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宝库,不仅肩负着保护、研究、传承、展示文化遗产的重任,同样承担着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使命。过去,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主要集中于展品展示、文物解说等基本层面。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及公众需求的日趋多元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也亟待更新与完善。新时代,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呈现出新的特点与要求,在步入新的发展机遇期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如何更好地创新社会教育活动,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成为现阶段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就新形势下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展开探索,旨在为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全面发挥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建议。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内涵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即博物馆依托其多元化的馆藏资源与展示手段,向公众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提升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过程。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社会教育职能是其不容推卸的重要使命,亦是将其同其他文化场所区分开来的显著标识。细化而言,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广泛,主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知识普及
博物馆在传播科学知识方面影响深远,不管是自然科学知识还是人文科学知识,博物馆皆能以主题展览、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传播,[1]将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与历史知识以更浅显易懂、趣味横生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与文化水平。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参观目的的参观者进行讲解,认真解决好因人施讲的问题,力求讲解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从而激发参观者兴趣,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二)审美教育
一些文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博物馆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也是开展审美教育的绝佳素材。在赏析文物的过程中,公众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艺术修养得以提升,从而实现精神层面的升华。
(三)社区参与
博物馆是社区的文化中心,在各种社区活动策划与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文化讲座、亲子活动、志愿服务等社区活动的广泛推进,博物馆可以深化同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增强社区凝聚力,有助于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2]
(四)少儿教育
博物馆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辅助作用。博物馆除了组织历史文物、科普知识等专题讲座,还提供适合儿童和青少年的各种学习活动项目,根据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活动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博物馆将学校作为重点共建活动对象,以巡展、辅导授课等形式深入学校,通过组织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的活动,吸引学生了解、学习文化和科学知识。如此,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有效缓解了参观的疲劳感。
(五)公众学习
博物馆是人们终身学习并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之一。现代化的博物馆主要通过举办不同主题的展览和开展各类活动,引导人们主动学习、追求终身学习。参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参观内容和活动方式,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索知识、丰富生活。博物馆通常会提供展览图录供参观者浏览,而一些设施完备的博物馆还会在多功能厅或参观者休息区定时播放与博物馆、陈列展览及展品相关的幻灯片、光盘等内容。此外,部分博物馆还设立了专门的研究室、实验室和图书馆,以满足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需求。
二、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演变
“博物馆”一词的定义与它的职能息息相关,并有着漫长的历史变迁。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章程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其中,为公众提供良好的教育是现代博物馆社会职能的重中之重。20世纪以后,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学生校外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重要课堂,成为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未来发展探索
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未来发展应与时俱进,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并基于参观者的实际需求,持续进行创新、优化。在日后的工作实践中,博物馆应综合采取加强数字化建设、深化跨界合作、注重参观者体验、紧抓人才培养等措施。依托这些措施的实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让参观者享受到更便捷、高效、专业、优质的服务。同时,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应不断创新,开展展览讲解、专题讲座、互动体验、教育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活动内容覆盖历史、艺术、地理、科学等不同领域,以期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文化背景公众的实际需求。
(一)应用数字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已然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变革期。未来,博物馆应进一步加大数字化建设力度,借助前沿信息技术手段来组织社会教育活动,以期获得更佳的社会教育效果。
一是要打造数字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手段将博物馆的文物信息、教育资源、展览内容等转化成数字形态,加快线上虚拟博物馆的建设进程,让参观者可以享受到不局限于地域与时间的参观服务。二是要积极开发在线教育资源。依托网络平台开发在线展览、虚拟导览、在线课程等教育资源,以适应不同参观者群体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三是要广泛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推进参观者行为分析、教育效果评估等工作,在科技的驱动下不断丰富社会教育内容、优化社会教育方式,让教育活动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四是要提供丰富的参观体验。博物馆要持续关注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不断探索博物馆服务大众的新模式,拓宽与公众沟通互动的渠道,以展览和科技为依托资源,为参观者带来丰富有趣的观展体验。依托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D打印等前沿技术手段,博物馆可以为参观者带来沉浸式的教育体验,让他们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中,身历其境般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3]这种新颖的社会教育方式不但提升了参观者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与参与度,还可以使活动效果更好。例如,博物馆可以借助VR技术将一些重要的历史场景、历史名城加以重现,让参观者可以在虚拟场景中游览、探索。参观者还可以借此同相关人物展开“对话”,以深化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对文化内涵的感悟。
(二)丰富社教活动形式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参观者群体多元化的社会教育需求,博物馆应积极丰富并创新社会教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除讲座、导览、展览等传统形式活动外,博物馆还应组织工作坊、科学实验、亲子互动、角色演绎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在活动策划和组织中注重参观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引导参观者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感受、体验、成长。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设了科学实验室或手工艺作坊,邀请专业人员开展现场演示与教学,让参观者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感受科学世界的奥妙,体验手工艺术的魅力。此外,围绕一些特定的节日或主题策划、推出临时性的展览活动、教育项目,亦是吸引参观者参与的有效方式。
(三)深化跨界合作交流
进行跨界合作是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渠道,博物馆应全力探索同其他领域、行业的交流、合作,推出趣味性强、内容精彩的社会教育活动。一方面,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博物馆应同社区、学校等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推出更多丰富的社会教育活动。博物馆可以提供不同内容的流动展览,到社区、学校进行巡展,增强服务功能,直接面向社会公众,使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逐渐深入人心。依靠“博物馆进社区”“博物馆进校园”等项目,博物馆的优质教育资源将被直接送到参观者面前,拓宽社会教育服务的覆盖范围并提升其影响力。通过与学校合作开设博物馆课程或者组织研学活动,使博物馆教育成为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助于深化对学生的社会教育。这样的沟通与协作模式不但拉近了博物馆同社区、学校之间的距离,还提升和优化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博物馆还应深化同科技行业的合作,借助科技公司的技术优势开发新的社会教育服务及相应产品,可以广泛引入VR、AR等互动体验装置,增强参观者的参与感与沉浸感;深化同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同艺术机构、设计师等开展跨界艺术展览等活动,在现代设计、时尚潮流等领域巧妙渗透博物馆的文化元素,拓宽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渠道;深化同教育行业的合作,开发博物馆校本教材、组织相关课程,将博物馆教育资源引入学校教育中,打造少儿教育的“第二课堂”。[4]
(四)重视公众体验需求
博物馆在重视参观者的参与感之余还应广泛收集反馈意见,以此作为优化社会教育活动、增强社会教育效果的重要参照。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因此应重视公众的体验、感受与需求,以人为本,推进社会教育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一方面,要通过发放问卷、组织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全面把握参观者的兴趣与需求,为教育活动的策划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另一方面,要综合考量参观者反馈及调研结果,致力于社会教育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的调整与优化,提升社会教育活动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以采取设立参观者意见箱、开展在线调查等措施尽可能地收集参观者的看法与建议,了解参观者的真实需求与期望。除此之外,博物馆还应鼓励、支持、引导参观者加入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中,如邀请参观者担任文物解说员、参与教育项目策划等,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参与感,提高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的满意度。[5]这种参与方式一来可以增强社会教育活动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二来有助于深化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的良好互动。
(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专业的人才队伍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有力保障,为此,博物馆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紧抓人才培养工作。具体而言,一是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为馆内人员提供定期的教育培训与学习机会,引导他们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学习更多相关知识。二是要引进更多专业人才。选聘更多兼具跨学科背景与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加入博物馆社会教育团队中,提升整个团队的活动组织能力与业务水平。三是要推行公正透明的激励机制。采取薪酬激励、岗位晋升等措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能动性与创造力,促进博物馆社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四是要注重对讲解人才的培养。规范引导社会讲解、创新讲解形式,进而为参观者提供更专业的讲解服务,结合健全的预约参观机制等手段,进一步优化参观者的参观体验。[6]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作为开展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在当代社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博物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更好地发挥自身社会教育职能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博物馆应当继续深化对社会教育职能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创新和优化社会教育活动,以更加多元和高效的方式服务社会公众,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晓英.新形势下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研究[J].文化产业,2022(33):100-102.
[2]尚峤.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创新探索——以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06):83-85.
[3]杨焱,高珊珊.从博物馆的临展举办谈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05):179-180.
[4]陈巧文.浅谈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如何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以厦门市博物馆为例[J].大众文艺,2015(17):57-58.
[5]刘雅.关于国家典籍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几点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35(05):111-113.
[6]周靖程,郭丽芬,陈颖.“守正创新: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多样化传播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综述[J].中国博物馆,2024(04):133-134.
(作者简介:葛思博,男,本科,河北博物院,馆员,研究方向:社会教育)
(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