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一词形容拿不定主意,缺少主见,不果断,自己对事情做不了主。将“犹”“豫”二字分开单独来看,“犹”有还、如同、尚且等意思,而“豫”代表着安逸、欢快。
“犹豫”一词最早出现在《离骚》中:“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犹”和“豫”这两个单独的字最早指的是两种动物。
“犹”可见于甲骨文,在古人的记载中,“犹”是一种类似于猿或猴的动物,所以“犹”字左边的“犭”象形,右边的“尤”表声。
《尔雅》中对“犹”的释义是:“犹,如麂,善登木。”意思是说犹长得像麂(一种鹿科动物),擅长爬树。
《水经注》中的描述则更为详细:“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这么看来,古代的犹跟如今的猴子区别并不大。
《史记·吕太后本纪》“犹豫未决”的索隐中记录了犹的更多特性:“犹,猿类也。卬鼻长尾,性多疑。”
因此,“犹”在古代是指一种像猴子或猿一样的灵长类动物。犹活泼好动但生性多疑,一旦发现周围有任何风吹草动,它便会爬到树上去,躲在茂密的枝叶中探头探脑地向外张望,四处查看。
等周围没有任何动静之后,它还会爬下树东张西望,仔细观察周围的情况,再慌张地爬上树,再跳下来……就这样反反复复,确认周围是否安全。
《道德经》中描述犹时说:“犹兮若畏四邻。”可以说是很形象了。
“豫”字与“犹”字相反,为左半边表声,右半边象形。
《说文解字》中对其有解释:“豫,象之大者。”也就是说,“豫”本意指体形较大的大象。
因为古代黄河流域的气候非常适合大象生存,三四千年前,在如今的河南一带,生活着大量的大象。安阳殷墟就曾出土过大象遗骸,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商朝时期人们捕获、驯养大象的记录。
如今河南省的简称“豫”就是这么来的。“豫”字在象形文字中被描画为一个人牵着一头象。
只是后来气候变化,中原一带不再适合大象生存,大象南迁,于是中原的大象也就只存在于文字中了。
大象虽然体形庞大,看起来壮硕有力,似乎很厉害的样子,但其实它们在面对新鲜事物时也会小心翼翼,特别是在伸着长鼻子取物时,总是左摇右晃的,十分谨慎。
所以《道德经》中对其描述为“豫兮若冬涉川”,形容大象的某些动作就像冬天要蹚过冰冷的河水一样,是进是退难以捉摸。
(小神龙摘自微信公众号“有趣冷知识”,小黑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