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大厅,置放着“胶济铁路0公里”的主题雕塑。中间的圆环象征胶济铁路0公里起点,它取自机车的轮毂;旁边的三段钢轨分别取自胶济铁路、胶济复线、济青高铁三个时期,象征着青岛、济南之间由一条铁路变为“三条铁路、六线并行”。黑黝黝的底色衬托着机车轮毂和钢轨的钢铁本色,凸显着其遒劲、沧桑、风骨、神韵,揭示着一条“殖民铁路”如何实现富民强国之路的嬗变与飞跃。
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胶澳租界条约》,德国租借胶州湾九十九年,攫取胶济铁路的筑路权。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全长395.2公里,干、支线共设60个车站。从0公里延伸出去的这条胶济铁路,每一根枕木、每一段钢轨、每一个车站、每一节车厢,都深深地烙印着侵略者的骄横和贪婪,记载着筑路劳工的斑斑血泪和早期胶济铁路工人当牛做马的悲苦辛酸。
作为胶济铁路0公里的地标建筑,青岛火车站前同期建起一座尖钟塔。这座具有35米挺拔身躯的德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尖钟塔,是由德国人魏尔勒和格德尔茨设计的。它沿用了德国乡间教堂样式,下部与地面垂直开有三排两组细窗,建筑双坡陡峭屋顶,钟塔的基座、窗边、门边及山墙和塔顶的装饰都用花岗石砌成,俨然一座小城堡的门头,造型优美的四坡屋顶面,覆盖的是中国杂色琉璃瓦。
一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制造了 “德县路事件”,借口在沙子口登陆,大肆入侵青岛,继而控制了胶济铁路,以每日5500吨的运力,疯狂攫取着数不尽的矿产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胶济铁路出海。
1949年6月2日,人民解放军英勇前进的枪炮声,驱散了岛城黎明前的黑暗,胶济铁路浴火重生。万千铁路员工们在党的领导下,迅速抢修抢通战争中损毁的线路、设备,配合全国解放,支援前线物资运输。1952年,四方铁路工厂试制成功了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机车的历史。这台被命名为“八一号”的机车披着红旗,悬挂着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大幅画像,行驶到青岛站,就停留在胶济铁路0公里处。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几万名铁路员工昂首挺胸,当家做主人。他们爱路爱岗,艰苦奋斗,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确保钢铁大动脉畅通无阻。
改革开放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黄海之滨的这方热土,为岛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面对着日益不能承受的巨大运输压力,青岛火车站迎来了扩建。1990年,胶济铁路复线全线通车。次年早春,青岛站候车楼改建工程开工。两年后浅夏,青岛站站前广场改造工程启动。2006年,为了迎接两年后的奥帆赛,青岛站改造工程又一次改建,于2008年8月1日重新启用。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改革开放40余载,百年胶济路“旧貌换新颜”。2008年底,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开通运营。2018年初冬,济青高铁开通运营。胶济铁路历经120年,由一条单线发展成胶济铁路、胶济客运专线、济青高铁“三条铁路、六线并行”。全线运行由最初的12小时50分缩短为1小时25分。几经改造建设,青岛站总建筑面积达到5万余平方米,站场规模为6台10线,设计最高聚集旅客数5000人。济青高铁与京沪高铁山东段、青荣城际铁路、青盐铁路、日兰高铁等共同构成“两横两纵一环双核”高铁网,成为山东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
“复兴号”驰行胶济路,一路欢笑一路歌。依托陆港联运开行了“青岛号”中亚班列、中欧班列,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青岛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提供坚实的运输服务保障。建设一个安全、高效、智慧、文化、美丽的新胶济铁路的理想,正在一步步地迈向现实。2020年金秋,为了实现青岛火车站前滨海广场“出站即观海”的观景效果,“青岛湾项目”拆迁工作启动,周边一座座大厦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胶济铁路0公里与大海阔别多年后,终于再次拥有了“大海视野”。现代化的青岛地铁让人们来到火车站更加便捷,与新建的胶东机场相接,“百里变通途”。
大青岛跃然于世人面前,从0公里出发的胶济铁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它伴随着岛城前进的铿锵脚步,抒发着岛城人民勇立潮头敢当弄潮儿的一腔豪情,记录着岛城深刻的历史变迁,彰显着岛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宣示着万亿俱乐部成员的辉煌成就,展现着岛城“敢为天下先”的动人风采。
在已经逝去的岁月里,“胶济铁路0公里”雕塑有过悲愤、痛苦、暗泣、惆怅、呐喊、抗争,更有着欣喜、自豪、激昂、感动和豪壮。它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寄托着游子深切的乡愁,淬炼着几代胶济铁路员工的筋骨胆魄,闪现着几万青铁人的动人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