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在享受美食之前总会想着要拍照发微信朋友圈。不承想,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坐在餐桌旁的诗人们也会随时随地用诗歌将美食的好滋味记录下来,与他人一起分享。
“诗仙”李白,无酒不欢,烹鸡是李白最喜欢的下酒菜之一。当唐玄宗召李白入京时,李白兴奋之余便以烹鸡庆贺:“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激情洋溢的诗句让我们也仿佛闻到了鸡肉的香气。不久之后,李白入职翰林院,于是,有人便将烹鸡称为“翰林鸡”。
除了烹鸡,李白还喜欢以螃蟹下酒:“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一手持蟹螯大快朵颐,一手端起酒杯畅饮,沾着酒气的淡淡蟹肉香,似乎也随着李白的诗句跨越了千年时光,飘到了我们面前。
“诗圣”杜甫也是一枚“吃货”:“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雨夜割来的新鲜春韭配上刚烧好的黄粱米饭,吃起来让人感到温暖而幸福。在成都时,杜甫特别喜欢一种叫作“槐叶冷淘”的小吃。它的做法很简单,用槐叶汁水和面,切成丝状或条状,煮熟后过凉水即可食用。杜甫还专门写了一首《槐叶冷淘》来推荐这道美食,其中写道:“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槐叶冷淘好吃到让人根本停不下来,于是就有怎么吃都吃不够的“愁”了!
杜甫还很爱吃鱼。鱼的烹饪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之一便是“鱼脍”,即生切鱼片。但鱼脍在当时价格不菲。有一回,杜甫参加了一场高端饭局,有幸品尝到了鱼脍,便用诗歌将鱼脍从取鱼、切肉到入口的过程记录了下来。他评价道:“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既衬托出厨师刀工的精湛,也写出了鱼肉鲜嫩的口感。在《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其二》中,杜甫还写道:“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鱼肉和碧水涧旁的香芹熬成的香羹,口感香甜鲜美,令人回味无穷。
唐朝的人还喜欢喝“茶粥”,这也是当时最流行的喝茶方式之一,即把茶碾成茶末,再倒入锅中熬煮至浓稠如粥。诗人储光羲写道:“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茶粥配上新鲜的野蔬,清淡爽口,令人感到惬意与知足。
黍米是唐朝人的主食之一,诗人王维隐居辋川庄时便看见了“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的情景。连日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升起袅袅炊烟,农妇烧好了黍米和野菜送给在东边耕耘的人们。即便是粗茶淡饭,似乎也能让人品味出最温馨的味道。
诗人孟浩然也很有口福:“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他应邀到朋友家做客,朋友以鸡肉配黍米来招待他。在田园风光里,他们一起吃着“鸡黍”、喝着小酒,惬意如此,夫复何求?
白居易在《松斋自题》中写道:“充肠皆美食,容膝即安居。”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他的生活态度——知足常乐。但实际上,白居易也是一位美食家,无论身处何地,他都能够体味美食带来的幸福。
比如在《食笋》中,白居易写道:“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将笋放到煮饭的锅中,与米饭一起蒸熟。紫色的笋壳剥开后,露出的是洁白细嫩的笋肉。天天吃笋,时间久了竟不想吃肉了。足可见笋的味道之鲜美。
被贬江州时,白居易还有意外收获,那就是美味的鲈鱼。白居易吃鲈鱼也喜欢吃生切的,在《和微之诗二十三首》中他便提到:“鱼脍芥酱调,水葵盐豉絮。”鱼脍以芥末酱、水葵及盐豉调味。至于味道怎么样,白居易自己给出了答案:“故园无此味,何必苦思归?”
此外,江南的樱桃也是极好的,白居易曾写过一首《吴樱桃》:“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秾气味殊。”香气袭人、酸甜可口的江南樱桃,一定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绚烂的唐诗里记录了太多古人舌尖上的美食,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唐诗里的那些美味依然在挑动着人们的味蕾。
(秋水长天摘自《初中生写作》,邱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