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协奏曲《云裳诉》的分析

2025-01-01 00:00:00刘梦瑶
参花(上) 2025年1期
关键词:云裳协奏曲古筝

一、引言

《云裳诉》是周煜国创作的一首古筝协奏曲,在《乡韵》旋律基础之上改编扩展而成。乐曲以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为素材,曲名源自“云想衣裳花想容”这一诗句,描写了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传颂千秋的爱情传奇。本文通过对古筝协奏曲《云裳诉》的创作背景、对陕西筝派的继承和发展、曲式结构和演奏技巧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以帮助相关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古筝协奏曲《云裳诉》的魅力。

二、古筝协奏曲《云裳诉》的创作背景及表现内容

古筝又名秦筝,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近代,古筝逐渐形成了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及陕西等流派。在当代秦筝艺术家的不断努力下,秦筝陕西流派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地方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现代筝乐作品。《云裳诉》是一首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古筝协奏曲,是周煜国在2002年应邀为古筝演奏家袁莎创作的。《云裳诉》中的“云裳”一词源于李白《清平调·其一》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诗句。其创作灵感源于白居易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作品在长度上几乎比《乡韵》增加了一倍。目前《云裳诉》经过不断创新演变,展现了陕西筝乐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不仅有古筝与钢琴的合作版本,还有民族管弦乐队、交响乐队合作的表演形式。乐曲慢板部分回忆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快板部分生动地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被迫分离的痛苦;华彩部分表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生死永别时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再现慢板段反映了唐玄宗内心对杨贵妃无尽的思念之情。[1]在音乐素材上,《云裳诉》采用陕西戏曲“碗碗腔”作为音乐素材,使这首曲目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进一步展现了陕西筝乐的魅力。在演奏中,演奏者运用了大量的刮奏、滑音、颤音等技巧,展现出陕西筝乐的独特韵味。

三、《云裳诉》对陕西筝派的继承和发展

(一)《云裳诉》对陕西筝派的继承

陕西简称“秦”,是秦筝的发源地。20世纪50年代初,陕西筝乐濒临绝响的境地,于是,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周延甲提出了“秦筝归秦”的理念。所谓“秦筝归秦”,即包括培养秦筝新人、搜集传统曲目、研究秦筝史论、创作秦筝新曲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而这一工程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应是新曲创作,因为它在理论和弹奏技艺上实现了对陕西筝派的继承和弘扬,从而使陕西筝派得以成功复兴。《云裳诉》是一首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古筝协奏曲,展现了陕西筝乐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将秦筝的慷慨激昂与委婉悲怨完美地融合。在演奏技巧上,《云裳诉》要求演奏者运用大量的刮奏、滑音、颤音等技巧,展现出陕西筝乐的独特韵味。在曲式结构上,《云裳诉》采用“慢—快—慢”的传统结构形式。总之,陕西筝乐以其独特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为人称道,而《云裳诉》恰到好处地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特点。

(二)《云裳诉》对陕西筝派的发展

《云裳诉》不仅继承了陕西筝乐的特色,也对陕西筝派进行了创新。曲式结构上,它采用了不完全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全曲分为激越的引子、深情的慢板、热情跳跃的快板华彩、如歌的慢板再现以及尾声几个风格独立的小乐段。[2]这种结构在陕西筝曲常用的三部曲式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乐曲结构简洁明了又独具特色。在音阶运用上,该曲大量使用了陕西筝派的特性音“欢音”和“苦音”。“欢音”用以表达欢快、明朗的情感色彩;“苦音”则多用于表达悲伤、哀怨的情感色彩。“苦音”的大量运用奠定了全曲的悲情基调。而在慢板段,“苦音”与滑音的完美配合进一步渲染了悲痛凄切之感,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作品更具悲情性。在音乐素材上,它融入了陕西地方传统民间音乐的因素,如秦腔、碗碗腔等,将秦腔的慷慨激昂和陕西碗碗腔的如泣如诉、委婉动听等特点相结合,将凄美的爱情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使旋律细腻深沉且悲伤凄苦,声声哀怨、句句凄婉、如泣如诉,符合作品情感传达的需要。

此外,《云裳诉》创新性地融入了钢琴伴奏,采用中西合璧的演绎手法,在秉承传统陕西筝派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既保留了陕西的独特韵味,又融入了器乐协奏曲的艺术特色,极大地丰富了乐曲的织体。钢琴伴奏为这首古筝协奏曲增添了一抹独特风情。在整首曲目中,钢琴伴奏的音型与主旋律的情感基调紧密相连,时而铺陈情绪,时而补充情感。特别是在再现段前的华彩部分,钢琴伴奏的加入为乐曲的情感氛围增添了浓重而精彩的一笔。这种将钢琴伴奏融入古筝作品的方式,赋予这首器乐作品协奏曲的艺术特质。

四、古筝协奏曲《云裳诉》的曲式结构和演奏技巧

(一)古筝协奏曲《云裳诉》的曲式结构

古筝协奏曲《云裳诉》采用G徵调式,全曲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华彩—主题再现—尾声六大部分。

1.引子(第1~14小节)

引子部分以古筝演奏为主,钢琴演奏为辅,通过古筝演奏者有力的刮奏和旋律的强弱对比把观众引入音乐情境中;同时采用自由的散板形式,使音乐表达更加自由灵活,能够更好地适应旋律情感的变化和发展。演奏伊始,钢琴以双手八度震音的方式拉开乐曲序幕。古筝演奏者左手强有力的刮奏和右手摇指的进入像是悲愤的呐喊声,带有一种悲情色彩,为全曲的悲剧埋下了伏笔。随后是一段由慢渐快、由高到低的旋律下行,以引起听众的注意。接着奏出调式的骨干音阶,最后停留在苦音微降7上,让音乐具有鲜明的戏剧性,奠定了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

2.慢板(第15~51小节)

乐曲自第15小节开始进入慢板部分,这是一段深情而优美的抒情段落,娓娓道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主题旋律中流露出哀怨凄婉的情感。第15~18小节,古筝在中低音区演奏,旋律深沉而富有情感,如低声细语般诉说着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紧接着第19~22小节中第1乐句提高8度的重复,仿佛将这份情感推向了高潮,主题旋律的两次出现不仅丰富了乐曲的情感层次,也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从第35小节开始,音乐进入了新的层次,此时钢琴伴奏部分的旋律开始突出,与古筝的旋律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琴筝对话的感觉。钢琴与古筝相互呼应,共同描绘了故事中的情节和情感变化,让听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作品的情感和内涵。这种琴筝对话的演奏方式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也使整个慢板部分更加引人入胜,同时也为后续的“兵乱事发”和“魂断马嵬坡”等情节做铺垫。慢板乐段的旋律线条以舒缓、优美为主,情感细腻而丰富。左手的颤音演奏技巧也为乐曲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音乐材料上大量出现微#4和微b7,即“欢音”和“苦音”这两种音乐材料,是陕西风格音乐中的特色元素,为乐曲增添了浓郁的地域色彩,使作品情感更加凄婉哀怨、细腻绵长。摇指的强弱对比和如泣如诉的颤音不断推动音乐情感变化,最后强有力的收尾预示着快板部分的到来。

3.快板(第52~191小节)

此部分由3个乐段组成,乐曲情感基调急速变化,紧密的节奏展现出风啸马蹄疾、狼烟四起的场景,也表现出危机之下唐玄宗与杨贵妃夜不能寐的心情。此时乐句更加紧迫急切,古筝密集的扫弦声仿佛述说着六军不肯前进逼迫杨贵妃自尽致使唐玄宗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快板部分仍以钢琴旋律作为开始,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第一段变换的指法和快速的节奏表现了战事将近的紧急情况。随后古筝进入,通过大拇指快速托劈继续渲染一触即发的紧张感。[3]第2个乐段则通过“紧拉慢唱”的摇指和按滑音拉长了旋律线条,和第一段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出在危急时刻两人面对生死离别的不舍和无奈。第3个乐段与第1个乐段在节奏上有相同之处,通过这种重复的节奏将作品的意境推向高潮,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

4.华彩(第192~210小节)

华彩段节奏自由,更加注重情绪的宣泄。旋律由高到低、节奏由慢到快、节拍由弱到强,表现了杨贵妃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最后以强有力的刮奏结束,仿佛悲壮之声。此部分主要由古筝独自演奏完成,不同于快板的急迫,突然沉静下来的音乐氛围,古筝独特的作韵技巧,加上强弱的灵活变化,展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内心的纠结与无限悲凉。

5.再现与尾声(第211~239小节)

乐曲再现部分,熟悉的慢板旋律再次响起,只是这次更加哀怨,有一种无力感,回忆遥远而清晰,表现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情感。尾声以急板开始,快速的节奏立即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预示着乐曲即将进入高潮。旋律自低音区缓缓上升,最终攀升至高音区,其在达到最高音时并未立刻收尾,而是通过保持高音的方式,让乐曲的高潮得以延续。旋律从低音区逐步升高,这种结尾收束的方式既展现了乐曲的完整性,也给予听众充分的回味空间。所有的痛苦只能化为结尾的一句悲叹,曲终人散,引人无限遐想。尾声采用的急板以磅礴的气势结束了整首乐曲,让乐曲的悲情色彩萦绕在听者的耳畔,久久不能忘怀。

此外,该曲运用了“快—慢—快”的节奏,易于让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一些段落的尾音与主题乐段的尾音相同,起到了统一“合尾”的作用,使整首曲目更加浑然一体,富有整体性。

(二)古筝协奏曲《云裳诉》的演奏技巧

《云裳诉》作为我国陕西筝派的经典之作,自然融入了丰富的陕西地方特色音乐元素。其中,最负盛名的陕西地方音乐——秦腔,其激越、悲壮、深沉且高亢的特点被这首筝曲所吸收,进而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以及凄凉等多种情感。但悲愤之余,乐曲也不失陕西碗碗腔清丽独特又抒情优美的动人感觉。《云裳诉》中存在许多演奏技巧,给乐曲带来了锦上添花的效果。在陕西筝曲中,“4”和“7”有两种,一种是“欢音”,另一种是“苦音”(也叫“哭音”,带哭腔的感觉)。“欢音”的“4”和“7”音色较纯,少颤音;“苦音”的“4”则略高于还原“4”,且带有颤音,“苦音”的“7”则略低于还原“7”。《云裳诉》中多运用苦音,所以出现“4”和“7”时,多是微升4、微降7,左手演奏还需加有颤音。颤音在演奏“4”和“7”时用得比较多。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把握好左手按音的音准,在此基础上,左手还要加入恰到好处的颤音技巧,才能演奏出哭腔哀怨的音响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演奏过程中,为了增强滑音的效果,演奏者可以巧妙运用“双托”技巧。具体而言,演奏者需精准把握两弦之间按弦的重心,同时可适度抬起手腕,以便右手大拇指和食指能够更加顺畅地发力按弦。演奏者在右手弹出双音后,左手随即发力按弦,让前后两根弦的音高达到一致,从而完成这一技巧。演奏者要想熟练掌握双按技巧,离不开日常持续的练习。建议演奏者从较慢的速度入手,逐渐加快演奏的速度,使双按技巧运用得更加灵活自如。此外,摇指的强弱对比应鲜明突出,展现出婉转细腻且富有歌唱性的特质。唯有通过不懈的练习与实践,演奏者方能完美诠释这首独具魅力的曲子。

五、结语

《云裳诉》是一首情感丰富、艺术性强的古筝协奏曲,它巧妙融合了传统陕西筝曲的元素与现代筝曲的旋律,使旋律发展更具技巧性且深入人心。其优美的旋律与深刻的内容打动了无数听众,成为陕西筝派的代表性作品。作为现代筝曲的代表作之一,《云裳诉》依然保留了陕西筝乐独有的风格魅力。经过历代古筝演奏家的不懈努力,秦筝在当代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期望有更多的古筝爱好者和专业人士能够为秦筝艺术的发展以及古筝艺术的普及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樱蒂.善听者意浓于秦筝曲韵之境——秦筝曲《云裳诉》赏析[J].音乐时空,2013(01):104.

[2]吴梦钶.陕西筝曲《云裳诉》创作特点和演奏技法初探[J].北方音乐,2018,38(11):12-14.

[3]佟桂影.古筝协奏曲《云裳诉》创作和演奏分析[J].艺术评鉴,2017(06):160-161.

(作者简介:刘梦瑶,女,硕士研究生,聊城大学,研究方向:古筝)

(责任编辑 肖亮宇)

猜你喜欢
云裳协奏曲古筝
我终于会弹古筝了
乘鸾云裳
纺织学报(2022年8期)2022-08-26 02:30:06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参花(上)(2022年4期)2022-05-23 22:16:48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第一次弹古筝
小布老虎(2017年1期)2017-07-18 10:57:28
古筝
宝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45
我的古筝之旅
学生天地(2016年26期)2016-06-15 20:29:39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里的协奏曲
海浪协奏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