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玉,业余文学爱好者,曾在《天津日报》《今晚报》《台声杂志》《天津文学》《小说月报·原创版》《散文海外版》《微型小说月报》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杂文、小说三百余篇,并获得多种征文奖项,现居天津。
退休后,有了大把的时间,就想趁着腿脚还利落,到世界各处走走看看,弥补一下上班时不便出国的缺憾。但是至于去哪儿?还真让我费了一番思量。美国、日本打心眼儿里还真不愿意去,发达的西欧因去的人比较集中,我也不愿意凑那个热闹。于是,我便来个剑走偏锋,另辟蹊径,到东欧、巴尔干半岛和波罗的海三地走走。虽然这些地方不如西欧发达,但那浓郁的异域氛围,诱使我前往一睹为快。二十五天的行程,虽然马不停蹄有点儿紧张,但一路走来,我觉得非常值得,可谓是不虚此行。既开阔了眼界,观赏了风景,又长了见识。通过实地考量,我对欧洲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多更深层次的认识,并勾起许多难忘的回忆。
风光无限好
波罗的海三国和巴尔干半岛的经济发达程度,虽然比不上西欧,但风景一点都不比发达的国家差。我们从上海出发,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转机至波罗的海的爱沙尼亚。之后,全程十六个国家都是大巴出行。都说欧洲风景美如画,拿张报纸开个天窗就是一幅油画,实地一看,一点儿都不掺假。令人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是如此让人心旷神怡。车行驶在绿植覆盖的波罗的海辽阔平原上,仿佛游历在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里。公路绵延五百多公里,不宽敞,双向只有两车道,蜿蜒曲折的国道,更像一条遨游在绿色海洋中的巨龙,将城市遍布曲曲折折的鹅卵石巷弄、色彩缤纷的中世纪石屋、高低错落的红色屋顶、被大海环绕宛如童话王国的爱沙尼亚和被称为“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蓝色湖泊之乡”的拉脱维亚,以及拥有辉煌文明历史的立陶宛——三颗波罗的海璀璨明珠串连在一起。车再往南行,进入东欧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绿色的大地逐渐显出成片的金黄色。公路两侧,嫩绿的格外嫩绿,金黄的分外金黄,黄绿相间的景色,把东欧大地装扮得格外艳丽,让人心情无比愉悦。那金黄色的植物,是即将成熟的小麦。饱满的麦穗儿,像是将要出嫁的新娘,含羞地低着头,在金色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微风阵阵掠过,金黄的小麦随风荡漾,使广袤的大地泛起滚滚金黄色的浪花。麦浪发出的沙沙声响,如同期待出嫁的少女,忍不住发出心底的欢快笑声。这一景象蛮有点儿“遍地铺满黄金甲,只等丰收来收割”的意思。东欧平原是全球最大的平原之一,它土地肥沃,河流众多,日照充足,可以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是天然的农耕宝地。再有,东欧平原地广人稀,适合大型农业机械广泛应用,为小麦种植奠定了良好基础。
车又前行两日,收获的季节到了。黄绿相间的大地上,又添加了参与收割的红颜色拖拉机的倩影。这红色的点缀,让丰收的大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见到红色拖拉机,让我感到格外亲切,可以说是“久违了”。它使我想起在国内红极一时,甚至出口到国外,我国自主生产的名牌“东方红”拖拉机。现在国内使用的农业机械大多是黄颜色或绿色,很少再看到红色的了。总以为,红色是中国的专利,但没承想,欧洲红色拖拉机也是遍地跑。这红黄绿搭配出的五彩斑斓,一下子把欧洲大地勾画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去过西欧的人们,一定会想起著名的塞纳河和莱茵河。可是见证了奥斯曼帝国以及奥匈帝国几百年历史变迁、静静诉说欧洲大地古老故事的蓝色多瑙河,更令人一往情深。多瑙河长约2850公里,是欧洲的第二长河,也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它的干流流经九个国家,支流流经六个国家,共十五个国家。我们此次行程,共途经其中十个国家。一路上,无论我们来到斯洛伐克的“圣三位一体柱”,还是匈牙利布达佩斯自由广场,以及卡莱梅格丹城堡等等景点,多瑙河始终伴着我们前行。那首世界著名优美动听的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不时地在我耳边响起。站在高高的卡莱梅格丹城堡上一眼望去,多瑙河与萨瓦河交汇的美景尽收眼底。只见那微微抖动的多瑙河水,好似一匹柔软的蓝缎子在飘荡,这盛景实在是让人难以忘怀。此时,另一首悦耳动听的伊奥西波·伊凡诺维奇的《多瑙河之波圆舞曲》,美妙的旋律,不知不觉地萦绕在我的耳边。
建在多瑙河边的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同样有它的特色,它是少有国家将边境城市当作首都的城市。布拉迪斯拉发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意为多瑙河之城,与相邻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这样的欧洲国家首都名城相比,布拉迪斯拉发显得有些默默无闻,甚至连冗长的名字都阻碍了人们对它的了解。事实上位于多瑙河畔的布拉迪斯拉发,对岸就是奥地利,距离维也纳也仅六十公里。从布拉迪斯拉发出发二十分钟,就进入了匈牙利。与那光鲜亮丽的维也纳和布达佩斯“两位大姐姐”相比,这座城市就像一位害羞的“小妹妹”。虽然出身同样高贵,内涵深邃,但却更习惯低调固守自己的美好,等待有心人来开发挖掘。同样,它的老城也有布拉迪斯拉发城堡、四角城堡、杰温城堡等景点。但在老城展示最多的,是深受观光客喜爱的城市雕塑作品,包括法国士兵、下水道工人、拿帽子谦和的老绅士等,每座雕塑背后都流传着一个真实有趣的故事,为古城增添了不少光彩和情调。
都说到欧洲除了看田园风光,就是看“宫保鸡丁”。在国内,人们对“宫保鸡丁”这道家常菜,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可这里所说的“宫保鸡丁”,则是“谐音梗”的“宫堡脊厅”——宫(皇宫)、堡(古堡)、脊(教堂尖顶)、厅(市政大厅)。大家说得一点儿都没错,在二十五天的旅程中,这老几样,每天行程几乎必有,而且大同小异,这与欧洲早期的皇权体制、人们的宗教信仰、长年的宗主国战乱有关。在众多的“宫堡脊厅”中,也有别具一格的,让人流连忘返。记得用作库尔兰和瑟米莉亚公国君主夏宫的拉脱维亚伦达尔宫,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式风格建筑,至今让我念念不忘。它建造于1736—1740年间,由设计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的意大利设计师拉斯特雷利设计。伦达尔宫以奢华瑰丽、华美丰饶的雕塑装饰闻名。当时,库尔兰公爵集合了欧洲各地最优秀的一千名工匠和室内装饰人才进行建造。它的138个房间,雕梁全部是欧洲洛可可式,塑花装饰是德国式,镶釉是荷兰式。它的洛可可风格花园,不仅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大、最华丽的花园,而且还被称为法国凡尔赛宫花园的缩影,可以说是集众家之长的一座殿堂。
匈牙利布达佩斯城堡山,又是另一种风格。它是位于多瑙河畔的一座小山岗,选择这样的地方修建城堡,显然是当年出于战争防御的需要。在山的顶峰,伫立着一座自由女神的雕像,她双手高举代表和平的棕榈叶,像是对世人诉说自由的可贵。她的右侧雕像代表摧毁法西斯独裁主义;左侧高举火炬的雕像,则意欲催人奋勇前进。城堡前方矗立着一座纪念碑,以纪念匈牙利在纳粹统治下重获自由,它是布达佩斯的精神堡垒。
另外值得一提的堡垒,是“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的地堡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阿尔巴尼亚的领导人恩维尔·霍查,担心地处巴尔干半岛火药桶的这个小国家,会遭受潜在的入侵。于是,霍查便下令在阿尔巴尼亚全境修建了几十万个碉堡及地下堡垒。并于1972年至1978年,利用六年时间,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东面的达依特山山体内,建造了一个巨型防核武器秘密地下堡垒,供阿尔巴尼亚领导人使用。该地堡总面积2685平方米,共五层,106个房间。内有时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恩维尔·霍查和总理穆罕默德·谢胡战备用的公寓。阿尔巴尼亚的碉堡作为历史遗迹,如今成为该国观光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
华沙圣十字架教堂,是我一路走来最感兴趣的教堂。我并不信教,在国内也很少进寺庙等宗教场所。圣十字架教堂之所以吸引我,全源于它与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钢琴家肖邦心脏之间的故事。德国音乐家舒曼给音乐家肖邦的定义为“肖邦的音乐是花丛中的大炮”。而世所公认“肖邦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是对肖邦最高的评价。可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在去世后,他的心脏却遭遇了漫长而辛酸的“流浪”经历。从1829年起,肖邦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回演出,后因波兰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直到1849年10月17日逝世,他再也没回过祖国。德国诗人海涅说:“肖邦兼有三个民族的性格特点,波兰给了他骑士的灵魂和苦难的记忆,法兰西给了他魅力,德国给了他浪漫主义……”毫无疑问的是,华沙才是肖邦音乐天才的诞生之地。在近二十年的流亡生涯中,他一直对故乡魂牵梦萦,有着强烈的回归意愿。临终前,他请求妹妹,希望能将自己的心脏埋在故乡。肖邦去世后,妹妹委托一位医生将其心脏取出,装进一只水晶杯,倒满白兰地酒密封后,历经艰难险阻,偷偷带回华沙,最终放置于圣十字架教堂的一根石柱里,并在石柱刻上“至爱所在,心之所在”。二战期间,这座藏有肖邦心脏的教堂也未能幸免于难。幸运的是,德国人同样热爱音乐,在轰炸华沙之前,将消息通报给了波兰人,让他们提前将肖邦的心脏从石柱中取出,转移到其他地方。波兰人本以为这样就安全了,但是,德国在占领波兰后,出于对音乐天才的敬仰,还是借口“应该找更安全地方,存放伟大音乐家的遗产”,将肖邦的心脏公然夺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各方的努力之下,借肖邦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之际,德国才将肖邦的心脏归还给波兰,并为此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仪式,将其重新安放回圣十字架教堂。从此,一颗赤子之心,终于安然长眠故土。我站在宁静的教堂中央,在管风琴的琴声中,仿佛听到这位天才音乐家咚咚的心跳。
看了众多人文景观,自然景致也得看一看。克罗地亚的十六湖,湖光山色可称唯美。十六湖国家公园,顾名思义是由十六个大小不同的湖泊组成。它位于克罗地亚中部的喀斯特山区,十六个湖泊与无数个瀑布组合成绚丽景观,让丰富多样的地貌产生和谐美感。特别是它的四季可呈现不同的风貌,堪称人间仙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十六湖分为上湖区和下湖区两个部分,上湖区包含十二个湖泊,湖底为白云石;坐落在石灰石峡谷里的四个湖泊则为下湖区。十六湖与我国的九寨沟和黄龙比较近似,以植物喀斯特钙化沉积为主导,形成十六湖艳丽典雅的群湖,奔泻湍急的溪流,飞珠溅玉的瀑群,古穆幽深的林莽,连绵起伏的山峰。镶嵌在群山峻岭中的湖群,每个湖泊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有的湖水澄碧,像翡翠一般静谧;有的则像鲢鱼一般,波光粼粼闪金耀银。湖泊之间,重峦叠嶂,绿树成荫,大小诸湖连绵着,亘数里之遥,苍郁的林木笼罩着湖的彼岸,让人充分享受自然之美。山、树、人倒影映在湖中,仿佛置身于晶莹剔透的蓝色宝石之中,美不胜收。十六湖的佳境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与十六湖相媲美的布莱德湖,是斯洛文尼亚西北部的一个冰川湖。它藏匿于阿尔卑斯山南麓,被称为“欧洲之眼”“阿尔卑斯山的一滴眼泪”。因为阿尔卑斯山顶部夏季积雪融化,7PH2C22weiUQtCXhNUzjAQ==雪水不断注入湖中,故也有“冰湖”之称。布莱德湖湖心有座高出水面四十米的小岛,岛上建有圣玛利亚教堂,这个教堂是布莱德湖的标志性建筑,湛蓝的湖水与古老的教堂相互辉映,如同童话世界中的场景。而建在不远处悬崖峭壁上的布莱德城堡,就像一个忠实的卫士,俯瞰着这片美轮美奂的仙境,静静地护守着这只“欧洲之眼”。湖心岛连同湖畔峭壁上的城堡,以及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与孔雀蓝的湖面构成布莱德湖独一无二的奇观,宛如一幅迷人的油画,令人陶醉。游船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摇曳,让人感觉时间慢了许多,甚至停滞,每一刻都值得细细品味。漫步来到湖边的森林,到处绿荫如盖,芳花吐蕊,姹紫嫣红,蜂飞蝶舞,好像在迎接我们的到来。林中摇曳的树叶婆娑声与湖水轻轻拍岸的波浪声,仿佛是大自然中两个恋人在私密对话,倾诉衷肠。奇妙的森林不仅如此,金色阳光透过茂密的树林,形成的万道霞光,犹如时间的秒针,将斑驳的光影化作时间的记忆,让我们感到时间是那么短暂,意犹未尽,恋恋不舍。
缅怀历史名人
波兰首都华沙是个名人荟萃的地方。华沙这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纳粹德国摧毁的城市,老城区几乎被夷为平地。所幸,战前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将华沙古城的主要街区和建筑物做了详细测绘,保留下来完整的资料。战后,波兰政府依照华沙大学教授和学生们珍藏下来的老城建筑绘画图纸进行重建,才保留了十四至十八世纪华沙老城的原貌和风格,使得居里夫人故居和藏有音乐家肖邦心脏的圣十字架教堂等一批历史名胜重现原貌。站在新世界大街尼古拉·哥白尼的雕像前,没承想老师在课堂上讲到过的,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竟出生于此。他提出的“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虽然,罗马天主教廷认为他的“日心说”违反了《圣经》。但是,哥白尼的《天球运行论》以及“日心说”,确实改变了人们的宇宙观。漫步来到克拉科夫郊外大街的居里夫人故居,脑海里立刻蹦出“钋”和“镭”两个化学元素名称。记住这两个化学元素的原因,并不是本人化学学得好,而是因为居里夫人个人威望和她的伟大成就感染了我。居里夫人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她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现了两种新元素钋(Po)和镭(Ra),还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治疗癌症的先河。可居里夫人自己却因长期从事科学实验,密切接触放射性物质,而患上白血病不幸去世。她的生平事迹激励了整个世界。居里夫人是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她的成就不仅来自她的聪明才智,更来自她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不懈追求。她为人类做出的历史贡献,让世人永远铭记!
在挤满青少年学生的肖邦纪念公园里,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述肖邦的故事,我不自觉地悄悄坐下来一起聆听。虽然语言不通,听不大懂老师讲述的是什么,但是公园里的艺术氛围深深感染了我,耳边好似幻觉一般,响起音乐大师那首最具代表性的《波兰舞曲》,不禁让我沉浸其中。
在华沙街头,听着老城建城的曲折故事;了解居里夫人的伟大成就;站在音乐家肖邦和科学家哥白尼的雕像前,回想他们的奋斗历程。华沙一游,好似在读历史名人传记一般。
说起名人,这里还有一位近代名人需要提及一下,那就是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元帅。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有座铁托花房,它正是为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前南斯拉夫领导人所建。提起铁托,国内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不陌生。南斯拉夫,这个存在不过百年的巴尔干半岛国家,虽未主导过欧亚大陆历史进程,却在欧洲和世界政治格局中产生过重大影响,根源就在于,其拥有铁托这样的领导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铁托领导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组成的游击队,顽强抵抗纳粹德国的入侵,曾七次粉碎德国法西斯对人民军的围剿,他的勇气和智慧使南斯拉夫成为欧洲唯一一个独立打败纳粹德国的国家。从此,他获得人民的信任,众望所归地成为南斯拉夫的杰出领导人。战后,他倡导不结盟运动,反对霸权主义,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支持亚非拉国家,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同时实现了南斯拉夫的繁荣和富强,被誉为“巴尔干之虎”。他的影响力,在南斯拉夫和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说来也巧,我们住在贝尔格莱德这一晚,由于旅途劳顿,我早早就进入了梦乡。半夜时分,我听到低而闷的轰轰声响,睡梦中的我,认为那是铁托元帅抗击纳粹德国的隆隆炮声。忽然,一道闪电划过夜空,透过没挂严的窗帘缝隙,把房间照得如同白昼,一下子把我惊醒。醒来一看,那隆隆炮声只不过是雨夜的阵阵雷声而已。但是作为曾经的军人,我打心底佩服铁托元帅抗击纳粹德国的雄心胆略和政治智慧。
向经典致敬
巴尔干半岛是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说它陌生,是我从未踏上过这片土地。说它熟悉,我从少年时就熟知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扁扁的阿尔巴尼亚香烟,是我小时候常给大人购买香烟的记忆。再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阿两国远隔千山万水,我们的心是紧紧连在一起的……”“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我们在春天加入游击队,敌人的末日就要来临,我们的祖国定要获得自由解放……”“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这些能让我如数家珍的歌词,早已在我心底打上不可磨灭的烙印,这得益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译制片,是它们影响了我们整整几代人。南斯拉夫解体后,分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黑山、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及北马其顿六个国家。一进入巴尔干半岛,我就开始兴奋。车行驶在“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的盘山路上,那首《赶快上山吧,勇士们》的歌声,便在我耳边响起,同时眼前浮现出《宁死不屈》电影中两位女主角,女学生米拉和女游击队员阿费尔蒂达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身影。无论在狱中,还是在刑场,她们不畏强权,不屈不挠。最后,一起唱着游击队员之歌昂首阔步奔赴刑场。她们英勇就义的壮举,实乃可歌可泣。记得那个年代,大家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不仅出于对两位主人公出演角色的英雄气概表示敬佩,也有演员与当时的中国年轻人在兴趣爱好、衣饰着装和文化品位上,更有共情感与同理心的缘故。特别是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特有的观影体验。再有就是主人公青春靓丽的外形、时髦的连衣裙、手中弹奏的吉他,也给当时的青年人,带来了一股青春活力。其实片中的主人公漂亮,并非娇艳,当今的瓜子脸刻意营造的惊艳之美与之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她以清秀不俗的气质,使自己的美貌更加接地气,让广大影迷为之倾倒着迷。
黑山的迪尔地耶维卡桥,桥的名称可能有些陌生,但一提起南斯拉夫电影《桥》,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也很亲切,这里就是脍炙人口的电影《桥》中的塔拉河谷大桥原址。曾经的南斯拉夫留下了一批宝贵的精神财富,电影《桥》便是其中之一。站在桥头,凝视这座印在我心中的壮美大桥,目睹和感受电影中“老虎”和他的战友们当年浴血奋战的战场,此刻唤醒了我少年时观看影片的难忘回忆。时至今日,回想起依然在我脑海中萦绕:那个有些腼腆的英勇少年班兵诺、睿智善战的“老虎”、热情幽默的扎瓦多尼、冷峻果敢的狄希,这些为完成炸桥任务舍生忘死的勇士们,他们所做的一切,充分反映了南斯拉夫人民不畏德国法西斯的肆虐和强暴,奋起抗争的民族尊严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让我不由得对南斯拉夫人民永不妥协的民族精神,产生崇高敬意!回到车中,不知谁放起了《桥》中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那天早晨从梦中醒来,侵略者闯进我家乡……”,这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将我再次带回四十多年前,那是几代中国电影观众的共同记忆。
波黑的萨拉热窝,我也是因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而相识。1973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公映。影片一上映,可谓万人空巷。片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丰满鲜活的人物,精湛的特效演技,彻底折服了国人,给中国观众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记。要说萨拉热窝这个城市可不一般,不仅是一座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古城,更是一座历史名城。这座城市有着丰富的宗教和文化资源,包括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和犹太教堂。在历史上,萨拉热窝经历了奥斯曼土耳其、奥地利哈布斯曼王朝和南斯拉夫王国的统治。
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米尔贾卡河一个叫“拉丁桥”的小桥旁,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费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这次事件导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萨拉热窝再次出名的则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萨拉热窝老城的钟楼、铁匠街、清真寺以及绿色的圆屋顶,这些拍摄场景,就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影片虽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但是与纳粹德国抗争的并非瓦尔特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不屈不挠的南斯拉夫人民,在共同保卫萨拉热窝。有趣的是,我们在萨拉热窝大巴扎游览时,途经铁匠街,有三四个铁匠铺的老板都用生硬的中文说,自己的店是电影中的原型。正如影片中,下级军官问德军上校冯·迪特里施“谁是瓦尔特?”,这位德军上校在萨拉热窝城市的制高点黄堡,用手指着整个城市,感慨道:“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萨拉热窝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而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更是一部经典的艺术作品。
与讲述众多欧洲抵抗组织顽强抵抗纳粹德国最后取得胜利的电影不同,有部接近纪实的电影,则反映了纳粹德国泯灭人性、惨无人道、大肆屠杀欧洲大陆犹太人和战俘的真实景况,便是电影《辛德勒名单》。当我们来到波兰克拉科夫郊外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走在电网密布、岗楼林立、壁垒森严的集中营遗址内,看到当年被关押在集中营内人员留下的众多衣物、皮鞋、箱包,其中不乏儿童的衣帽、鞋子,以及禁闭室、瓦斯毒气室、尸体焚烧炉、死亡之墙的绞刑架等等。一桩桩、一件件罪证,把纳粹法西斯的暴行,全部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犹如将电影《辛德勒名单》的情景一一再现,令人发指。据史料记载,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一百五十万人惨遭杀害。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二十世纪人类对其同类进行残酷杀戮的血泪见证。
友善的民众
十六个国家一路走来,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这些国家的民众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真诚。旅行途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总有当地民众问我们是否来自China?我想这些还是源自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传统友谊。虽然,东欧剧变让这些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改变,但是各国民众之间还是非常友好的。如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我们刚刚下车,拖着行李箱还未进到宾馆,一群拉脱维亚的年轻人便拥到我们面前,用当地语言跟我们说着什么,但我们都听不懂,也不知发生了什么情况,大家有点儿蒙圈。这时,其中一个拉脱维亚的女孩儿拿着手机,搂着我们团里的一位长者摆了个照相姿势,这时大家才明白。于是,我们愉快地接受了他们的邀请,全团人与这些友好的年轻人集体合了个影。合完影,看表情,他们是高兴坏了,嘴里不停地说着“Thank you”。
在参观里加新艺术街区时,我们再次被三个年轻漂亮的女孩拦住,要求合影。有了上次经验,我们很顺畅地就完成了合影任务。一路上,一些外国朋友不仅要求与我们合影,有的还甘当起我们的模特。在布莱德湖,我们乘船游览湖上美景,正好赶上几个年轻的“肌肉男”,在湖心岛附近划皮划艇。大家见状,赶紧举起手中的长枪短炮瞄准他们,几个年轻人发现我们的镜头都对准了他们,开心地摆出各种“Pose(姿势)”,供我们拍照。事后,当我们登上游船准备返回时,忽然,他们像想起什么事,急急忙忙追上我们,嘴上不停地说着“e-mail”,意思是让我们通过“e-mail”,将照的照片发给他们。虽然,我们的语言不通,但是友谊的桥梁使我们心心相通,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友好。
另外还有一事,让我既懵懂又感动。在拉脱维亚伦达尔宫参观时,由于预约的时间未到,我便在花园里随便走走。当来到一棵大树前,正好看到有祖孙俩在树下乘凉。只见也就一岁多点儿的小孙子,俨然一个洋娃娃,依偎在爷爷怀中,画面感极强,我便想把这幸福时刻记录下来。老人看我举起相机,迟疑地问了我一句“Japan(日本)”?我向老人家摆了摆手,回答一句“China”。老人家听了,脸上马上露出和善的笑容,并向有点儿认生的小孙子说了些什么,可爱的洋娃娃随即将头转向我,我立刻用手中的相机,将这美好幸福时刻记录下来。临别,老人家连声说着“China!Thank you!”同时挑起大拇指。
阿尔巴尼亚轶闻
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满大街跑的都是奔驰,无论排气量大小。我不解地问导游:“阿尔巴尼亚不是巴尔干半岛中较穷的国家吗?怎么遍地跑的都是奔驰?”他笑眯眯地解释:“阿尔巴尼亚人都好面子。虽然,他们开的都是奔驰,但大部分都是二手的,甚至是整个欧洲退下来的‘三手’‘四手’的奔驰。”导游还向我们介绍,他们不仅好面子,而且更爱炫耀。他边说边指着路上一辆正在行驶、车尾部贴有瑞士国旗的车子说:“他车上之所以贴有瑞士国旗,说明车主家有瑞士亲戚。同样,如果谁家门前挂有哪国国旗,则说明他家有哪国亲戚,阿尔巴尼亚人就是这样,他们都以有外国亲戚为豪。”我们来到地拉那这天,正好赶上“欧洲杯”意大利对阿尔巴尼亚的第一场比赛。大家都知道,在欧洲强手如云的球队中,阿尔巴尼亚的足球算不上高水平。但是,阿尔巴尼亚球迷的热情,让人无比的感动。晚上八点钟,球赛才开始。但身披国旗或穿有印着国旗球衣的球迷,早早就集中到城市的中心广场,在为他们搭建的超大屏幕前等候观看比赛实况,为自己的国家队摇旗呐喊、加油。还有更疯狂的球迷,三四个人飞速开着汽车,挥舞着国旗呼啸而过。当晚,城市的大小酒吧更是人满为患,人们喝着清凉的啤酒,爽心地观看比赛,就像过重大节日,十分惬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没有看任何球赛,窝在宾馆里,伴着远处传来的此起彼伏的呐喊声进入梦乡。
巧遇同胞
这天,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午餐,饭店是个上海人开的中餐馆。就餐过程中,大家对饭菜的质量有点儿微词,团里的几个上海人纷纷议论,这哪里像我们上海人开的店,这质量真给上海人丢脸。大家正说着,饭店又进来一个华人旅行团。大家一见面,还未坐定,便开始互致问候。当得知刚来的是台湾同胞,大家那股亲热劲儿就别提了,一会儿就像老熟人一样,互相攀谈起来。你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来欧洲多长时间啦?行程紧不紧啊?大家相互嘘寒问暖,让我们一下子忘却了,刚才就餐过程中发生的不愉快,真是“亲不亲故乡人”。一路走来,在这些不算发达的小国家,中国人非常少。一个是中国人在此移民定居的不多,再有就是来此旅游的中国游客也不如西欧国家的人多。亲近感一下子就把大家之间的距离拉近,反正大家都是中国人。爱喝酒的同胞,还端起啤酒杯敬起了酒,如同好朋友聚会一般。当时的场面,甚至还有点儿“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相见恨晚的感觉。
另外一段经历就是,我在斯洛文尼亚被称为“阿尔卑斯山一滴眼泪”的布莱德湖游览时,遇到一位台湾女游客。当时,我和夫人被那里的湖光山色所吸引,夫人见此异常兴奋,摆出不同的Pose,让我为她拍照留念。可能是我们的举动感染了旁边的一位女游客。她拿着手机上前,不好意思地问我,能否也给她拍几张留念?这手到擒来的事儿,不是问题。于是,我爽快地答应了她的请求。拍了许多她的倩影和美丽风光融汇在一起的美人美景风光照,留作纪念。她感动得连声道谢。事后,我们彼此询问了各自来自哪里。她介绍自己来自台湾,我说:“台湾可是我国的宝岛,阿里山、日月潭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地方。”她问我是哪的人,我说是天津人,她对天津不算太了解,我便向她介绍起天津。天津是一个现代化大都市,也是我国的四大直辖市之一,面积一万一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一千三百万,距离北京一百二十公里,开车约一个小时,乘高铁则二十九分钟就到。台湾的知名企业——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总部就设在天津。天津港与台湾港务股份有限公司有着良好合作,并开通了直航。有机会,欢迎她到天津游览观光。她听了非常惊诧!“离首都北京那么近啊!天安门、故宫、颐和园,都是我心驰神往的打卡地。我一定带着家人,到北京和天津去畅游一番。”在欧洲巧遇台湾同胞的经历,真可谓是“千里有缘来相会”,同时充分反映了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心心相印、两岸一家亲、血浓于水的情结。
十六个国家游下来,正如网上时髦的那句话——“世界很精彩,我想去看看。”事实证明,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美好,只要你善于发现,世界会让你感到更奇妙。
责任编辑:王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