导致组织的官方支持力量减弱,降低宣传深度和广度,公众面对不熟悉的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信任度、参与度和热情度自然大幅降低。
3.2"群体覆盖度较低,教育广泛性不足
环保社会组织通过教育向多元群体传递环保知识、理念和行动方法,有助于公众形成环保共识,改变其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反,环保社会组织宣传教育的广泛性不足,只局限于特定群体或地区,那么其所能产生的社会效应将大打折扣。新疆牧区作为草原生态系统的关键构成部分,其环保教育的实施显得尤为必要。然而,由于新疆牧区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分散,文化差异和民族语言等问题,新疆环保社会组织针对牧区的环保宣传教育较少。C组织主要将宣教重心置于项目所在牧区,而针对新疆其他牧区及广大群体的宣教工作较为薄弱,缺乏足够的覆盖面和深度。D组织虽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环保知识科普与宣传,但缺少针对牧区的特定内容,且因语言障碍,其媒体宣讲内容难以有效传达至牧区民众。由此来看,新疆环保社会组织在牧区公众教育方面亟待加强。
3.3"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生产创新能力不足
社会组织的生产和创新能力的不足会制约其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与可持续开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和内容已经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对环保社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不仅需要吸纳更多专业型人才,而且在产出方面更需要结合时代热点,充分运用融媒体技术手段,创造出吸引公众的优质内容,提升宣传教育效果。然而,环保社会组织因其不稳定性经常面临优秀人才紧缺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无法生产出“吸睛”的宣传教育内容。以B组织为例,由于组织缺少熟悉新媒体的人员,难以生产出高质量、有新意的内容,且消耗了大量财力物力,仍没有达到将环保理念传递给更广泛受众的效果,最终只得放弃新媒体发展道路。可见,在公众环保教育领域,社会组织人才和创新能力的缺乏将制约其宣教工作的覆盖面和深度。
3.4"组织间合作力度不够,未搭建长期合作平台
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由于发展路径及工作重心各不相同,造成了组织之间差异化的资源禀赋。社会组织通过合作能够在平等基础上产生“交换”行为,从而形成联合聚集,收到优势互补的效果。例如A组织的自然教育平台会将C组织的项目点作为本土宣传基地,不断扩展全国宣传基地范围,推广传统生态文化,同时,该平台会组织全国各地的孩子到各地的宣传基地体验生态。可见,组织间的合作能够有效整合各自资源,形成组织合力,提升宣传教育的效果。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新疆环保社会组织间的合作多为松散的、临时性的,尚未搭建长期合作的平台与形成完善的合作机制,仍停留在任务导向阶段。一旦任务完成,这些组织之间的合作网络将自行解散,缺少成熟的运作机制会造成社会组织间合作的临时性和脆弱性,不利于未来大型活动的资源聚合与常态化运行。
4"结语
世界之美,尽在新疆。保护新疆的生态环境,是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为此,新疆环保社会组织在公众教育方面已积累出诸多经验,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新媒体传播和讲好环保故事的方式,提升公众认同感,让生态保护意识生根发芽。同时深耕儿童群体培育新生代环境保护力量,定期评估反馈改进活动方案与策略,为公众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得益于这些经验,新疆环保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将环保理念化无形为有形,赋能公众生态使命,形成在地保护网格;另一方面,形成在地监督力量,以专业化方式化解生态治理难题,实现了人文与生态的协同发展。同时,其还积极承担濒危动植物保护工作,助力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但是,我们不可忽略新疆环保社会组织仍面临着社会信任度低、群体覆盖度欠缺、人才创新力不足、组织合作搭建力不强等诸多挑战,不利于组织的成长和提升。
由此可见,政府部门可以增加宣传和扶持力度,通过合作与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资源支持机制和保障机制,增强环保组织社会影响力。公众应积极改变传统生态观念,树立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理念,完成从旁观者向行动者的转变,为绿水青山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与此同时,环保社会组织应从自身出发,持续完善组织宣传机制,引进具有新媒体运营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展现机构多元化优质内容,拓宽宣传覆盖面,树立值得信任的新形象,吸引更多人民群众参与到生态环保的实践中来,共同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黄守宏.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N].人民日报,20211214(009).
[2]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N].新疆日报(汉),20220110(005).
[3]王玉君,韩冬临.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与公众环保行为——基于中国CGSS2013数据的多层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30(02):7992.
[4]李立坚.“两型社会”建设中环保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与角色[J].湖南社会科学,2012,(03):7072.
[5]王小娜.环保社会组织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及建议——以内蒙古为例[J].环境保护,2022,50(14):4951.
[6]付洁.社会组织参与生态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工作探索——以上海市环保社会组织小额资助活动为例[J].环境教育,2023,(0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