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旨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让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实现了更大范围内的共建共享,也让更多城乡居民能够更方便地借阅图书。乡村图书馆(室)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布局的重要方面,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是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城乡合作的方式有利于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均衡化和全覆盖,满足不同地区居民的文化需求。
二、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的理论逻辑
(一)繁荣乡村文化事业的必然要求
根据2023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总人口140967万人。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77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为35%左右,尽管乡村常住人口有所减少,但依然有4亿人,规模依然庞大。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城乡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乡村图书馆(室)作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文化建设、知识传播与普及、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经济的振兴,更是乡村文化的振兴。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乡村图书馆(室)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必然有利于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保障乡村居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
乡村图书馆(室)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满足广大乡村居民阅读需求的重要使命。它通过提供丰富的书籍资源和良好的阅读环境,为乡村居民提供了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拓宽视野的文化平台,是乡村居民寻求知识与智慧的关键渠道,对丰富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有效解决乡村居民看书难、看报难等问题,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提升乡村居民文化素养的必然要求
公共图书馆发挥着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作用,除了基本的文化教育功能外,还有社区服务、政策宣传、技能培训、特殊群体服务等功能,对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传承人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快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在乡村地区开展阅读推广、特殊群体关怀、政策解读等文娱帮扶活动,引导乡村居民了解和学习文化知识,有助于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缩短城乡文化差异,提升乡村居民文化素养。
三、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逻辑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速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取得巨大发展。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9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超57万个,农家书屋58.7万个,形成了遍及城乡的图书服务体系。尽管如此,图书馆一体化建设与广大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图书馆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资源基础,包括建筑设施、图书资源、信息技术设备以及人员的培训等,其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资金持续投入。城市图书馆通常能够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而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乡村图书馆(室)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图书馆(室)设备设施陈旧,图书更新缓慢,有的甚至沦为摆设,导致乡村读者难以享受到与城市读者同等的阅读条件和服务。
(二)基础设施水平落后
1.规模小,设施不完善
城市图书馆通常拥有较大的建筑面积,配备先进的硬件设施,如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报告厅等。而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总体建筑面积偏小,设施简陋,缺乏基本的阅读环境和设施,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藏书量有限。绝大多数乡村图书馆(室)、农家书屋的藏书量不超过万册。图书数量少、类型单一,且更新缓慢。甚至乡村地区普遍存在农家书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闲置、被挤占等问题。因此,一些乡村图书馆(室)无法充分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布局分散,协作交流少
我国地域辽阔,经济文化水平以及人口、面积差异较大。因此,图书馆的布局也存在差异。和城市相比较,乡村图书馆(室)布局分散。农家书屋主要在行政村村民服务中心所在地,造成乡(镇)、村所在地以外的村民借阅不方便,特别在山区,其借阅和归还更为困难。地域的分散和藏书量的不足限制了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影响了资源的共享和服务的提升。
3.数字化程度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
城市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较为完善,拥有丰富的电子图书资源和便捷的数字化服务平台。许多乡村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设备不足,数据库建设、信息开发利用等方面明显不足,甚至没有电子阅读资源。乡村图书馆(室)电子阅览室面积及终端配备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绝大部分乡村图书馆(室)没有配备电子阅览室。
(三)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1.服务内容单一
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各种服务项目和文化活动,如文献信息查询、借阅、参考咨询、公益性讲座、阅读推广、培训、展览等。而乡村图书馆(室)由于规模、人员的限制,其服务内容相对单一,往往局限于最基本的借阅服务,缺乏针对农村特点、农民文化需求的个性化服务项目。另外,乡村图书馆(室)书籍类型和数量相对较少,读者主要是老人、妇女及儿童,乡村图书馆(室)书籍和服务水平难以满足这些群体的需求。特别是适合儿童的画报、绘本、故事书缺口较大,这些都影响着乡村图书馆(室)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利于乡村图书馆(室)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作用的发挥。
2.服务质量不高
城市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一般业务能力较强,服务质量相对较好。乡村图书馆(室)则由于资源有限,管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且缺乏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不足。另外,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兼职人员,除了管理书籍,还要从事其他工作,因而,服务时间无法充分保证,服务积极性不高,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四)农民阅读意识尚未形成
公共图书馆有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传递科技信息和满足社会公众文化欣赏与娱乐消遣等职能。这些职能的最终对象必然是读者,离开读者的积极参与,图书馆会失去其应有价值。目前乡村图书馆(室)的读者绝大部分是当地居民。一些居民特别是年轻人主要通过抖音、微视频来打发业余时间,对纸质书籍借阅兴趣不高。一些乡村居民尚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进一步降低了他们进入图书馆阅读书籍的意愿。更为遗憾的是,有少数居民甚至不知道乡镇、村落中还设有图书馆这一文化资源中心。因此,增强乡村居民阅读意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的实践逻辑
乡村图书馆(室)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传播阵地,承担着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使优质文化资源直达乡村,必须进行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纳入政府总体发展规划,实现合理布局
公共图书馆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属于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乡村图书馆(室)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组成单元,是最贴近群众且最具活力的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设施阵地,肩负资源保存、图书咨询借阅、信息传播、实用技术培训、核心价值观培育等职能,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战场之一。相关部门要把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建设纳入当地社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乡村图书馆(室)的布局,使乡村图书馆(室)的布局更加合理,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文化服务。
(二)增加资金投入,鼓励多元合作
目前乡村图书馆(室)设施的改善、图书资料的采购、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各类文化活动的举办等都亟须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在争取上级资金投入的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乡村图书馆(室)建设,鼓励企业、个人通过捐赠图书、资金或设备等方式支持乡村图书馆(室)建设。探索公私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图书馆(室)的建设和运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可以鼓励乡贤人士参与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
(三)利用“共享工程”平台,推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财政部于2002年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建设工程。推进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加大为乡村图书馆(室)服务力度。首先,要加强乡村图书馆(室)数字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提升服务效能。同时,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把文化资源送到乡村居民身边。其次,加强服务网点建设,实现网上预约书籍,异地借还书、自助还书等方式,方便农民借阅图书。
(四)均衡配置城乡资源,构建一体化服务体系
首先,均衡配置城乡图书资源。要建立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图书室等为分馆或者基层服务点的总分馆制,实现总分馆之间的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和通借通还服务,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提供多元化的图书资源,包括文学、科普、农业技术、儿童读物等,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需求。其次,开行图书流动服务车,定期或不定期地访问乡村地区。把城乡各图书馆连成一体,实现资源共享。最后,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鼓励城市图书馆定期或不定期向乡村图书馆(室)提供书籍支持和技术服务支持。城市图书馆可以向乡村图书馆(室)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设备更新帮扶,鼓励城市图书馆与乡村图书馆(室)联合举办阅读推广活动、讲座、展览等,丰富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
(五)建立稳定的管理员队伍,提高管理业务能力
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要求必须建立稳定的图书管理员队伍。要统筹协调城乡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乡村管理员队伍的岗位编制,提高他们的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定期对基层图书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为不断满足基层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人才保障。
(六)打造乡村阅读品牌,提高乡村图书馆(室)的影响力
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乡村居民的阅读偏好与兴趣,针对不同群体的年龄、教育背景以及职业特点绘制清晰的用户画像,结合乡镇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元素,开展独具特色的阅读活动,打造乡村地方特色阅读品牌。具体而言,可针对少年儿童推出主题阅读会,结合农耕文化和乡土故事,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乡村的魅力;针对农民举办专题讲座,提供农业技术方面的专业书籍,帮助其提升农业技能;针对老年人可以开设养生、健康类讲座,满足他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采取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方式,鼓励村民学习探索,满足村民文化需求,提升村民文化素养,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同时,通过志愿者帮扶结对子项目,邀请城市的专业人士和志愿者走进乡村,为乡村图书馆(室)提供“嵌入式”的文化服务,提升乡村图书馆(室)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开展最美乡村图书馆(室)评选活动,通过评选,不仅可以展示乡村图书馆(室)的建设成果,还能倒逼乡村图书馆(室)不断完善自身设施和服务,提高其在乡村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五、结语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水平落后、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农民阅读意识尚未形成等问题。因此,要将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纳入政府总体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数字化建设,建立稳定的管理员队伍,打造乡村阅读品牌,多措并举推动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23年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EB/OL].国家统计局,2024-01-17.
[2]韩笑春.大数据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4,44(03):28-29+35.
[3]韦春玲.公共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索[J].参花,2024(10):134-136.
[4]李勇,钟刚毅,程孝良,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图书馆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5]郝世英.基层公共图书馆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J].知与行,2022(02):88-94.
[6]钱兰岚,王景,阮云.乡村振兴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图书馆研究,2022,52(06):1-7.
(作者简介:丁菁,女,硕士研究生,武汉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管理;丁贞权,男,硕士研究生,安徽建筑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