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展示窗口,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然而,许多博物馆在文物陈列展览的方式以及与观众的互动形式上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仍然采用统一展示的形式,显得较为单一,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的创新设计和观众互动策略,为提升博物馆服务质量以及优化文物展览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1]
二、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的创新设计
(一)展示空间布局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设计已远远超越了简单的陈列与展示,它成为一种集艺术性、科学性、教育性与互动性于一体的综合体验空间。在展示空间布局创新方面,博物馆可以采用多样化的空间布局,[2]合理利用空间高度和维度,营造多层次的展示效果。以圣巴巴拉MOXI(沃尔夫探索与创新博物馆)为例,其建筑主体采用白色调,通过高低错落的建筑层次和拱形元素设计展现出浓厚的西班牙风格。曲线元素巧妙地贯穿于沃尔夫探索与创新博物馆建筑的室内外,无论是墙壁还是围栏,这些流动的曲线都为空间增添了活力与轻盈感,与丰富的色彩一同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沃尔夫探索与创新博物馆共有三层,每层都有不同的主题。第一层是以音乐为主题的空间,名为“声音轨道(Sound Track)”;第二层以汽车为主题,名为“速度轨道(Speed Track)”,人们可以用零部件组装的玩具车进行比赛;顶层的“空中花园(Sky Garden)”可以远眺城市风景,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还可以观赏户外的大型装置;透明的玻璃屋顶不仅为室内带来了充足的光线,还能够与室内的人们进行互动。博物馆内部还运用了许多数字科技,为人们带来了新奇的参观体验。
除此之外,还可以以时间维度作为切入点,按照时间顺序串联博物馆文物。例如,陕西考古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以“文史巨轮”“文博宝库”的姿态进入公众视野。在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四大篇章中,“考古发现篇”运用考古学科的逻辑、博物馆的语言,选取陕西各个时期曾获取国家考古类奖项的重点考古项目作为叙事单元,全面展示考古发现过程及考古发掘研究成果,揭示考古工作“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重大意义。陕西考古博物馆从史前都邑与聚落、周代王都与采邑,到秦、汉、唐都城、帝陵、贵族及平民墓葬遗存,再到宋、元墓葬与耀州窑瓷业古迹,近30个重点考古项目首次大规模、系统化展出,其新颖的展示设计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了解了城市历史的变迁。[3]
(二)展品陈列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陈列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来展示博物馆的藏品,让观众在参观中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交互式展示设计是一种革新的设计理念,也是博物馆陈列方式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打破传统观展的被动性,使观众从单纯的观众转变为文化元素的亲历者、体验者,从而激发其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好奇心。交互式展示设计使博物馆不再是单向传递信息的场所,而成为一个多维互动空间,每个观众都可通过触觉、视觉甚至听觉等多种感官与展品进行互动。这种设计不仅架构了一座观众与展品之间沟通的桥梁,更重要的是使学习和探索变得更生动且富有吸引力。因此,展柜设计要紧密围绕展览主题展开,通过形态、色彩与材质的巧妙搭配,营造出与主题相契合的氛围。同时,可在展柜设计中融入互动元素,通过触摸屏、AR和VR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让观众能够近距离、多角度地观赏展品,使展品更具生动性和吸引力。在展品陈列方面,可运用数字化的呈现形式让展品能够动态地呈现。例如,广东省南汉二陵博物馆的临时展览“笙歌醉太平——一位大唐县主和她的时代”,对一系列展现女性骑吹出行特色的文物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提取出其中特有的乐器声音,并构想出当时仪卫出行的盛况。展览结合宫殿、山林等景象,通过数字虚拟艺术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这些文物的原貌。最终,利用TouchDesigner搭建了稳定的交互程序,使观众能在视听等多个方面获得丰富的体验,深刻感受文物背后的故事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观众通过平台上的旋钮操作,可以使图片中相应的骑乐俑活跃起来,并触发一系列的画面与声音变化。这种生动的互动展览方式不仅激发了观众的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还通过互动提供了更具参与感和沉浸感的学习体验。
多元化展示同样是博物馆文物展示方式创新的重要部分。博物馆不仅要通过传统的展示方式展示馆藏文物,还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展示和展览方式,让观众对文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具体而言,可以在传统展示形式的基础上增设电子显示屏来展示文物,并制作文物解说视频以辅助说明;同时,还可以在展示过程中融入游戏环节,让观众通过参与文物知识问答等互动游戏,更深入地了解文物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4]
(三)灯光与音效设计的创新
灯光与音效设计的创新在增强博物馆陈列展览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例如,三星堆博物馆以其有形的空间承载着古蜀文明无形的美,而高质量的灯光则是还原藏品故事、细腻讲述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2023年,占地面积达22000㎡的三星堆博物馆开始试运行,新馆中展示了包括三千年后再度“合体”的青铜鸟足神像在内的新出土文物。为了打造星级场馆的照明智控方案,新馆选用了雷特0~10V智能调光电源,并配合0~10V智能旋钮调光面板,以此实现多样化的照明场景,以配合不同种类展品,充分展现历史的厚重感。备受人们瞩目的“青铜神树”始终是展馆中的人气藏品,暖光自上而下温柔洒落,仿佛阳光自三千年前穿越时空而来。雷特0~10V智能调光电源对光源进行精准调光控制,与投射于文物的主光源相互辉映,产生了完美的互补效果。
传统的全向音响系统常因声音无差别扩散,导致展区间的讲解语音相互干扰,严重影响了观众的聆听体验及展馆的整体声场秩序。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一些博物馆采用了先进的定向发声技术,使声音能够沿着特定方向传播,从而创造出独立的音区。这一特性确保了每个展区都能享有清晰、互不干扰的讲解语音,有效避免了噪声污染,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聆听体验。如此一来,观众可以更加专注地聆听展品的讲解,深入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故事。
三、观众互动策略分析
为了进一步满足公众的参观需求,博物馆在文物陈列展览的过程中应当融入互动元素,让观众在观赏文物的同时获得强烈的参与感,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强化互动设计,通过精妙的互动设计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激发参观者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从中汲取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而提升整体的观展体验。[5]
(一)利用游戏促进观众互动
设置轻松有趣的展厅互动游戏,如线上小程序答题、互动闯关、寻宝游戏、猜谜游戏等,能够给观众带来良好的互动体验,并有效提升观众的文物鉴赏能力。这些趣味横生的游戏能够引导观众在游戏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文物的起源、用途及艺术价值。这种互动方式不仅能增强参观的趣味性,还有助于加深观众对文物知识的记忆,让博物馆之旅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另外,博物馆游戏互动设计要根据参与游戏人员的反馈及时调整游戏规则或者游戏任务,增强游戏设计的体验感。[6]例如,广西民族博物馆以文物背后的故事为蓝本进行活动剧本创作,以文物展品、民族文化、非遗技艺等为线索,创新性地通过NPC(非玩家角色)的演绎,以及“飞花令”“斗兽棋”“壮锦纹饰填色”“定音铜鼓音高识别”等互动游戏,给观众带来多维、活趣、灵动的观展体验,让观展多了一分乐趣。
(二)利用智能讲解促进观众互动
展馆中的智能讲解系统能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导览体验,它使语音讲解与观众的参观过程实现无缝衔接,让观众能更深入地了解展品,同时增强观展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从观众体验的角度看,智能讲解系统能够给予观众更大的自主选择权。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参观节奏,自由穿梭于各个展厅区域,随时获取想要了解的信息。另外,越来越多的展馆开始引入虚拟讲解员。一些展馆中的虚拟讲解员能够模拟人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使讲解更加自然亲切。观众还可以与虚拟讲解员进行“眼神交流”,甚至在一些设备的支持下,虚拟讲解员能通过追踪技术“注视”并跟随观众,随时随地提供讲解服务。这种自主探索与互动式的参观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和提升观众的积极性与参与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沉浸于展览之中,从而对展览内容产生更为深刻而持久的印象。
(三)利用参与式展览促进观众互动
“参与式”理念一方面要求博物馆创造条件,让公众从博物馆参观者变成博物馆的建设者和使用者,另一方面也要求博物馆了解公众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参观者。博物馆可以邀请观众参与展览互动,通过提升观众参与感的方式增强观众对博物馆的黏性。例如,温州博物馆在2023年春节之际举办了一系列主题展览,包括“盛世华章——温州博物馆藏织绣精品展”“嘉木其美——华彩木作的生活叙事”,展出的文物包含大量平面和三维形式的传统吉祥图案,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以及从古至今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编织、刺绣、雕塑、传统木制家具等精美文物的展出,博物馆不仅促进了传统技艺的传播,还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空间。该活动通过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发布,活动持续时间为24天,报名成功者需在一周内前往博物馆领取学习任务包,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后续项目的学习,充分消化和完善知识体系。博物馆还设置了五个签到任务,要求活动参与者分别在博物馆和家中完成,提交图纸、文本、视频和实物成果作为项目学习的结果。活动项目包括三个模块,即展厅场景实施、家庭场景实施以及结果收集、展示和分析,为其他博物馆设计参与式展览提供了有益参考。
另外,博物馆可以邀请观众参与设计活动,以此加强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增进观众对博物馆的情感联结。例如,南京石头城遗址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以“石城寻脉”为主题的观众作品征集活动,旨在为以清凉山蓄水池旧址为依托而建的石头城遗址博物馆设计入口。此次活动鼓励参与者运用当代设计语言,与历史场所进行对话,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南京城市的文脉延续,并探索历史资源保护、活化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这些征集到的优秀作品,不仅让观众有机会参与博物馆的活动,也使博物馆更加贴近公众。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文物展陈的创新设计在优化展览效果和观众体验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数字化背景下,展示空间、展陈方式等的创新可以为观众带来更丰富的文化体验。未来的博物馆展览研究和实践应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创新性和互动性,不断探索新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为博物馆文物展陈带来更多的创意。
参考文献:
[1]杨姗,吕静,夏梦一.博物馆数字化体验与观众在线契合行为[J].深圳社会科学,2024,7(04):140-150.
[2]樊江龙.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数字保护应用研究[J].收藏与投资,2024,15(07):106-108.
[3]宋美音,丁若钰.基于LIVE2D技术的博物馆动态形象设计实践研究[J].设计,2024,37(17):144-148.
[4]陈其端,刘影.虚拟技术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4,41(07):42-47.
[5]武汉百变互动科技.展馆中虚拟讲解员与观众之间的趣味互动[EB/OL].武汉百变互动科技,2024-06-26.
[6]朱琳.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博物馆观众体验探究——以安徽博物院新馆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04):10-17.
(作者简介:戴天娇,女,硕士研究生,威海市博物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博物)
(责任编辑 肖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