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底色

2025-01-01 00:00:00佟鑫
山西文学 2025年1期

引言

二〇一九年五月,北京。这个集现代与古朴、宁静与热烈于一身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阅尽沧桑却依然澄净的天空下,举步迈进了她的第七十个春天。

这个春天,昆明湖依然葇荑碧柳,绿水清波;香山依然枫树凝翠,玉兰芬芳。故宫的红墙黄瓦,衬着迎春花的淡淡鹅黄,幽幽古意中跳脱出一份天然灵动之美。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上空,召唤着晴空里的白鸽划出的优美弧线迎风招展。人民大会堂肩披明亮的晨光,岿然矗立。它的庄严肃穆一如往日,它的昂扬生气又随着新一天的开始,与东方的朝阳遥相呼应。

这一天是五月十六日,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会议开始前,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会场,与受到表彰的各位与会者亲切握手。来到一位拄着双拐的年轻人面前时,习主席停了下来,隔着两排轮椅,亲切地把手伸向了这个年轻人。这位年轻人,正是王勇。在通往这一天的路上,他跋涉了整个青春。

此刻,他心绪起伏,百感交集,双眼不自觉地蒙上了泪光。他的眼前,是激励、是荣誉、是从天而降的幸福,是继续奋斗的决心;他的身后,是命运的坎坷,是轰鸣的岁月,是一次次跌倒爬起,是磨难的考验和破茧的疼痛。

此刻的王勇,已经是名下拥有九家企业、年产值三亿元的山东麦德森集团年轻有为的董事长。可谁能想到,仅在十多年前,他还是个刚刚解决了温饱的打工仔。更难以想象的是,三十多年前的他,竟是个只能在地上爬行的小儿麻痹症患者。

一个甜瓜

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从古到今一向民风淳朴。这里的老人教育自家子女,历来离不开那些古老的词汇——仁义、礼数、诚信、孝道、将心比心、知恩图报……王勇也是被这些词汇耳濡目染长大的。对于得到过的恩情,点点滴滴,都汇聚成了滋润他生命的涓流,让他内心向善,永怀感恩之心。

朱奶奶是王勇家的老邻居,他记得自己还没上学,朱奶奶便已满头白发了。人与人之间总是如此,留下深刻记忆的,都是跟自己有过交集的人。跟朱奶奶的交集,王勇回忆起来依然会不自觉地脸红。“那时候,我也很调皮呢!”他诚恳地说着。

事情发生在王勇小学三年级的暑假。晌午时分,正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母亲活多,脱不开身,又担心地里的庄稼被羊啃咬,犹豫了半晌对王勇说:“小勇啊,如果作业写得差不多了,你就去咱家地东头,看看有没有闯进来的羊毁坏咱的庄稼吧。”王勇知道弟弟妹妹都小,只有自己去最合适,就光着脚丫,拄着拐棍,深一脚浅一脚,穿过院子南门外的浓密小树林,往自家地里走去。

其实,母亲不知道的是,比起家里的地,这片小树林才是王勇真正想去的地方。他喜欢这片小树林,就像小鸟喜爱天空,蝌蚪热爱水塘——在那棵大梧桐树下,王勇不仅能找到山药豆、马泡瓜、桑葚子来吃,还能在树下听到啄木鸟看病时“嘟嘟”的啄树声,听到布谷鸟“咕咕、咕咕”的欢快歌声。遇到下雨,摘下一片梧桐树叶,就像举了一把小伞在手里。

但是那天想到重任在身,怕母亲批评,王勇没敢在树林里多停留。抓了几串熟透的黑紫色的龙葵果填进嘴里过把瘾,就快步走到林子南头,拐进向西方向的庄稼地,寻找着属于自家的那块玉米地。天空响晴,一丝风都没有,太阳炙烤着大地,王勇就像守着一堆火。刚刚抽出数片叶子、长到一尺多高的玉米,在太阳下已经卷起了绿叶。远处的庄稼也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变得萎蔫起来。眨眼工夫,王勇就已大汗淋漓。与大地亲密接触的脚丫本能地蜷曲着,生怕被烫熟。 “我可不想被烫熟了”,王勇嘴里嘟囔着,沿着田埂尽己所能地加快了步伐。

走了一会儿,终于到了地头。地头静悄悄的,没有任何活物的影子。远处树林子里倒是有几只羊在懒洋洋地吃着草,好像听到了这边的声音,不约而同地仰起头看了一眼,又继续低头啃着野草。王勇想,看来母亲的判断是对的,他不能离开,得在这坚守“岗位”和羊群“对峙”。一开始他是打算要打起精神跟羊群战斗到底的,可一段时间后也没见着羊群靠近,索性就靠着地头的一棵杨树,坐在地上打起了瞌睡。睡了一会儿醒来,看见几只羊已经吃饱喝足,舒服地趴在了地上,并没有过来的意思。羊儿们是饱了,可饥肠辘辘的王勇却被一阵阵甜甜的香味给惹得肚子直叫。

这股甜香味就来自不远处一小块绿油油的“瓜地”——那是邻居朱奶奶家种的甜瓜。又热又饿的王勇,对这股甜味真是难以抗拒啊!可他知道,没有经过朱奶奶的允许,甜瓜如果进了自己的肚子,那就是偷。他吓了一跳,自己绝不要跟那种字眼沾上关系。他就只好跟自己的意念打仗,告诉自己别闻、别想。可是脑子里越不想,钻到鼻子里的味道就越香甜。王勇又开始巴望,朱奶奶你快来看看你的瓜地啊!你来了,我就能跟你要一个瓜吃了!可是举目四望,这么辣的太阳,朱奶奶怎么可能来啊?脑袋里兵荒马乱了好一阵子,他开始退而求其次:能不能先吃了瓜再向奶奶报告呢?这样是不是就不算偷了?这一次,瓜地里那个最大最熟的甜瓜赢了。

傍晚回家时,不偏不倚,在院门口恰好碰到了朱奶奶。心虚的王勇没像吃瓜时设想的那样,走上去“交代”自己吃瓜的事,而是面红耳赤地躲了起来。第二天,受不了良心责备,他主动把实情告诉了母亲。令他更不安的是,母亲非但没有训斥他,反而说:“你要把这件事亲口告诉奶奶,以后就能成为男子汉。”这一下,王勇躲无可躲、退无可退了。

就这样,母子二人来到了朱奶奶家。

王勇满脸通红,憋嗤了好半天,终于咬了咬嘴,说:“奶奶,我……昨天……偷吃了您的甜瓜……”

王勇平时就觉得朱奶奶面善,可他没想到,朱奶奶简直就是人们嘴里的菩萨。面对恨不得钻地缝的王勇,朱奶奶连一句假意的嗔怪都没有,居然说:“小勇他娘,你看看孩子多懂事。瓜果梨枣,孩子见了就咬。怪奶奶,没早跟你们说一声,那是咱自家种的,想吃就去摘。”

朱奶奶这句话,还有她当时的表情神态,一下子给了王勇的自尊心极大的顾全。他为了这一刻惴惴不安了一天一夜,知道做错事就该承担后果,可是又生怕朱奶奶真的说出什么刺耳刻薄的话。朱奶奶的宽厚给王勇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平凡瘦小的朱奶奶身上,王勇体会到宽容和仁慈的绵厚力量。这些人性的美好光芒,让他生命的底色始终是温暖明亮的。

如手足,如兄弟

因身体原因,很多事情王勇做不了,虽然他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王勇排斥别人的帮助。他秉承的理念是——接受帮助是给别人表达爱心的机会,也给自己回报别人善意的机会。

比如,去够一个杯子,如果他去拿,就需要起来,走过去,很费力,而别人可能就是举手之劳。这时候假如别人要帮他,他就很愿意接受这份帮助,然后表达他的谢意。

现在,作为济南市残联主席团副主席,王勇经常给他的残疾朋友讲:“我们要勇敢地走出家门,处理各种事情,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要活着,还要活得好,还要让别人因为我们活得更好。为什么呢?给了别人奉献爱心的机会。如果不走出家门,怎么能感受到社会的美好、人间的真爱?当然,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负面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有阴雨,就永远躲起来,缩到自己的壳里。一个有魅力的社会,需要有人奉献爱心,也要有人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我走出去得到了社会的帮助,那我会永远感恩回报这个社会!”在这方面,王勇一直在努力和践行着。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人生哲学,与王勇一路得到的温暖和帮助密不可分。

十多年的求学路,与王勇同行和相处最多的人就是各个阶段的同学,他们如同阳光,留给王勇许多暖心的记忆。

当年刚入小学,王勇学习和生活面临着许多的不便。学校是平房,厕所和教室离得很远。以上厕所为例,课间休息时间只有十分钟,那些健康顽皮的学生跑来跑去,十分钟足够了。而王勇不行,经常是还不等他走到厕所,上课铃早就响了。这没法说出口的尴尬、窘困让王勇很是难受。一次王勇正在艰难地“蹒跚”,从身后跑过来两个人,一人架住他一只胳膊,做起了“双人拐杖”。王勇定睛看,是同班同学王兴文和瞿继强。自那以后,每天都有同学自动帮助他。上下楼梯、进食堂就餐、上厕所。遇到下雨下雪,同学们更是都会扶着他步行回家,有时还干脆背着他。因为王勇的乐观开朗、乐于助人、心怀感恩,在他读书求学的每个阶段,同学们都愿意帮助他。有的为他打饭,有的为他送物,有的帮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每天早上,谁先到谁就会扶着王勇进教室。下午放学后,同学们又把王勇扶到楼下。上高中一年级时,有一次,王勇自作主张去饭堂打饭,却不小心摔倒在地。大家一时慌了手脚,这可怎么办?还是当时的班长刘惠勇有主见,他让同学们镇定下来,并将王勇送到校医那里检查,好在只是受到一点皮外伤。这件事发生后,同学们自觉排好为王勇打饭,每次都能保证王勇第一时间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上初中时一个夏天的下午,天色阴沉,一场暴雨即将来临。放学后天黑得快要压下来了,风也越来越猛,吹得操场上的垃圾漫天飞舞。没多时,大雨开始“砰砰”落下,又大又硬的雨点像一个个小拳头,砸出一片嘈杂声。风也刮得愈发猛烈,路边的大树都被吹弯了腰。放学很久了,雨势却没有丝毫减弱。王勇没带雨具,只能在教室里干着急。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王勇的眼帘:身穿黄色雨衣的朱瑞涛顶着大雨跑了进来,他给王勇递过来一件雨衣,又扶着王勇走出了教室。到了外面,他让王勇坐上车后座,而后小心翼翼地骑上车,载着王勇融入雨幕。风雨一把把撕扯着朱瑞涛的雨衣,他浑身湿透,却一步也没停,一直把王勇送到家,又返身钻进了大雨。

王勇一直记得那个坐在自己前面、为自己挡住风雨、又把自己送到家中的身影。那个身影以及许许多多帮助过他的身影,都提醒着他,在他艰难狼狈的时刻,曾经有无数双手拉过他一把又一把。是这些无数双温暖的手教会他,人活世上,不但要常思己之过,更要常念他人恩。

王勇读过一则故事:古时有两位好友一起出游,一位不小心将另一位的手划破,连忙说对不起。受伤者笑着说没事儿,转身在沙漠上用手指记下:“今天我的好朋友将我的手划破。”又一次,当他不小心崴了脚时,他的朋友细心地照顾他,直到他的脚慢慢康复。他用刀子在石头上刻下:“今天我的朋友帮了我。”朋友疑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回答说:“写在沙漠上是为了让风帮我淡忘昨天的不快;刻在石头上是为了让岁月帮我铭记你对我的帮助。”

王勇喜欢这个故事,一直牢记在心。他喜欢故事里关于友情的意蕴——宽容朋友的无心之失与牢记朋友的滴水之恩,才能让有悲有喜的人生始终有人结伴而行。王勇爷爷在世时也曾告诉过他一句话:一定要做个好人,因为坏人也愿意和好人做朋友。王勇说,人们常常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却容易记住别人对自己的不好;他说他要永远忘记别人的不好,记住别人对他的好!

爱美之心

小学升初中那年,王勇已经成长为一个大男孩了,和所有同龄人一样,爱美之心开始在王勇心间涌动。那时候王勇最大的梦想就是自己也能拥有一件像样的衬衫。不是洗得泛黄、打着补丁的粗布衬衫,而是一件细腻、光滑、颜色清透的浅蓝色衬衫,像别的同学穿的那种式样。他羡慕那浅浅的蓝色,好像穿着一片碧空,又像穿着一湖碧水。他把羡慕藏在心里,可羡慕却经常不受控制地溜出了眼睛。每次升国旗,他都看着升旗手的衬衫出神。蓝衬衫让那个与他同龄的升旗手看起来那么干净利落、挺拔飒爽。再看看操场上,在飘扬的红旗下,每一个穿衬衫的男同学都显得那么出类拔萃。

父母看出了王勇的心思,他们很想满足自己的孩子,可当时的他们,也真是力不从心。受各方面所限,父亲的羊肉生意做得并不顺利,只能去外地打零工。而打零工的那点收入要养活一家老小九口人,常常是入不敷出。常年的辛劳,加上营养不良,让父亲母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有一天,母亲从地里回来就发起了高烧,脸色通红,一声接一声咳嗽。王勇放学进了屋,一见母亲的样子,顿时慌了神。

“娘,你别病啊,我不要衬衫了,你别病啊!”

母亲想说什么,嘴唇哆嗦了半天,却一个字也没说出来。她伸出手,搂过王勇,眼泪大颗大颗往下掉。母亲知道,孩子的心愿并不过分,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心愿,在这个家里,居然成了让孩子内疚的奢望。她想怪自己无能,可是自己明明已经用尽了力气在做活。她想怪地里那有数的收成,可是又心如明镜一般,家里那几亩薄地早已使出浑身解数在供养着九张嘴。想来想去,能怪的依然只有自己。母亲无助地啜泣着。她的样子让王勇不忍再多看一眼,他悄悄走出门,倚在院子里的大槐树下,无助地埋怨着自己。

黄昏渐渐隐去,夜色笼罩了村庄。同村朱大娘路过王勇家,没见他家烟囱冒炊烟,却看到槐树下默立着孤独的身影,迟疑了一会儿,还是忍不住问道:“是小勇吧?咋不进屋吃饭,站这干啥呢?”

王勇本想说没事,可是朱大娘关切的语气,却让他不由自主说出了母亲生病的事。朱大娘听完叹了口气,说:“大娘当家大娘知道,家,不好当啊!你妈这是心里上着火,嘴里没法说,才被病撂倒啦!”说完,朱大娘就进屋去看望王勇母亲了。

第二天放学,王勇回到家,母亲脑门上敷着毛巾,召唤他过去。

“娘,你好点儿了吗?”

母亲没回答,拿出一件叠得板板正正的浅蓝色衬衫,对王勇说:“大勇,这衬衫,是朱大娘刚才送过来给你的。”

王勇一下子呆住了。这怎么行呢?为了衬衫,母亲病了,还惊动了邻居,简直太丢人了。“娘,我给朱大娘送回去。”

到了朱大娘家,还没等进屋,大娘就迎了出来。她告诉王勇,衬衫不是新的,她儿子穿过一次,让王勇别嫌弃。推辞了好半天,王勇没法回绝朱大娘的好意,红着脸,捧着衬衫回家了。

就这样,王勇有了人生第一件浅蓝色长袖衬衫。它陪伴王勇走进初中校门,陪伴他加入了共青团。王勇对这件衬衫爱惜有加,每晚都会仔细叠好,放在枕头下。一天写作业时,钢笔没有墨水了,王勇灌墨水的时候,手一抖弄洒在衬衫上。那漆黑的墨色很快晕染开来,王勇的心揪成了一团。那是朱大娘的一片心意啊!那也是自己从少儿成长为少年的纪念。他急忙脱下来,泡进水盆,用力揉搓。也不知搓洗了多久,手都要搓破皮了,衬衫上的墨水终于一点一点变浅,直至消失不见。王勇长出一口气,又打来清水,一遍一遍投洗着。他洗的不是衬衫,是一段贫穷岁月里温暖的情意。这份情意让他感到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关切,教会他对别人的难处感同身受,也一直提醒他:永远不要对别人的艰难袖手旁观。也许自己给出的并不是价值不菲之物,可是对于那些需要它的人,那将成为一辈子最宝贵的物品,最深刻的记忆。

深夜粥暖

初三那年,因为要冲刺备考单县一中,王勇经常在教室里学到后半夜。学校规定,每天晚上十点,教室统一熄灯,想继续学习的话,就要像古人一样,秉烛夜读。多少年之后,王勇仍然清晰地记得,那个冬季里发生的温暖他一辈子的事。

那是个周六的夜晚,风在窗外紧贴着窗户逡巡,这个无孔不入的家伙,最能欺负弱小的人。同学们都早早回家了,教室里只剩下王勇一个人。他的座位紧靠窗户,北风顺着漏风的窗户缝吹了进来,吹得他手脚冰凉,四肢发麻。用来照明的蜡烛,也被风吹得上下乱窜,闪烁不定。王勇只得一边看书一边用本子挡着北风。可闪着闪着,蜡烛还是被吹灭了,教室里瞬间漆黑一片。王勇扒着窗子往外看,隔壁教室依稀还有光亮,他拿起蜡烛,摸着黑去隔壁借火。还没等他走过去,冻得不听使唤的双脚绊了一下,扑通一声,人就重重地跌在走廊地面上。

一时间,孤独、寒冷、饥肠辘辘、跌倒的疼痛、学习的压力、对前途的未知,都变成了对双腿的怨恨,瞬间塞满了他。王勇挣扎两下没爬起来,索性躺在凉地上,纵容着自己的消沉和沮丧。良久,隔壁教室出来一个同学,看到王勇躺在走廊里,吓了一跳。

“王勇?你咋的啦?咋不吱一声?快,快起来。”

“没事,刚摔倒你就出来了。”

王勇在人前一贯要强,同学也没多想,把他扶起来,帮他点燃了蜡烛。王勇又独自坐在了寂静的教室里。本以为自己能珍惜这借来的光亮,尽快平复心情,抓紧时间学习。没想到,越是想集中精力,脑子里却越是乱七八糟。

刚才那一跤跌得很重,两条腿的膝盖还有右脚踝像被木棍狠狠敲了一样,一阵一阵往王勇心里送着疼痛。他的手心也掉了一层皮,握住笔就像握着一把火红的炭,灼心的疼!右脚踝已经肿胀起来。不过跟心里的失落比起来,身体那点痛又显得不值一提了。不管多努力,自己终究是个残疾人,很多事都是那么力不从心。这念头霸占着王勇的脑子,埋在内心深处的自卑随着这一个跟头冒了出来,盘踞在空旷的操场和教室,也占领了王勇整个身心。

随着深夜来临,其他教室的烛光陆续熄灭了。从远处看过来,只有一扇窗户还隐约亮着微光。那点光亮在大团大团的漆黑中,显得格外孤独、固执、微弱。那是王勇沉浸在这个冬夜里的倔强,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借着跌倒的疼痛,独自一人与自己不公的命运对视。他清楚,自己有这样一双瘸腿,就必须有超过健全人数倍的能力,才能把自己这辈子过好,不拖累别人;如果抱负大一点,不但不拖累别人,还要做到照顾家人、尽孝双亲、帮助他人,那要努力到什么份儿上才有可能实现啊?或者,干脆就是痴人说梦、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吧?

这次低迷来得如此凶猛,冬夜让它膨胀,膨胀到像黑暗吞没烛光一样,眼看就要把少年的无畏和自信一口吞掉。恰在这时,教室门被轻轻推开了,进来的不是北风,不是黑暗,是一个和王勇年纪相仿的少年。

“你是王勇吧?”来人轻声询问。

“我是。你是谁啊?”

一问一答间,来人说明了身份和来意。原来是同年级的孟凡鑫。他住在教室后面的教工宿舍楼,是一名老师的儿子。他的父亲留意到所有教室都漆黑一片,只有一扇窗户还有微弱的烛光。一打听才知道,是双腿不便的王勇还在教室学习。“真不容易呀,这大半夜的,多冷多饿啊!”老师心怀恻隐,嘱咐孟凡鑫来给王勇送点吃的,抵抵饥寒。说完,放到王勇桌子上一个馒头,一包咸菜,还有一碗冒着热气的粥。

没再多说什么,孟凡鑫就离去了。留给王勇的,却是一个更加百感交集的深夜。右脚踝随着心跳而加剧的疼痛似乎减轻了很多。

此刻,就是那碗粥,阻击住了几乎要淹没了他的沮丧,把微小的烛火变成了家里的灯盏,照在王勇心头。它让王勇想到了家,想到了父母的爱,想到了生在这样一个虽不富裕却温暖有爱的家庭是何其幸运。就在几天前,父亲送王勇回学校。下过雪的路面不好走,父亲背着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天父子俩心情都不太好,因为听到了村里人嚼舌头。“一个拖把子,考上高中又能咋样?爹娘到死也要为他操心。”作为大儿子,这种话对于王勇,简直如芒刺背,如锥剜心。一路上,父子二人一直沉默。父亲想安慰儿子,又感觉怎么说都是刺痛儿子的心。儿子想安慰父亲,又不知道拿什么安慰,毕竟自己还要靠父亲背着才能涉过雪路。走着走着,父亲的汗透过棉衣,在王勇眼前变成了缭绕的白烟。王勇哽咽了,不由自主抽着鼻子。

“小勇,别在乎旁人咋说,你要好好学习,不要松懈,给大大争口气。”父亲忍不住安慰着难过的儿子。那种又心疼、又小心、又极力鼓舞的语气,像锥子一样刺痛王勇的心。他们父子很少表达各自的情感,可王勇知道,父亲对自己的爱,深沉而真挚。

这个孤独的冬夜,这碗粥不仅让王勇回味起亲情的煦暖,也让他感觉到氤氲在人间的温情。他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意识到,生命不会永远停留在夏季,同样,生命也不会只有漫长的冬季。正如四季交替一般,生命有明有暗、有冷有暖,不能因为一时寒冷,就把自己抛进消沉的深渊。

想着想着,王勇端起那碗粥,贴在嘴上,好半天不舍得喝下。这是一份来自陌生老师的关怀和爱,它告诉王勇,人间有真爱,而且无处不在。它提醒王勇,活着,要常念他人好,不要放大自己的痛。它也教诲王勇,记住爱带给自己的力量,当别人置身寒冷或身陷迷茫之时,也要把这份温暖和力量送予他人。

应聘

二〇〇六年,王勇研究生毕业,这意味着他站在了踏入社会的路口,不同的选择将为他带来不同的人生。

对于此时的他,抉择只有两种,一是在学业道路上继续攀登,攻读博士学位。毕竟想要从事医生这个职业,硕士研究生学历并没有太多优势,尤其想要进入三甲医院,学历就显得更加重要;另外一条路便是就业,踏踏实实找份工作,按部就班,正式成为一名上班族。以王勇的成绩和学业表现,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应该是他的首选,导师也曾为此多次和王勇谈心,希望他能继续读博。可家里的种种现实更像慢镜头一样在他的眼前不停地晃动。那段日子,王勇的心情矛盾而复杂。

王勇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当时年纪尚小,都在上学。父母靠着打零工和种庄稼赚到的钱,可丁可卯,刚刚够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这些年为了给王勇看病、治疗,欠下不少外债,一直没还清。爬坡的日子,处处艰难,家里的经济状况一直清贫,有点大事小情立即就捉襟见肘。虽然王勇上面还有个姐姐,可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把自己当作家里的顶梁柱和父母的希望,因为他是长子。眼见着父母越来越苍老,家庭这个重担,实在应该落在自己肩上。王勇作为长子的责任感,总在提醒他:的确应该为家庭承担更多的责任了。“博士以后也是可以再读的。”他这样宽慰自己,最终下了决心——找工作,上班,赚钱养家。

既然决定了就业找工作,那就行动起来,多年养成的性格,王勇做事从不拖拉。那段时间,通过报纸、网络、招聘会等各种渠道,他获取了许多岗位信息,并从中挑选了几个适合自己的投出了简历。因为大学期间他的兼职经验,王勇对自己很有信心,认为找工作不会是多难的事情。然而,现实就是现实,现实很快就把一大盆冰冷的水泼向了踌躇满志的王勇。

王勇收到的第一份面试通知来自济南天桥区一家企业医院,他们正在招聘实习医师。对于这第一次面试,王勇非常重视。他提前准备好了简历,又专门去理了头发,还穿上了唯一的一套西服,希望能以最好的状态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

医院离王勇住的地方将近二十五公里,骑自行车要一个多小时,面试时间定在下午两点。上午十一点,王勇便早早地吃完了午饭,蹬上自行车,赶往面试地点。

七月的济南,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太阳火辣,如同发疯了一般向地面喷射着滚滚热浪,整个城市像被火炭烤着一样,光芒灼目。柏油马路也被灼出了黑油,不时拉扯着自行车轱辘。王勇汗流浃背,却一直给自己鼓劲加油。他用一条腿骑着自行车,穿过几十条街巷,用速度产生的空气流动带给自己一点点微风。他揣想着面试成功后工作的场景,展望着人生步入职业轨道后的前景,想着父母和弟弟妹妹都会因为自己有了固定收入生活得更好,他的嘴角不自觉地泛起一丝微笑。

终于到了医院,整个人像刚蒸完桑拿。顾不上休息,王勇赶快联系上了负责面试的工作人员。

接待人员让他先在会议室等一会儿。“正好有时间可以休息、整理一下。”王勇这样想着,找到靠近门口的椅子坐了下来。他擦了擦头上的汗,脑海中开始演练面试陈述,想象着面试官提出的问题,然后“模拟”尝试做出“最完美”的应答。没多时,面试人员走过来,礼貌地询问道:“你就是今天来面试的王勇吧?”

王勇用手扶着腿,迅速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您好,我就是王勇。”

面试人员看到他站起来的动作,很吃惊。“你——是个残疾人?”

“是的,肢体残疾三级。”王勇回答道。

这太出乎对方的意料了。面试人员显然没有想到王勇会是残疾人。而王勇已经在投递的简历里说明这个情况。沉默了片刻,面试人员还是客客气气地对王勇说道:“王勇老师,不好意思,我们这边的岗位要求身体健康,恐怕您不适合。”

不管对方的语气多么礼貌、多么客气,在那一刻,王勇的大脑还是空白了,停滞了。那礼貌的话语无异于当头一棒,把王勇用二十几年一点一点搭建起的自信,敲成了残砖碎瓦。第一次,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用人单位眼里,“残疾”就是“残疾”,无关一个人的内在、能力、修养、品格。只要被界定为“残疾”,连入场的资格都被取消了。

巨大的失败感、无力感,占据了王勇的身心。回去的路上,他像虚脱了一般,不知道腿是怎么机械地蹬着自行车,带着他回到了住处。

这次面试对王勇的打击很突然,也很沉重。一切太快了,快到都没来得及让他介绍自己便结束了。王勇沮丧至极。他意识到现实的残酷——身体残疾,对于很多单位来说都是接受不了的“条件”。可是如何接受这种残酷的现实,又如何改变这种现实,王勇感到了深深的无力。

这次尴尬的面试之后,他不想再有一次那样的尴尬。可另一种尴尬正在等着他。他接连投了很多简历,联系他去面试的单位却一个都没有。

在王勇投出的众多简历中,有一份是大学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职位要求是文献类专业,这正好和他的专业吻合。王勇自信自己是最适合这份工作的人,就信心满满地把简历投了过去。简历投出很长一段时间后还是没等来回应,王勇决定主动联系该大学的人事主管询问情况。不出所料,对方看到简历中标注的“残疾人”字样,以专业不是完全对口为由拒绝了王勇。

随后半年的时间,无数次投递出的简历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王勇感觉自己心中的那份自信,正在慢慢地被瓦解殆尽。

不做昧良心的事

毕业后的半年时光,对王勇来说是一段苦不堪言的时光。王勇一个人在济南,不敢回家,也不敢让家人来看他。他总是以忙于面试为借口,回避和家人见面。他不知道用什么支撑这种见面,不知道如何面对至亲的担忧和牵挂。他二十六岁了,研究生都毕业了,已经好几年不花父母的钱了。眼下却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父母如果硬把血汗钱塞给他,只会让他更觉得自己失败。

就在他快要失去希望的时候,一家民营医院向王勇发来了工作邀请。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这家医院负责人表示,可以接受王勇身体上的残疾,提供给他的是医院宣传部门的岗位,并承诺两年后可以转岗去做临床中医师。这个消息让王勇喜出望外,半年来屡屡受挫的他,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内心涌动出“一夜看尽长安花”的喜悦。

进入那家医院后,王勇的工作主要是策划宣传主题、撰写医院对外宣传用的稿件。对于喜欢文学创作的他,也算是得天独厚,没有什么难度。他适应得很快,稿件质量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可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仅仅三个月,王勇就毅然决然地辞掉了这份工作。

顺境时,选择检验的是人的智商;逆境时,选择不但检验人的智商,更能检验出人的良知。就业之难王勇是深有体会的。残疾人就业,是何等难上加难,王勇对此更是感受颇深。可对于这次辞职,他却并没有多少犹豫。在两个多月的工作中,随着对医院的逐步了解,王勇非但没有爱上这份工作,反而有了越来越强的辞职念头。在他的认知里,医院是治病救人、为患者解除痛苦的地方,医生也应该个个都是白衣天使。可这家医院却经常要求王勇在宣传稿件里夸大事实,编造一些不存在的病例。不仅如此,医院的大夫眼睛里只有钱,只有效益指标。他们以欺骗患者、榨干患者为荣,炫耀的是自己又开出了多少单子。没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的情况屡见不鲜。让王勇最后下决心的是给患者拍片做检查时,机器竟然都不启动。这一系列的“利欲熏心”让王勇的良知大为震动,他感到无法接受。

“这完全是行骗,这些行为会让本就受病魔折磨的家庭雪上加霜,这绝不是我想做的工作。”王勇在日志里这样写道。“尽管这份工作的收入对于我非常重要,但我的价值观不允许我继续待在这里,更不允许我与这些行为同流合污。”一夜未眠,第二天,王勇便毅然辞掉了工作,返身回到了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中。

他又失业了。如果不能尽快找到新工作,他很快就将身无分文。但这次辞职,王勇并没有后悔,他坚信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接下来的日子,每天吃着方便面,嚼着咸菜头。虽然充满煎熬,王勇的内心却变得异常坚定:身体的残疾不可怕,“脑残”才可怕,不辨是非真假才可怕。最难的日子已经经历过了,最迷茫的自卑也已经走过去了,眼下再苦,也是饱含希望的“苦”,比起身不由己做昧良心的事,这简直不是苦!这样一想,王勇浑身充满了莫名的力量,甚至为自己的果敢生出些许骄傲。人生一无所有时,他都敢于对违背良心说“不”,敢于割舍和放弃,还有什么困难能吓住他呢?

“吃苦,学习,坚持真理,坚持正确,总会找到一份好工作的!”一贫如洗的日子里,王勇不断激励着自己。半年多的求职经历给了他挫败、困顿,回头看时,却发现正是这些让一个男子汉的内心更加坚韧和强大了。

果然,苍天不负,没过多久,一份新的工作便向王勇招手了——医学杂志编辑。

优秀的主编助理

二〇〇七年元旦,第二次“失业”半年后,在老师的推荐下,王勇终于得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山东省中医院《中国肛肠病杂志》责任编辑。在获得这份工作前,王勇还曾有过一段自主创业的小冲动。

在“二次失业”的那段时间,有那么几次,王勇差点放弃继续找工作的念头,他想到了自己创业。之所以产生这种念头,恰是因为毕业后这半年的求职经历。

作为一个中医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一次次被“抱歉”二字拒之门外之后,再强大自信的内心也难免动摇起来。他时常感觉到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和挫败感,对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价值产生了怀疑。看着和自己同时毕业的研究生同学,甚至本科时的同学都有了工作——有的当了公务员,大部分在医院做了医生,也有进入民营企业的普通上班族。可是,成绩和能力各方面都不逊于同学们的自己,却仍然停留在原地,面试过的单位根本就没有给过他展示才能、一显身手的机会。与其遭受别人的冷眼,不如自己创业给自己打工!说来也怪,一旦有了创业的想法,人生仿佛有了新的方向,自信又回来了。那段时间,王勇没少提醒自己绝不能放弃,知识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人和困境往往就是这样一种关系:以固化的思维去看待困难,势必会陷入迷茫的境地,产生自我否定的想法。这个时候,假若能跳出当下的境遇,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往往会意外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然而,“创业”二字绝不是说起来那么容易。王勇买了一大堆与创业有关的书籍,也上网看了很多创业故事,创业的基本要素逐渐在脑海里成型。他认为:如果要创业,首先必须确定好要从事的行业,想清楚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服务,自己有什么样的市场资源,创业应该走哪些流程……而其中还有最重要的一项,那就是,要有启动资金。资金——这两个字才是挡在创业面前最难爬过去的一座大山,当时的王勇,维持生活都很困难,家里也没办法提供任何帮助,哪有什么启动资金啊!就在这个节骨眼,《中国肛肠病杂志》编辑部递来了橄榄枝,可以为他提供一个编辑的岗位。

两条路摆在了面前:自主创业还是做编辑?这的确也困扰了王勇一阵子。一位大哥对他说:要骑驴找马,前提是不能没有驴骑!是啊,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如何在这座城市里生活下去,才是王勇当前首当其冲、急需解决的问题。一番斟酌,王勇还是决定在现实面前保持清醒,保持理性——要先工作,解决当前的经济状况,同时在工作中增加社会阅历,积攒经验,筹备资金,将来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再创业也不迟。于是,那颗创业的种子,王勇决定暂时不去浇灌它,而是先踏踏实实进入杂志社做个编辑。

对于这份工作,王勇格外珍惜,这是他结束20年寒窗苦读生涯后,第一份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工作。

编辑工作,是坐在办公室里搞文字,不用四处奔波拉业务,这的确非常适合肢体残疾的王勇。他学的是医学专业,主要从事中医文献方向的研究,可以说做医学杂志的文字编辑是再合适不过了。王勇很知足,也很感恩。能够养活自己和家庭,不管多么努力工作都是值得的。家里人和朋友们知道他有了这样一份工作,也都为他高兴,纷纷提醒他要好好珍惜这个平台。

当时,编辑部位于省中医院的老院区,从王勇住处到单位,要经过一段很长的陡坡。这个坡非常陡,赶上冬天下雪,连汽车都会打滑上不去。可这段陡坡,却是王勇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每次骑着自行车上这段坡,对于王勇都是一次磨难。最陡的路段,车是无法骑的,他要推着自行车使劲向上走,每一步都缓慢而艰难。稍微平缓些的路段,他也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勉强蹬得动车子。日复一日,王勇的屁股被磨得脱了皮,经常是旧伤还没好,新伤又覆盖了上来,这种新伤叠旧伤的状况整整持续了半年多。后来条件好一些,就买了一辆电动车代步。即便这样,他依然风雨无阻,从未缺席过工作,晚上更是经常加班熬夜。虽说文字编辑工作对他来说难度并不大,但专业的杂志出版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单是专业的医学术语及英文单词就是很庞大的体系,即便是工作过十几年的老编辑也不敢说自己都懂。同时还要涉及与作者沟通稿件。每当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王勇就会加倍努力,用学习来给自己充电。

杂志里,每一篇文章中每一个不明白的专业术语,王勇都去查字典问专家,努力做到对每一篇文章每一位作者负责;每期杂志需要给刊登论文的专家和医生去电交流并寄送样刊,他也主动揽下这个活儿,积极与专家沟通交流。这些都是王勇利用别人休息、逛街、看电影的时间,以学习的心态去做的“杂事”。正是这些“杂事”,为他后来的创业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

仅仅半年,王勇就已经熟稔了编辑工作的整个工作流程,自身的业务素质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而他的努力,主编更是看在眼里,在进入编辑部一年后,他被任命为主编助理——可以独立承担一期杂志的编辑和翻译,并可以和主任一起定稿了。新的身份,新的责任,王勇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不辜负主编的信任,他必须付出比以往更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

王勇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也有清醒的认知,那就是:不管在什么岗位,都是发挥能力、展现自我的平台,这个平台的大小与自身的努力成正比。如果每天无所事事,工作起来马马虎虎,那么平台就会一点点缩小,最后终将被别人所取代。相反,如果每天尽心尽责,认真对待每一项哪怕很小的工作,也会涉猎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技能,逐渐成长为一个全能型人才。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人生可悲的事情莫过于胸怀大志,却又虚度时光;聪明不足,却又喜欢拖延;学历不高,又不努力;不满意自己,又自我安慰。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比叫醒自己更加困难的事情了。想要什么,你真的要去付出,能自律地坚持下去,都会变成你蜕变的奇迹。”王勇还很年轻,可他的思想却是务实而成熟的。路遥的这段话,恰好契合了王勇的主张:世上没有白走的路,同样没有白付出的汗水。那几年在编辑部的工作,对王勇的影响颇大,不仅锻炼了他的能力,也为他后来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抉择

现实让人清醒,而清醒,才能让人走向更真实的现实。这中间有极为关键的两步——认知与抉择。

二〇〇七年六月,王勇所在的一个QQ群里,一些朋友讨论的个人遭遇,让他陷入了新的愁绪和沉思。此前一段时间,编辑部的工作给王勇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和前途,家人朋友无不为他高兴。由于自己是残疾人,王勇平日也经常接触残疾人朋友,并且加入了一些残疾人组织,包括QQ群。就是在这个群里,王勇了解到相当多残疾人的现实状况——他们没有高学历,没有工作,没有特长,几乎全靠家人亲戚朋友的资助勉强度日,成家立业更是奢望。巨大的生存压力有时甚至让一些人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轻生?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字眼啊!不管完美与不完美、完整与不完整,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是失去便永不再来的唯一一次。如果不是被绝望一遍遍啃啮摧残过,谁舍得往这么决绝的念头上靠近呢?王勇的心如同被狂风卷起又抛落,安宁不下来了。

他想到了自己的步履维艰。作为一个有研究生学历、又有工作经验的人,找份工作都那么困难,何况那些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残疾人朋友呢!他设身处地地与他们互换着境遇——假如自己一直找不到工作,整天困在家中,靠亲人朋友和社会救助活着,自己会是什么样子?自己还仅仅是半年多找不到工作,而他们…… 这个念头一经涌起,便自顾自清晰了下去。他仿佛看到困在无望中的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用沮丧和绝望一遍遍扎向自己的心脏,而后,再眼看着伤口一层层叠加出两个冰冷的字眼:废物。这两个字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最大否定,这种否定会像一把利斧,砍断对生的希望,砍断对人世的憧憬,也砍断灵魂的支柱。想到这里,王勇仿佛淋了场命运的冰雨,他感到不寒而栗。

没有尊严的活着,并不比死亡有温度。王勇深切体会到这一点。可是,怎么才能让残疾人的“活”变得有温度、有质量、有意义呢?王勇的自我追问在一点点加深。他知道,在QQ群里说几句安慰的话、劝解的话,甚至从自己有限的收入中拿出更有限的一部分,去帮助困顿中的残疾人朋友——这些都是杯水车薪,都是廉价的同情和怜悯,说到底,并不会从根本上建设起他们坍塌的自信,更不可能把他们从绝望的泥淖中拉上岸。怎么办?如果自己不先强大起来,如果自己一辈子仅仅做个打工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自己向往的境界、心怀的志向,将永远只是向往,乃至终成空谈。

不知多少次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之后,一个念头逐渐坚实了起来,那就是:自己创业,在实现自我价值增长实力的同时,给残疾人朋友创造就业机会,让他们也和自己一样,真正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

这个日趋成熟的念头,首先让王勇自己深受鼓舞。他好像再次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好像一个在大雾中摸索前行的人,突然拨云见日,看到了苦苦追寻的那道信念的光芒。他想起自己报考高考志愿时说过的话,“我想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做点事情,为我们残疾人做点事情。”那是他第一次说出口的抱负,是他心头滚烫的理想。如今进入社会将近两年过去了,一番摸爬滚打后,当创业二字变成坚实的信念,他忽然觉得,过去所有的努力、战胜的一切困顿和艰难,无不是通往理想的一个个隘口、一个个考验。他过关了,因为,他并没有满足于一己的安逸,忘却他人的疾苦。

王勇在回忆交流自己这一改变的过程时候,他说:“我不能在这个一眼就能看到结局的岗位上再继续下去了,那样会真的消耗掉我的生命与理想。这些年的经历,加上我残疾的身体,困难的家庭,早已让我成为一个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体。《墨子》云,君子进不败其志,我总认为,人无论面对怎样的现实环境,一定不能丢掉自己的理想。如果现实不存在,那就要用我们的双手将理想变成现实。我真的不想让我的理想在编辑一篇篇稿件中丢失。”

当时的王勇已经成家了,创业这么重大的决定,是一定要和妻子沟通商量的。

“绝对不行!”妻子很吃惊地看着他,激动地说。“你能找到这样一份稳定的工作多不容易啊,再说我们的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你怎么能在这个节骨眼辞职创业呢?我们既没有本钱,也没有关系,别异想天开了,还是脚踏实地工作吧!”

“别激动,你先听我说。”王勇心平气和地安慰着妻子。他知道妻子的顾虑,理解妻子的担心,毕竟他们能过上眼下的日子,已经太不容易了。

“我的工作现阶段很稳定,家里收入也还算过得去,但随着孩子的出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大。特别是生活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眼下咱俩还没有个安身之所,两头父母,包括咱们的孩子,拿啥管呢?我爸妈因为弟弟妹妹们上大学,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往小了说,我作为丈夫、父亲、家里的长子、弟弟妹妹的大哥,如果我不去多做点什么,也对不起全家人啊。还有,如果不做出改变,我拿什么帮助我的残疾人朋友?曾经的那些梦想,那些誓言,都会随风而去,我觉得风都会嘲笑我!”

“反正我不同意,你再问问家里人的意见吧!”妻子坚决地说。王勇情绪有点沮丧,但既然自己的主意已定,那么各方面的思想工作还是要做通。于是接下来,王勇又做起了父母的工作。王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只要他认定的事就一定去实现,无论多么艰难!他自信自己认定的事,绝不是无缘由的决定,他自己心里有自己的标尺。他从小那种英雄主义情结,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的追求,特别知行合一、表里一致的人生定位,让他总是做出正确选择!创业,是所有职业中最难的,恰恰又是最有意义的。

对于他想创业的想法,父母一开始是不理解的,觉得他在做傻事。“小勇啊,别异想天开吧,创业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啊?”王勇对父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二老终于同意他试一试。回过头来,王勇还是要做通妻子的工作。是啊,他的妻子顶着各方面的压力,大学毕业后就嫁给了他,妻子是最了解他的人!他相信他能说服她的。经过几次的交流沟通,妻子的想法转变过来了。原来妻子也相信王勇会给她带来幸福,认为现在两个人都有稳定的工作,她已经很知足了,也很幸福了,不想让王勇太累了。可她也知道,和王勇相爱这十几年来,她所爱的人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是那么的乐观,那么的阳光,那么的有想法,她不能让他一个人孤独地走在创业的路上!她愿意做好贤内助!

二〇〇九年五一劳动节前夕,王勇从《中国肛肠病杂志》编辑部辞职。那天王勇的心情是复杂的。他最艰难之时,是这个编辑部给了他落脚之地,也给了他展示能力和特长的舞台,从而让他知道,原来人可以在最无望的日子里,凭着信念和希望,抖落身上的灰雨,重披一身星光。他想着每天上下班必经的那段陡坡,想着每次用尽力气爬坡时内心回荡的声音:尽管前路未卜,但你仍处在最优路线上。人生路途中,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特别的难,但有可能你只是在走一段上坡路,你仍是处在通往成功的路线上,只要向前,就在接近终点,吃力又何妨?……杂志主编黄乃健教授对他的决定感到很惋惜,表示像王勇这么认真踏实的员工不多见,好不容易做出点成绩了,放弃多可惜啊。王勇真诚地感谢着曾帮助他的黄主编和每一位同事,同时也表达了内心的真实想法,他的追求、他的梦想。

“那就祝你一切顺利吧,好好干,小伙子!”在同事们欣赏和不舍的目光中,王勇惜别了工作两年多的编辑部,他骑车的背影消失在通往未来的路上。

时至今日,王勇仍然非常感激主编、国内肛肠界泰斗黄乃健教授不拘一格用人才,给了他这样一个平台。十年之后,当王勇知道杂志经营出现困难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支持了40多万元,帮助杂志度过难关。他说,永远不能忘记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没有了后路,将自己推到了背水一战的境地,王勇只能一门心思创业了。上次动起“创业”念头的时候,王勇没有钱也没有经验。经过这两年多的工作,他开阔了眼界,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人脉,他相信:别人能做到的事,他也能做到,而且还要做得更好!王勇始终坚信一点: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得奋斗。他特别喜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比起担忧成败,拼搏、信念和坚持不懈地追求,是更占据他思维的关键词。当时,几乎所有的人认为王勇是脑袋发热,异想天开,但是他不受影响。“你只需要知道,过去的作用是把你带到现在,这就够了。”王勇对自己说。为了激励自己,他还一遍遍做着各种心理暗示,比如,咬定前路不放弃,方法总比困难多。

说干就干!王勇把以前买的那些创业方面的书籍又找了出来,细读之下发现,真实的创业,将有太多事情需要去做,现在才刚刚迈出第一步,离“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厦”还有相当曲折漫长的路要走。然而,公司还没有影子,一个名字竟先行数步,出现在了王勇的脑海——麦德森。

创建“麦德森”

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自我封印。可每个人都难以摆脱他人的口舌,以及来自他人的评价和定义。王勇也不例外。

创业之初,很多朋友都对王勇说,你创业,方方面面的条件都不具备,失败的概率很大啊!王勇知道,这种提醒是善意的,这种担忧不是没来由的。创业对于他,是单打独斗,是把本就摇摇晃晃的生命之舟放置到波涛诡谲的大海中去冒险。毕竟,但凡有正常思考力的人都知道,创业本就是一件失败率极高的事,没有自信不行,光有自信也不行。即便智勇双全,还得有运气加持。而所谓的运气,涵盖的东西可谓方方面面——出身、人脉、物质基础、选择项目的眼力、运作能力、交际能力……不一而足。正是这些正常的思考,让朋友们口出善言:咱们都是普通人,有些风险,咱们冒不起;有些失败,咱们也承受不起,拖家带口的,还是算了吧!

在朋友们的这种善意中,王勇感到了多数人只能把一生在庸常中度过的缘由。自我设限、自我封印,阻挡了探索人生多种可能的脚步,拆解了突破自我、挑战自我的勇气。人最大的敌人,果真是人自身啊!多数人寻求的安全感,实际上只是舒适的禁锢。他主动调整了思考的角度,朝着另一个方向想了下去——没错,我只是个普通人,创业肯定要面临失败的可能。可是,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个不是普通人?有几个人生下来就含着金勺子,坐拥那么多有本事的七大姑八大姨,手里握着用不完的资源呢?看那些成功人士的传记,哪个不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苦干实干,靠着吃苦和努力一步一步走上人生巅峰的?或许有背景、有关系的人可以靠亲戚介绍生意、客户,但最终,事情还是要靠自己去做,自己不行,资源再优越也还是不行。富不过三代,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没有多少资源相助,那就一点一点去做、去开拓、去积累,没有什么不可以。从农村出来的又如何?无根无基,那就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去践行!终有一天,我要让我的子孙知道,他们的父亲、他们的爷爷、他们的老爷爷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做起来的。多少伟人不也是农民出身,他们通过不断地努力寻找方向,通过实践坚定自己的人生道路,成就一代伟业。人的潜能是需要挖掘的,当你完成对自我的超越,必然灿烂,从此山海无遮。这样想着,王勇不但不退缩,创业的决心反而有了些百折不回的意味了。

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一份创业都不是一下子成功的,都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跋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信念,王勇是坚定的!

第一个任务摆在了王勇面前:选定创业项目。谁都知道,选定好的创业项目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自身的兴趣、特长、实力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而且要善于发现市场机会、把握未来发展趋势。两年多的医学编辑经验让王勇了解到,医生这个群体都有整理出版医学论著的需求,市场潜力很大,而他在这方面又有经验,手里也有一些出版社的资源,于是,医学出版成了王勇最初选定的创业项目。

项目想好了,紧接着便是筹集创业资金。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业也是一样,必须有一定的资金,否则,创业活动根本无法开展。但是,启动资金恰恰是大多数创业者最大的难题,王勇概莫能外。虽然工作了两年多,但薪水除了维持家庭基本生活之外,并没攒下什么钱。没办法,只能又硬着头皮四处借钱。那段时间,为了筹集启动资金,王勇找遍了亲朋好友。凭着以往的为人,很多亲戚朋友都愿意帮助他,有多帮多有少帮少,最后东拼西凑了3万块钱。虽然不多,也算是解了燃眉之急。没有场地,王勇便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作为办公场所。医学编辑也不需要太大的地方,20平方米足够了,以后业务开展顺利的话,办公场所可以随时更换;没有办公用品,他就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济南大大小小的旧货市场,淘来了电脑、办公桌椅等用品。毕竟启动资金有限,要让每一笔开支都花在刀刃上。留在济南工作的几位同学知道王勇准备创业,也都赶来帮忙,因为他们知道王勇即使搬个椅子都非常困难。他们愿意像在学校的时候一样助他一臂之力。没有员工,王勇就让自己身兼数职,既做策划编辑,又做市场开发,全公司业务一肩挑。其间辛苦可想而知。但只要想到未来可期,王勇浑身上下便充满了干劲,好像丝毫感觉不到劳累。妻子看着整日四处奔波的他,劝他不要这么拼,慢慢来。可王勇内心燃烧的烈火却不容他慢慢来。经过一周没黑没白的忙碌,租来的小房间终于有点“公司”的样子了,看着简单布置完的办公场所,王勇的内心充满了喜悦,眼前的办公室仿佛一点点地在变大,不断地拆分整合,最后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梦想有多大,未来就有多大!”梦想像坚定无比的磐石支撑着王勇的信心。

解决了启动资金和办公场所的问题,就可以去工商局注册公司了。后来,回忆起创业之初时,王勇说,15年前他开始创业的时候,确定了三件他后半生都认为是最正确也最重要的创业要素:公司名字、公司标识和核心理念。自己创办的公司,就要起一个既好记,又能代表自己价值观和理想的名字,就像儿子出生时给儿子取名字一样。王勇一向孜孜以求的就是在中医药领域做点别人做不了的事情,选择创业从商了,他也想时刻提醒自己,无论在商场走多远,也不能忘了自己的初心,创业要为自己的理想服务。这是他的一种专业初心,一种情感密码,也是王勇奋斗的准锚和定盘星。他反复琢磨,想到了“医学”的英文单词medicine,自己不就是想把中医药发扬广大吗?不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共享中医药的美好吗?经过反复诵读推敲,他决定使用这个英语单词的音译。这个单词,短小凝练,又有国际范,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译成汉字同样需要三个朗朗上口的字,“麦德森”这个名字就这样确定下来。

把“麦德森”拆开来细看每个字:“麦”代表的是麦子,麦子是北方人的主食,王勇一直记得,每年夏季到来之前,老家的田野上都是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人活着就要吃粮食,对于企业来讲没有物质,没有利润就没法存活,“麦”字代表的就是这层含义;有了物质基础,如何飞得更高,走得更久,就需要有德行有底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并非什么财都要取、都能取。于是就有了第二个字,“德”。德的含义很广泛。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企无德不远,王勇觉得最重要的是对内要仁,对外要诚信,广洒爱心。古人云:在德惟木,盛德在木。王勇对“德”的认识就是人们为把握人、自然、社会的规律而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德”为“道”的外在展现,是实践,是笃行,是生生不息。独木难成林,扎扎实实植树育林,林多了则为森。王勇说,创业要有对物质和精神意识的共同追求,只有这样,这份事业才会像森林一样茂盛。王勇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想让这个世界因为他的存在而多一点温暖少一点冷漠,多一个问题的解决者少一个麻烦的制造者!他相信,那就像中医学认识的人体阴阳达到平衡才是健康的一样,这个麦德森企业就是健康的,就能走向广阔的未来。“森”就是企业的未来。“麦德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积极承担企业和社会责任。用德行守望一片青山绿水,通过努力来服务改造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些思考,又印证了他的共产党员的初心。所以王勇又说:“麦德森是什么?它为什么而存在?它发展的底气来自哪里?麦德森怎么走向未来?这些问题在我把信仰的初心凝聚在麦德森这三个字的时候就已经找到答案了!因为我把麦德森这个企业当作实现信仰的工具、方法和阶段性的目标,而不是为了我个人的荣华富贵!”

从工商局走出来,手拿营业执照的王勇站在阳光下,目光越过房屋和树木,眺望无垠而高远的天空。那一刻,他感到自己内心的世界一如头顶的天空,是那么开阔,那么广大,可以任由一个努力而勇敢的人飞翔,驰骋。他感到过去走过的每一步——那些蹒跚、汗水、伤痛和坚持,也包括这一段时间的孤军奋战和所有劳累,都是值得的。他认识到,具有独立人格和精神的人,是既能抵挡外界干扰,又能协调内在矛盾的。生命变得成熟厚重并不容易,然而为了生命的成熟和厚重付出的所有代价,都会成为闪亮的徽章,成为生命的奖励和礼物。

“你生来不是为了挣扎度日;你生来不是为了过那种喜悦时刻寥寥可数的人生;你生来不是只能带着有限的能量过日子,每天在一日将尽时都感到精疲力竭;你生来不是为了担心或害怕。你是为了什么活着?你本来就应该尽情体验生命、拥有你想要的一切,同时充满了喜悦、健康、活力、兴奋与爱,因为那才是精彩的人生!”想到从前读过的这段话,王勇泪眼婆娑。“有一个无所不在、至高无上的力量在掌管着这个大千世界,而你是这力量的一部分。”王勇抹去眼泪,看着营业执照上闪着亮光的“麦德森”三个字,内心的激动之情久久不能平复。明天会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但他愿意坚信,因为他的乐观,因为他的品质,因为他的坚守,因为他的韧劲,麦德森的明天会是艳阳高照、春光明媚、温暖明亮的!

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一个人的世界,换言之,一个人的认知就是他的世界。人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随意从众选择安排了自己的人生。幸运的是,王勇内心足够坚定,他穿过重重阻碍,也穿过各种各样的话语纷纷,走在了真正想走的人生道路上。

【作者简介】佟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曾获第九届“长征文艺奖”文学评论奖。作品散见于 《人民文学》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解放军报》《文学报》《艺术报》《江南》《解放军文艺》《东吴学术》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