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老派礼物”俘获人心

2025-01-01 00:00:00
读报参考 2025年1期

在互联网时代,书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人们在网络上寻觅笔友,与陌生人分享见闻。对他们而言,这种“复兴”不仅是对书信的怀旧,更是对人际连接方式的重新思考。

寄出人生第一封挂号信

2024 年4月的一天,刘玉叶(化名)走进一家邮局。她事先在网上精心挑选了喜爱的信封和邮票,因为那些会让她觉得手中的信件更有“温度”。

工作人员接过信件,放在秤上称重,问道:“信寄到哪里呢?”刘玉叶赶忙回答:“福建,寄到福建。”工作人员熟练地拿起邮戳,干脆有力的一声“咚”,邮戳清晰地印在信封上。接着,工作人员仔细地贴上条形码,又递给刘玉叶一张带有相同条形码的纸条,告知她可借此追踪信件的物流信息。说起信封上邮票的面值,刘玉叶只记得是三四元钱,“这和快递相比,可便宜太多了”。

22岁的刘玉叶正在读大四,几年前她参军入伍,退伍至今也有一年多了。在部队时,她经常用纸笔书写思想汇报。退伍后,这种用笔墨表达内心的习惯和情感依然延续着。因此,某一天,她突然想到可以给部队的班长写封信,把退伍后的心得体会汇报汇报。彼时,刘玉叶在学习与生活的道路上遭遇了坎坷。她形容那种感觉就像被阴霾笼罩一般,加上寒冷的天气,更使人状态格外不好。然而,就像四季的更迭总会带来新的希望FyG8xLrVA2EDxt/+xw6LJw8xGNG+3IxBgF9qEjLI5r8=,随着一段时间的调整,刘玉叶觉得自己慢慢走出了阴霾。

寄信前,她只是向战友确认了一下班长是否还在单位,并没有提前联系。“我担心一旦联系,班长可能会在手机上问我,那样充满仪式感的信件交流就没意义了。”刘玉叶解释说。

写信时,因为担心涂改过多会影响信件的美观,刘玉叶先在Word文档里撰写了初稿。其间,她反复补充修改几次,整个过程持续了两三个月。待内容基本完善后,她才小心翼翼地誊抄到A4纸上,满满三四页。在信的结尾,她告诉班长,如果方便的话,她希望也能收到班长的回信,并附上了自己的地址。

这就是刘玉叶寄出第一封挂号信的经历。几天之后,班长的回信被送到了学校的收发室。拆开信后,刘玉叶没想到,信上更多的是班长对她的肯定和认同。从字字句句中,班长读出了刘玉叶的成长和努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说她自己也被激励和鼓舞了。

如今,刘玉叶彻底喜欢上了这种“仪式感”,写信变成了她在繁忙学业中的一种期待。即便最近忙着考研,时间不够或者不方便,她也会“固执”地使用电子邮件和朋友交流。

记者发现,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人和刘玉叶一样,激动且欣喜地分享自己寄出第一封挂号信的经历;也有一部分人则是一直执著于写信这种方式。对他们而言,曾经极为平常的信件,在当今的“快餐时代”,像一份充满复古韵味的“老派礼物”,代表着特殊的仪式感。

一种全新的社交形式

在传统观念里,信件往往是寄给熟人的。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寄信也衍生出了新形态。近年来,社交平台上互寄类的帖子层出不穷,某生活方式类平台上,关于“互寄”的话题已经有3000多万次浏览。与陌生人互寄明信片,或是寻找笔友互寄信件成为众多年轻人的独特爱好。

大学生窃蓝(化名)写信的习惯可以追溯到小学,初中时她的这一习惯逐渐加深。直到高中,她都坚持给朋友手写生日信祝贺,而写信的习惯她也一直延续至今。上大学后,窃蓝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信件内容,吸引了不少同样喜欢这种方式的人。对窃蓝来说,收到信件时的那种感觉是令人惊喜的。比如,在某一天突然收到一封信,信的开头写着“见字如晤”或者“展信佳”,就仿佛与不见面的对方拥抱一样,能给平凡无趣的日子增添许多惊喜与浪漫。

2023年底,微微(化名)在她的读书直播间里,与另一个人连线聊了近一个小时。初次相识,两人便觉得彼此投缘。从那以后,她们成了一对“书搭子”。不过,她们之间一直没有太多互动。直到有一天,对方发信息问微微:“最近还在直播吗?”微微顺手拍下自己那段时间一直在做的树叶书签给对方看。对方称赞,“从没见过有人把树叶书签做得这么好看”。微微开心地表示:“如果喜欢,完工后多送你几张。”就这样,在2023年末,微微寄出了人生中第一封给笔友的信。而她亲手制作的树叶书签也随着那封信去往了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没想到,挂号信第二天就到达了目的地。能在新年前送出祝福,微微很欣慰。而她也在2024年新年伊始,收到了回信,对方回寄给她一些旅游时得到的珍贵纪念品。微微说,她们是纯粹的笔友关系,生活中完全没有交集,不需要了解对方的社交圈,只在某个瞬间,突然想要分享某个事情,才会提笔写信,接续情谊。

微微觉得,时间对于在快节奏下生活工作的年轻人来说相当宝贵,有人愿意花时间去做一件比较“慢”的事,正说明了对纯粹友情的珍视。

(摘自《北京青年报》王婧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