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国际趋势

2025-01-03 00:00:00孙旭
留学 2025年1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资源共享产学研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产学研协同发展作为教育、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国际交流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发源地,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与企业、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的过程中,高校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科研趋势,确保教育方向的前瞻性,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此外,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借助产学研合作的机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助于推动国内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还能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和产业经济结构,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蓬勃发展,将深度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了解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国际趋势,推动产学研协同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深入发展,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多元主体互助协作,产学研趋向深度融合

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拥有独特的资源和优势,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高校作为知识的殿堂,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储备,是知识创新的主力军;科研机构凭借其在特定领域的研究实力和专业技术,为产学研协同提供了坚实的科研支撑;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灵活的运营机制,使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政府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法律、政策、资金层面保障了产学研一体化的顺利推进。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便制定了《拜杜法案》《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等法律,保障了高校与科研机构能够享有政府所资助的科研成果的专利权,加速了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和应用,为产学研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此外,美国联邦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推动了美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美国著名高新技术区硅谷是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典范,诞生了众多改变世界的高科技产品和商业模式。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等政策,为区域内产学研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作为核心智力资源输出方,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顶尖高校的诸多前沿科技成果催生了如英特尔、惠普等一批全球知名企业。其中,谷歌与斯坦福大学的合作项目MobileALOHA正掀起机器人技术的一场探索性应用,在机器人深度学习的基础上,将机器人双手移动操纵的能力推向极限,极大扩展了AI在现实生活中的潜在用途,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硅谷地区的高科技企业则为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资金支持、实践场景以及现实的产业需求反馈,助力科研项目和人才发展更贴合市场。

合作形式更加注重创新性和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加速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产学研合作形式表现出创新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加速推进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传统且广泛采用的协同方式,校企合作的核心在于高校和企业之间在资源共享、技术开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的深度合作。麻省理工学院的马丁信托创业中心(MartinTrustCenterforMITEntrepreneurship)由企业家和高校教师创立,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驻校企业家,设置了多样化的创业课程,为学生创业者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及必要的资源和平台,将学生的创新想法和技术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

产学研联盟。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多个创新主体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是一种更加宏大的协同方式。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ManufacturingInnovationCenter,MIC)构建了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形成了制造业领域的产学研联盟。德国西门子公司与慕尼黑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知识—资本”互换产学研联盟,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在法国的“竞争力集群”计划中,法国多地建立了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创新集群,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学研联盟。

科技园区。它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的市场运作,形成了一个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众多世界一流大学都形成了大学科技园区,汇聚了大量的科研设备、知识、人才等创新资源。比如,剑桥科技园依托剑桥大学的强大科研实力,吸引了众多创新型企业入驻,形成了一个集科研、教育、产业于一体的创新集群,使得学术研究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实现资源共享

各国政府、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在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合作对接,以提高合作效率和效果。作为桥梁和纽带的中介机构的作用逐步凸显,通过提供信息咨询、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服务,促进了产学研多方主体的有效对接。

英国建立了多领域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了金融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学科交叉体系,通过多项措施来促进人才、资金和信息等资源共享。首先,英国建立了多个地区性“企业联系办公室”,专门设立“知识转移基金”,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转化和推广科技成果。其次,英国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为高校的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形成信息双向沟通交流机制。比如,牛津大学依托ISIS创新有限公司,不仅通过政策引导,明确产权,确定收益分配,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还通过建立网站、成立创新俱乐部、创建科技园等办法,大力推进并成功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商业转化。此外,英国还建立了“知识转移网络”,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可以通过此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德国的弗劳恩霍夫协会(Fraunhofer-Gesellschaft)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与众多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致力于工业应用技术研究。日本政府通过创建专门的技术转让机构(TLO,全称为TechnologyLicensingOrganization)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开放的生态系统环境,产学研市场化运作

市场化运作是产学研协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通过市场需求来引导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速度,确保科技成果能够快速实现转化。市场机制的引入激发了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助于产学研各方主体充分利用资源,积极发挥主动性,通过市场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发展,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效率和效益。

美国的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以其高度的市场化和灵活性著称,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场之间的自由合作,通过不同的产学研合作载体,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主体参与的合作体系,提高了产学研合作的稳定性和效率。在硅谷地区的产学研创新体系中,高校鼓励教授创业、兼职,在商业活动中直接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动态,并将其反馈到教学和科研中,从而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生。美国实时功能成像科技中心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2016年成立的4个科技中心之一,由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5所公立高校合作共建,主要从事光学、电子X射线、纳米探针等技术研究。该中心在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时,结合市场上实时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将最新的技术和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培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前沿技能的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心通过与产业界的资源竞争和组织重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资源共享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32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模式研究
管理现代化(2016年3期)2016-02-06 02:05:00
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