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的重要力量,承载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然而,探索当前文物保护管理的现状不难发现,基层博物馆的功能发挥尚存不足,在文物妥善保存、专业修复及文化宣传等方面均存在短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为了能够切实有效地改变此种局面,就要明确基层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依据科学的管理原则,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全面优化与调整,以确保文物得到应有的保护与管理。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基层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管理中的实际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同时,积极探索并提出一系列旨在提升基层博物馆工作效能的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蓬勃发展。
一、基层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管理概述
(一)基层博物馆
基层博物馆通常指的是基层地区的小型博物馆,旨在为当地居民及游客提供文化服务。它们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文化多样性特点,是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重要展示窗口,也是反映当地居民生活与传统的鲜活载体。基层博物馆一般承担着收集、保管和维护当地文物的重任,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保存状态。它们通常具备保存文物的物理空间和基本设施,为文物提供安全的存放环境。此外,基层博物馆还肩负着教育与研究的双重使命。其通过精心策划的讲座、学术研讨会以及丰富多彩的展览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向公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从而有效增进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这一过程中,基层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展示地,更是诠释文物意义和价值的场所,承担着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1]
(二)文物保护管理
文物保护管理主要是指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管所等文物收藏单位,按照特定的方式、程序,以传承文化遗产为基本目标,对文物进行保护、管理、整理研究、公开展示等的一系列工作。其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的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文物保护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防止其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损坏。在文物保护管理中,预防性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包括对文物所在环境的改善,如控制温湿度、防止光照和污染等,以减少导致文物受损的因素。除了预防性保护,文物保护管理还包括抢救性保护。当文物遭受自然灾害或人为损坏时,采取迅速而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可以防止其进一步恶化并通过科学的修复手段恢复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2]
二、基层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管理中的作用
(一)文物收藏与保管
基层博物馆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和方式广泛搜集文物,包括社会捐赠、考古发掘、历史遗存收集等,随后对每一件文物进行详尽的信息收集与整理,明确其所属朝代、历史作用、材质特性等基本信息,并将这些珍贵资料系统地归档保存。在文物的保管环节,基层博物馆采取一系列科学而严谨的措施,如构建恒温恒湿的保存环境,配置先进的防火、防盗安全设备,实施定期的维护检查等,确保文物在得到妥善保护的前提下能够长久流传,持续发挥其作为历史见证、文化传承载体、教育资源以及艺术瑰宝的多重价值。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维护文物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更为推动我国社会教育事业的进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等多个领域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资源。
(二)文物修复与保护
基层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文物修复与保护方面。由于许多文物长期深埋于地下或暴露于自然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侵蚀,导致损坏、老化甚至腐蚀。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修复与保护措施,这些文物将逐渐丧失观赏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及教育价值,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为了确保文物及其所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基层博物馆在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同时,必须承担起文物修复与保护的重要责任,包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3D扫描技术,对文物碎片进行精确扫描,提取关键信息数据,并通过整合分析构建文物的三维模型,从而为修复人员提供精准指导,确保修复工作一次性成功,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实现文物保护管理的目标,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还能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
(三)文物展览与宣传
基层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管理过程中,重视文物展览与宣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层博物馆通过精心策划和组织公益讲座,播放富有教育意义的宣传片,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展览活动,可以搭建起文物与公众之间的桥梁。这些举措不仅让公众有机会近距离观赏到珍贵的文物,更能够深入了解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故事,从而激发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同时,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公众的思想认识和文化素养会得到显著提升,其文物保护意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进而推动文物保护事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3]
(四)文物开发与利用
基层博物馆在文物开发与应用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与相关部门、学术研究机构等加强联系,围绕文物保护进行交流探讨,依据文物保护相关政策并在政策指导下整合资源、配置资源,能够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实现文物保护管理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与相关机构、企业深度合作并深入研究,提取、应用文物的某些元素,比如图案、造型等,策划主题活动或者设计文创产品等,既可广泛宣传文物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逐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奠定基础。
三、基层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意识薄弱
部分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文物保护意识薄弱,未能正确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在日常工作中未能重视观察文物的实际情况,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比如文物专业化清理、文物保管室环境的维护等。[4]此外,一些工作人员未能更好地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合理策划和开展文物保护宣教活动,致使公众文物保护意识不足,未能积极加入文物保护的行列中。
(二)资金支持不足
大多数基层博物馆经费源于当地财政拨款,而一些地区难以为基层博物馆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此种情况下,一些基层博物馆在落实文物保护工作时,无法配备专业的修复人才、最新的修复技术、先进的设备设施等,导致相应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文物保护工作不到位
基层博物馆藏品丰富,涵盖多种类型与等级的文物,每种文物因其材质不同而需要不同的保护策略。因此,制订并实施一套针对性强、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确保各类文物能够得到妥善的维护与保存。[5]然而,在深入考察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现状时可发现,部分博物馆未能严格遵循文物保护管理制度规范,往往导致文物保护工作出现疏漏,甚至造成文物损坏情况,对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及艺术价值构成严重威胁。
(四)专业人才缺乏
部分基层博物馆缺乏文物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一些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及技能匮乏,难以从专业角度规划和制订文物保护管理措施,导致文物保护不当。[6]同时,一些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导致文物受损概率增加。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与工作热情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基层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策略
(一)不断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基层博物馆应积极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学习文物保护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管理要求,加深其对文物价值的全面认知,增强其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学习与培训使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文物不仅是历史的物质遗存,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源泉,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精髓和艺术美感,对研究人类历史、传承民族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工作人员应以敬畏、负责之心对待每一件文物,以便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基层博物馆还应组织工作人员参与文物保护领域的交流活动与学习培训,通过广泛的互动与交流,吸收新的工作理念,摒弃落后的工作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依照文物保护管理的具体要求,组织策划系列社会教育活动,以促进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7]
(二)多方筹措文物保护经费
充足的经费不仅是保障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更是推动文物保护技术革新、人才培养以及设施升级的强大动力。有了稳定的资金支撑,基层博物馆便能依据文物保护的实际需求,灵活地调配资源。这既包括吸引并留住文物保护领域的专业人才,也包括引进先进的保护技术,以及采购高精尖的专业设备。[8]基于此,一方面,基层博物馆应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极向相关部门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通过详细阐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能够带来的预期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来争取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从而确保文物保护工作能够获得稳定的财政支撑。同时,积极寻求企业赞助、社会捐赠,通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不仅能够缓解经费压力,还能够提升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基层博物馆还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可以积极探索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之路,实现文物保护与社会发展双赢。例如,基层博物馆可以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精心策划与文物相关的主题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在参观游览中感受文物的魅力;使文物元素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之中,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韵味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通过销售文创产品,反哺文物保护工作。
(三)逐步完善文物保护方案
在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过程中,基层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要详细了解不同类型文物的实际情况,比如老化情况、破损情况等,进而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物制订适合的保护措施,[9]逐步完善文物的保护方案。针对长期置于室外的古建筑,基层博物馆应规划和落实文物修缮方案,通过采用适合的修缮方法,选用与原材料相似的材料来修缮破损部位,尽可能恢复古建筑的原状。针对破碎的陶瓷类文物,可应用3D扫描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通过扫描陶瓷碎片来采集信息数据,对其进行整合处理,进而确定拼装计划,有顺序、有步骤地拼装,促使文物恢复原状。文物储存环境方面,可以根据需求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设备,以便将文物的环境参数实时传输到计算机系统中,如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而根据预设的阈值自动调整储存环境,确保文物处于最佳的保存状态。
(四)积极构建专业人才队伍
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要想长效稳定开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作为坚实支撑。因此,博物馆必须重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问题。一方面,应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一线,实地考察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包括文物修复的质量、文物保存环境的合理性等关键指标,以此为依据,评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与专业能力。针对发现的问题与工作人员的不足之处,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一系列专项培训活动。这些培训应涵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职业道德与素质的教育以及文物保护领域先进技术的实际应用。[10]另一方面,基层博物馆还要根据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进展与人员配置情况,动态评估人才队伍的缺口与需求。基于这一评估结果,科学合理地制订人才招聘计划,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人才引进等多种渠道,广泛吸纳文物保护领域的专业人才。新人才的加入将为基层博物馆工作队伍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团队整体专业水平得到提升,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通过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基层博物馆能够充分发挥其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作用,确保文物得到妥善保护与合理利用。未来,我们应该继续秉持专业精神,创新工作方法,为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高展.基层博物馆为文物保护管理提质增效[J].炎黄地理,2023(11):89-91.
[2]郭瑞芳.浅谈基层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管理中的作用发挥[J].收藏,2023(05):152-154.
[3]刘小庆.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管理保护与利用思考[J].艺术品鉴,2022(18):116-119.
[4]薛博超.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思考及策略探讨[J].文化产业,2021(33):91-93.
[5]刘芬.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及人才队伍建设创新[J].商业文化,2021(25):134-135.
[6]韩莫菱.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现状及未来管理趋势[J].收藏界,2019(05):102.
[7]王静.试论基层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J].东方收藏,2019(17):107-108.
[8]张占仓.基层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8):138-139.
[9]杨姣.浅析基层博物馆精品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以高台县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4):101.
[10]张春明.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及人才队伍建设探讨[J].文化月刊,2023(03):118-120.
(作者简介:刘晓东,男,大专,平凉市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管理修复)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