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铨花鸟画风格与师承研究

2025-01-01 00:00:00杨静杜永刚
参花(上) 2025年1期
关键词:宫廷花鸟画画家

清代画家沈铨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可忽视的画家,虽然他的画作成就与影响力不能与恽寿平、石涛、八大山人等清代花鸟画家相比,但是他于雍正九年(1731年)曾受邀至日本长崎教授中国绘画,对日本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追随者众多,形成了重要的“南苹派”,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代冯金伯《国朝画识》记载:“南苹工写花卉翎毛,设色妍丽可爱。日本国遣使来迎,留海外者三年。归时所得金帛,悉散给之戚友,囊仍萧然。”可见沈铨不仅画技高超,人品也令人钦佩。本文将以吉林省博物院所藏《鹤鹿松寿图》轴和《芦花双雁图》轴两件沈铨作品的鉴赏展开论述,阐述沈铨绘画风格的形成,并且从其花鸟画作品的题材、设色和用笔特点等角度,探究沈铨的花鸟画师承和清代官方对沈铨花鸟画艺术的态度。

一、沈铨艺术生平简介

沈铨(1682—1760)字衡之,号南苹,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人(一说为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其幼时家贫,随父学扎纸花手艺,20岁左右专事绘画,远师五代黄筌,近师明代早期宫廷画家林良、吕纪,擅长画花卉、翎毛以及走兽,以精密妍丽见长。雍正九年(1731年),沈铨应邀偕弟子郑培、高钧等东渡日本授画,深受当地推崇,被称为“舶来画家第一”,从其习画者颇多。归国后沈铨在国内虽然名噪一时,但影响其实有限,从学者也不过高乾、高钧、郑培等寥寥几人。沈铨擅长画花卉、禽鸟、草虫和走兽,现观他的存世之作,发现他经常刻画寓意吉祥和具有象征意义的题材,表现君子之风的花木,如梅花、水仙、竹、松树、菊花等;禽鸟类多画仙鹤、绶带鸟、孔雀、鸳鸯、锦鸡、鹰、凤凰等;走兽多刻画鹿、猿猴、老虎、羊、马等,并常常画草虫点缀于花卉画上,增加画面情趣。他所表现的题材丰富多样,纵观整个中国绘画史,也是很少见的。沈铨的花鸟画主要呈现两种面貌:一种是工细笔致,另一种是粗笔写意。其中细笔画风比较常见。工细类的花鸟画,他远承黄筌写生法及明代早期宫廷花鸟画技法,将工致严谨、富丽堂皇与“勾花点叶”融合在一起,具有庙堂气;另一种写意豪放的粗笔画风,主要受元人笔意,尤其是明代林良和吕纪画风影响比较大。

二、沈铨花鸟画风格——以《鹤鹿松寿图》轴、《芦花双雁图》轴为例

(一)吉林省博物院藏《鹤鹿松寿图》轴赏析

《鹤鹿松寿图》轴,绢本设色,纵166厘米,横82厘米,于20世纪60年代由张伯驹先生征集到吉林省博物院。画面右侧小楷题:“乾隆戊午中秋吴兴沈铨写。”下方钤“沈铨之印”(白文)、“南苹氏”(朱文)、“衡斋”(白文)三印,左下角钤有闲章“家住苕南余不溪”(白文)。“余不溪”,即浙江德清东苕溪,为沈铨出生之地。此图取“全景式”构图,写沟壑悬崖边,一株老松横势而出,松干上一只白鹤回首而顾,似在召唤另一只白鹤款款飞来;松下溪岸边有两只梅花鹿,一低头吐舌正欲饮水,另一举首呆立,似乎惊讶于两只白鹤的呼鸣声。层层远山隐匿在云雾之中,两山间溪水潺潺。山石用小斧劈皴侧锋刮出,然后用赭石为底,草绿淡淡罩染,再以浓墨点苔,浓石青色复点。间杂以丛竹、枯草、红叶点缀,生机盎然。整个画面构图饱满,景物丰富,动静结合,设色清新雅丽,明丽而不俗艳,用笔灵活细致,功力深厚,是一件以山水为配景的走兽画,为沈铨精心之作。该作品继承了黄筌画派和明代吕纪的风格,在色彩运用上极为讲究,设色妍丽、浓艳且典雅,通过丰富而鲜艳的色彩,将梅花鹿的毛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营造出华丽而和谐的画面氛围;画风严谨工细,运用工笔技法,在构图、线条勾勒与色彩渲染等方面都展现出极高的精细度和工整性,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体现出画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高度的耐心与专注力。严谨工整的同时又不失生动气韵,兼顾了意境表达。通过对仙鹤与梅花鹿的布局和描绘,展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使画面富有生活情趣和诗意。落款中“乾隆戊午”为乾隆三年(1738年),沈铨时年五十七岁,这件作品是沈铨从日本归来后创作的一幅精品之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如图1所示)。

“鹿”是沈铨经常描绘的题材。旅顺博物馆中藏有沈铨《柏鹿图》轴,落款:“乙卯新秋浙西沈铨摹古。”该画创作于雍正十三年,沈铨时年五十四岁,与吉林省博物院这件《鹤鹿松寿图》相隔三年,画风没有太大变化,其中鹿、枝干、坡石和竹叶,不论用笔还是设色都如出一辙。鹿,自古以来便是吉祥的象征,明代画家徐渭曾写道:“乃知麋鹿之群,别有神仙之品,历一千岁始化而苍,又五百年乃更为白,自兹以往,其寿无疆。”此外,鹿还与“禄”谐音,寓意仕途顺畅、步步高升。鹤,被誉为“仙禽”,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长寿、高雅和纯洁,常常与松树这样代表长寿的花木相互映衬,而且在明清时期,鹤为一品文官的补服。所以综合来看,沈铨的这件作品具有一定的谐俗寓意,即仕途顺畅,长寿如意,这在沈铨其他作品中也比较常见,比如画蜜蜂与猴子,寓意“封侯”;画荷花鸳鸯,寓意“佳偶”;画雀,寓意“爵”等,这与沈铨以画为职业有关,为了谋生,需要画一些喜闻乐见的题材。清代正统山水“四王”之一的王翬,同样以画为生,其落笔与其他“三王”比便有琐碎艳丽之嫌,也是出于取悦买家的目的。谐俗虽然受大众喜欢,也有一定的弊端,即在当时的文人看来格调不高,不入大雅之堂。

(二)吉林省博物院藏《芦花双雁图》轴赏析

吉林省博物院还藏有一件沈铨的《芦花双雁图》轴,绢本设色,落款:“乾隆丁卯小春,法林指挥笔,南苹沈铨。”描绘明月当空,一丛芦苇下两只大雁栖于岸边,闲情逸趣,整个画面以墨和赭石为主要色调,大雁的嘴和爪以朱色写出,起到一种点缀作用,以大面积的渲染衬托出月色,意境寂静萧索,清幽冷逸,秋景浓郁(如图2所示)。芦雁题材的画作蕴含着极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国文化中以祥禽瑞兽寓意人间至高的美德,鸿雁在天寒之时自北而南,天热之时自南而北,定时迁徙,不失信用,并且有夫妻琴瑟和谐的寓意,所以沈铨有“双雁图”“芦雁图”等题材画作。此外,古人用鸿雁代称书信或者信使,借此表达思念家乡和远方亲友之情,也引申为表达相思之苦。

由落款“乾隆丁卯”可知这件作品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创作,作者时年应该为六十六岁。这件花鸟作品与沈铨其他花鸟作品相比,用笔更加粗疏奔放。落款中的“法林指挥笔”,是指师法明代早期宫廷画家林良笔意。因明代宫廷画家多授锦衣卫衔,所以沈铨称其为“林指挥”。林良作花鸟放纵简括,笔势奔放,飞动灵活,论者谓:“不求工而见工于笔墨之外,不讲秀而含秀于笔墨之内。”林良花鸟画中那种大气而不失细致的笔法特点,气象万千且形神兼备,正是这种审美意志的完美体现。本幅作品带有林良笔意,笔法简练而准确,笔致奔放,墨色灵活,题材上天趣盎然的自然物象,整幅画面所表现的双雁不囿于客观物象的形似,而在其客观美的基础上融入画家本人的所思所想,通过双雁抒发画家性灵,寄托画家天真浪漫、自然风趣的文人风雅。

三、沈铨的绘画师承

清代马承昭所编《当湖外志》记载:“先是沈年十二三,随父贩绵绸至湖,每过胡(湄)室,见其钩皴渲染,从旁谛观不能去。父遂命留胡受业焉。”结合这段资料,可以得知沈铨年少时由于家贫,曾跟着父亲学习扎纸花以及“贩绵绸”等谋生手段,后来跟随胡湄学习绘画。胡湄时称“笔仙”,取宋人笔意,擅长画花卉和禽鸟,所作花鸟多带有吉祥寓意。沈铨早年作品与胡湄风格接近,此后沈铨终生以绘画为业,由此可见沈铨并非士人出身,也没有传统士大夫的文学修养,按照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可将其归为“北宗”一脉。在中国,“南北宗”一般指山水,而在日本,“南北宗论”也可以用于其他绘画门类,所以日本江户时代的画家桑山玉洲在《绘事鄙言》中谈道:南苹是来日本的第一北宗画家。

沈铨的花鸟画与乾隆时期宫廷以郎世宁为首“海西画派”的中西合璧有所不同,其采用的依然是具有东方艺术审美的描绘手法。具体而言,与北宋院体花鸟画相比较,沈铨的用笔不太注重按照物象的结构来行笔,而他的这种用笔与明代早期宫廷以吕纪、林良、边景昭等人为代表的花鸟画风格比较接近。明代早期宫廷花鸟画主要取法南宋院体,但是摒弃了南宋院体中的“边角式”构图,采用的是“全景式”构图,在用笔方面也仅仅是起到了物象轮廓线的作用。此外,通过花鸟画背景中山石的用笔,也可以感受到沈铨受明代早期院体风格的影响比较大,比如大面积的斧劈皴用笔,然后用颜色或者淡墨晕染以减轻斧劈皴用笔的生硬感。然而跟明代早期宫廷花鸟画相比,沈铨画风又相对细腻逼真,这与北宋院体花鸟画的观察方式和细致的描绘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梅花鹿这类动物题材的描绘方面,自两宋以来,画家描绘的梅花鹿形象大多相对平面化,技法也相对简单,而沈铨的这两只梅花鹿可以让人感受到结构的充实感、厚重感和皮毛的写实感,而且其技法依然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先用墨皴染出结构,再层层敷色,最后按照结构走向单笔丝毛,区别于郎世宁所作动物题材绘画中近乎标本的明显的光影效果。

沈铨的花鸟画与康乾时期宫廷花鸟画流行的“常州画派”也有所不同。康乾时期的工笔花鸟画家,大多取法恽寿平,以致“家家南田,户户正叔”,例如清代宫廷词臣画家蒋廷锡、邹一桂、钱维城等,均以师法恽寿平的“常州画派”著称。客观来讲,恽寿平的“没骨花鸟”大多直接对花木写生,得花木清新自然之生气,但限于尺幅,在大幅作品如立轴、中堂一类花鸟画形式上相形见绌,显得局促而小家子气,所以“常州画派”的花鸟精品之作,包括恽寿平在内,多以册页、小品等形式为主,学之者也多类似,偶见折枝手卷形式。虽然如邹一桂、钱维城等词臣画家偶然写立轴,但大多空泛而僵。沈铨不随时流,以黄筌写真之法融林良、吕纪为一手,开一时之风,于当时花鸟画坛也属于独树一帜,其动物画也开近现代以来刘奎龄、刘继卣等动物画家之先河。

四、结语

清代官方编纂《石渠宝笈》,初编、续编以及三编中均未收录沈铨作品,想其缘由,可能其花鸟画风格与当时风尚不同,从写真的层面讲,沈铨作品不像宫廷“海西画家”郎世宁那样把没骨花鸟技法和西方油画结合到一起,将禽鸟走兽画得凹凸有致,立体感十足,而是味同标本,缺乏生趣;也不像钱维城、邹一桂等宫廷词臣画家那样,将恽寿平没骨花鸟演变为一种工整细腻的图案式画风,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不太合乎宫廷审美。乾隆因喜好钱维城作品,爱屋及乌将其祖母陈书的花鸟画作也征集到宫廷并著录于《石渠宝笈》,而沈铨在乾隆七年画了一件《花蕊夫人宫词意图》进献宫廷,图亦不传,也未见相关记录,更无其他为宫廷作画的史料记载,由此也可看出乾隆对沈铨的不屑一顾。尤其沈铨之后,学其画风者也不过高乾、高钧、郑培等寥寥几人,最终也没有形成像“常州画派”一样的影响力,甚至张庚在其《国朝画征录》中唯独不见关于沈铨的记载,这是不公允的。总之,通过鉴赏和解析吉林省博物院所藏的《鹤鹿松寿图》轴和《芦花双雁图》轴两件花鸟画作品可以窥见,沈铨的艺术造诣虽不及黄筌、赵孟頫、徐渭、陈淳、恽寿平等一流画家,但他在中国美术史上也应有一席之地,对于他的艺术成就应该予以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周积寅,[日]近藤秀实.沈铨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

[2]吕传彬.在日本古玩市场“淘宝”[J].东方收藏,2012(02):112-114.

[3][清]冯金伯.冯氏画识二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4][清]恽寿平.欧香馆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杨静,女,硕士研究生在读,长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lt;绘画gt;;杜永刚,男,本科,长春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

(责任编辑 王瑞锋)

猜你喜欢
宫廷花鸟画画家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1:58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1:48
吴国良花鸟画选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5:42
酷炫小画家
夕为“皇室宫廷饮” 今入寻常百姓家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0
聪明的画家
大灰狼(2018年12期)2018-01-18 00:40:36
浪漫宫廷
风采童装(2017年2期)2017-06-01 11:29:33
宫廷古法白米饭
热闹的宫廷
小布老虎(2016年2期)2016-12-01 05: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