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文“图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萧相国世家》,刘邦攻入咸阳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从文献实体角度讲,中文图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代。现今我们常说的图书涉及几个常用概念。广义的图书(book)是用文字、图画或其他信息符号,手写或印刷于纸张等载体上,具有相当篇幅,用来表达思想并制成卷册的著作物。实际上我们接触到的更多的是下文定义中的图书。工具书中的普通图书(trade book),是以印刷方式刊行的单行本、多卷书、丛书等现代出版物,不包括线装古籍、连续出版物和各种非印刷型出版物。图书还有一个我们不常用的称呼,即小册子(booklet, pamphlet, brochure),它通常不包括封面在内至少有5页,但不超过48页,为单行出版物。在国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图书”的定义为,凡由出版社(商)出版的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在内49页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书名和著者名,编有国际标准书号,有定价并取得版权保护的出版物。厘清以上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在中文普通图书语境下责任方式的内涵。在2019年出版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中,责任方式(function of responsibility)被定义为责任者项目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责任方式进行描述,可以体现著作的形成过程以及责任者对著作负有的责任类型。通过对责任方式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提炼信息,形成不同的内容提要,帮助读者更准确地获取所需文献信息。
二、中文图书责任方式详述
(一)中文图书责任方式的发展历史
中文图书的责任方式在传统上也被称为著述方式,著述方式和责任者的署名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春秋开始出现书名署名,汉代出现卷端署名。由此,著述方式也由单一化发展至趋向多样复杂。从先秦两汉主要以汇编整理为主的著述方式,到隋唐五代以撰为主流的著述方式,宋元的注疏类,明代的批评、评点类,再到清代盛行的疏证类,著述方式陆续产生了撰、注、疏、编等形式。在中文图书编目,尤其是古籍编目工作中,卷端题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信息源角色。中文普通图书编目中设有独立的514字段,专门用于记录卷端题名。通过回顾著述方式的发展历史,对其进行系统梳理,能够更清晰地发现514字段在中文图书发展历程中的传承脉络。
(二)中文图书责任方式的分类
文学艺术作品的责任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著、编著、辑、编辑、改编、缩写、执笔、报告、讲、记、搜集整理、译、编译、注、补编、续编、制定、作、作曲、绘、书、篆刻等。在现行的中文图书著录中,责任方式为著录必备选项,中文图书著录中责任方式的不同可以体现责任者对文献贡献的差异,揭示文献本身的形成过程,展示文献学术价值等相关信息。
1.传统中文图书的著述方式
从文献作者的创作方式上讲,可以将传统中文图书的著述方式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撰类。撰类常用的表述方式有著、作、拟、学等,是一种重要的著述方式,强调文献的原创性。比如由唐代玄奘口述,其弟子辩机记录整理的《大唐西域记》就属于撰的类型。第二种是注类(衍生类)著述方式。注类是对存世旧有的各种典籍文献进行相关的解释、疏证、评点等而衍生出来的作品。注类还细分出不同的著述方式,章句就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训诂,诂是用现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的话,训是指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某个晦涩难辨的字义,如《〈五灯会元〉训诂》。第三种是编的著述方式。主要是对旧文献进行重新汇集和编次,重点是让旧文献以新体例重新出现,包括编、编修、编纂等,如《永乐大典》等大型官修文献。
而文献学经典教材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要》,则将文献的形成方式归纳为著、述、编、译四种。第一种是著,也叫“作”“造”“著作”。清代乾嘉之际的著名学者焦循给“作”下了定义:“人未知而己先知,人未觉而己先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教人。俾人皆知之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是为作。”由此可见“著”强调的是文献的原创性。第二种是述,古已有之,有所承因。《说文》中写道:“述,循也。”认为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第三种是编,又叫纂、辑。它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重点是原始条目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篡。第四种是译,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
2.现代中文图书的责任方式
以上传统中文图书的著述方式在现代被称为责任方式,其与现代分类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中将中文图书的责任方式分为四种。第一种是著作的创作者,即对著作的知识内容负有主创责任的著者、主编、文件制定者、信息资源制作者、作品口述者等。第二种是对著作的知识内容进行加工整理或再创作的责任者,如注释者、译者、编者、编辑者、编译者、校点者、校订者、修订者等。第三种是珍本、善本或特殊文献的刻书者,以及出版发行的责任编辑者、封面设计者、书籍装帧者。第四种是珍本、善本或特殊文献的收藏者、批校题跋者、校阅者等。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中文图书编目中普通图书常用的责任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著,用于创造性文字,即根据自己的见解撰写的著作。二是编著,用于除有自己撰写的文字外,另有整理他人著作的材料。三是编,用于将零散资料或单篇著作汇编成册。四是主编,用于著作编辑或编著工作的主持。五是改编,用于根据某种著作的材料,将其体裁或内容予以改写。六是译,用于对外文书翻译成中文或将中文译成外文。编译,用于根据某种外文著作的材料,将其内容予以翻译并加以改写。
三、根据不同责任方式精准编写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中国传统目录学的特色字段,是中文图书编目中唯一揭示文献内容的重要字段。虽然编目中的主题词和分类号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文献内容的特征,但主题词不具体,分类号不直观,因此二者不易被读者识别。而内容提要在认识、鉴别、选择文献方面是其他款目无法代替的,是中国传统书目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书目别于西方目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整个书目的精华所在。好的内容提要能够向读者揭示文本梗概、社会作用、思想倾向和学术价值等信息。
(一)根据著的责任方式
个人专著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由作者本人亲自撰写;第二,是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在理论上有重要意义或在实验上有重大发现的学术著作。中文图书如果不满足这两条,就不符合个人专著的要求。比如,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的成果奖励条例(试行)中,对奖励的论著仅限于著,对于编、译、编著、编译等方式均不予考虑。著一类的文献在中文图书中的比例较大,因此在编写此类图书内容提要时就要多费心思,重点要放在文献的学术创新和学术成就上。通过文献自带的内容简介和目录页进行分析提炼,判断出哪些内容能够反映文献的原创性,仔细甄选,在中文图书编目规则允许的规则下,删除修饰语,省略不必要的说明,文字量要控制在50到120字之间,注意平衡规则与文献内容的关系,尽量通过内容摘要的编写让著这一责任方式的意义凸显出来。比如《苏东坡和他的世界》内容提要为:本书分为王水照苏轼研究、王水照讲东坡诗词文两篇,包括综论十题、苏海拾贝、东坡诗词讲解、苏文简释四个部分,配百余幅图展示苏东坡的一生。又如《一字一句读红楼》的内容提要为:本书依据《红楼梦》前八十回原典,从历史背景、风俗文化、社会心理、人物形象等各方面进行逐回细读,主要抓住“人情”与“世事”两条脉络,对《红楼梦》的创作手法和文学修辞也做了富有新意的阐释。
(二)根据述和纂的责任方式
凡是将已有的材料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重新编排而成的图书叫作述,也称编述。纂是中文图书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责任方式,指对已有资料成品或他人著作进行加工整理,利用大量资料(更多参考有价值的已编文献),同时结合在编文献的体例特征, 经过深入挖掘写成的作品,如闻名史册的《资治通鉴》等。就字义而言,述与撰可以看作同义词,都是指水平较高的编写工作;而纂的内涵与撰相似,但程度不同,撰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及纂,主编所编写的特大部头的著作才称为纂、纂编或纂修。由此可见,与述相比,纂具有更强的创造性,其内容提要的编写难度也相对低一些。二者摘要内容的编写均要注重求全,要求摘要内容能够纵览全貌,简洁、客观而准确。对于述类图书,应全面概括原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保持其原有体例和风格;而对于纂类图书,则应突出整理者对资料的深入挖掘和重新编排,同时确保摘要内容既能反映原著的精髓,又能展现整理者的创造性贡献。
(三)根据编和编著的责任方式
编也称编写,是科学著述中使用最多的责任方式。编是对资料的进一步加工,经过对资料的搜集、选择、甄别、取舍,重新组织,构成体系。成功的编者能够将某一专题、某一学科领域或某一学科知识构建成科学的理论体系,这是科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劳动。如果编书工作是多人进行的,则应由相应人员担任主编,负责主持编辑工作。编著与编相比,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创造性。编著是指对前人或他人的已有资料(即第二性资料)以及自己研究的成果加以整理而创作完成的著作。《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一部汇集唐朝诗歌的集子,属于编修作品;《唐诗三百首》是清朝人孙洙编选的,属于编选作品;《古文观止》是中国古代散文选本,由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属于编选作品。上面三本诗文集在我国影响深远,都集结了前人的作品,责任方式皆是编修、编选,而不是编著,说明书中收集的是前人(他人)的作品,不是编者自己的作品,编者不过是将这些作品收集起来编成诗文集,因此要注意内容提要的编写角度,避免将编和编著二者混淆。编著还称为辑,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辑是编著的简易形式,仅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与加工,没有体现创造性。如《诗经通译》的内容提要:本书对中国的首部诗集《诗经》,以风、雅、颂的顺序介绍其原文,以直译为主。又如《楚辞》的内容提要:本书选编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著名篇章,并配有注释和译文。基于此,读者可以充分认识到《诗经通译》和《楚辞》均系编著作品。
(四)根据译的责任方式
译这一责任方式可分为翻译和编译。翻译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将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另外一种是将古代语言文字译为现代语言文字。编译与翻译有共通之处,也有本质上的区别。编译除了翻译,还有改编的意思,是把某语种文字作品的内容用另一语种文字表达出来的著作方式,在此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将作品进行改编。中文图书编目涉及较多的是学术翻译和文学翻译,摘要编写时应注重实录性,因为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之后,哪怕是著名的学者译文,也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对于责任方式为译的文献更要谨慎编写内容提要,保证提要的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
四、结语
本文梳理了中文图书责任方式的发展历程,介绍了责任方式在传统与当代的不同分类,并基于此分析了如何根据不同责任方式的特点来编写内容提要。这样能使内容提要的编写更加清晰准确,从而提升其在揭示文本梗概、社会作用、思想倾向及学术价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为读者快速了解著作全貌提供有效途径,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与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修订组,编.中国文献编目规则[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编.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3]杜泽逊,撰.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编.图书馆古籍编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马海霞,周思繁.古籍责任者署名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40(03):110-116.
[6]王玉辛,王桂华.论科学著作“著”与“编”的科学界限[J].编辑之友,1995(03):25.
(作者简介:衣芳,女,硕士研究生,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中文图书编目、中国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