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日,著名京剧演员童祥苓因病去世,享年89岁。童祥苓在京剧电影《智取威虎山》中饰演的杨子荣影响了几代人。这是一篇在他去世之前的采访,这位当年耀眼的明星在经历人生巅峰低谷之后,体味更多的是对过往的豁然。
“父母那辈儿就是在天津出生的。我8岁到北京拜师学艺,才离开天津的。”童祥苓说,自己出生在1935年,从父辈开始就喝着海河水长的。老人说,童年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印象中一家人都在演出中奔忙。“我还赶上了1939年那场大水,现在想起来,只记得到处是水了。”老人接着说,后来因为自己去北京拜师学艺,就定居在北京,“童家班”也全体离开了天津。
起伏“杨子荣”
“甘洒热血写春秋”,童祥苓说,自己塑造一代英雄杨子荣,是京剧职业生涯中最为闪亮的部分,但自己也饱尝这星光闪耀背后的辛酸。
童祥苓写过一本书《杨子荣与童祥苓》,书中章节回忆了自己如何成为样板戏中“杨子荣”一角的经过,以及许多不被人所知的幕后故事。提及往事,老人对记者说,他很释然。“演《智取威虎山》之前,我一直被认为是演现代戏的反派角色。”老人回忆,是1964年,自己才通过层层选拔担任“杨子荣”一角,“有意思的是,曾担任过‘杨子荣’一角的还有孙正阳,他后来在电影中饰演了反派栾平”。
其实,当时的童祥苓也正因为“童家班”被列为“黑名单”的缘故,受到审查。“意外”入选“男一号”,到最终走上银幕,童祥苓说,其实走得很艰难。“10场戏,8场有我,一开始体力跟不上,我就练习跑步,进团就唱,吃饭也站着,就为练体力,练基本功。”
1966年,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京西宾馆看完童祥苓的演出。“我们当时很紧张地在等待主席的意见。”童祥苓说,结果消息传来,主席很满意,还将“打虎上山”一段唱词中,“迎来春天满人间”改成了“春色”。“这一改,意境更美了。”
剧团四处巡演,童祥苓有了明星的感觉。“还是挺骄傲的。有时候出去,就穿一套灰军装,另外还戴口罩,就怕人认出来,不能招摇过市。”1968年,北京要将这出戏搬上银幕。拍摄两年,童祥苓再获“重用”。1970年,电影一经公映,除却样板戏本身的原因外,童祥苓的“杨子荣”——浓眉大眼一身正气、披着皮毛氅穿梭林海雪原的潇洒、智勇不失威武……这一切,符合了那个时代对英雄人物的所有审美要求。一下子,“杨子荣”的宣传画成了抢手货,炯炯的目光投射刚毅的眼神,也的确成了争相模仿的“样板”,那一段段精心设计的唱腔,迅速广为传播,童祥苓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的确是很火,但是我可没‘解放’。就是拍电影期间,我拍摄之余得继续劳动改造——给200多人洗碗。”童祥苓说自己两边都不讨好,被认为某人的“嫡系”,结果在录“穿林海,跨雪原”时,下午进棚,到凌晨才出来,“18遍!唱得我瘫倒在地。等电影拍摄完了,我也被‘闲置’了”。
值得温暖回忆的八年
童祥苓说,最困难的时候想过自杀,妻子劝道“为孩子想想”,才放弃这个念头。直到20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终于结束了所有审查的童祥苓,和妻子承包了京剧二团。一心要在艺术上再有作为的夫妻,奔波各地演出,一年下来向团里上交了十几万元的利润,然而年终考核时,童祥苓却因为历史问题不能被评为先进。
1993年,童祥苓提前退休,回家却开起了小饭馆。开店也是迫不得已。“我们两口子一辈子唱戏,没顾得上俩孩子。他们当时都没有工作,我们挺着急,也挺内疚的。”童祥苓告诉记者,由于没干过这一行,两个月就赔了好几千元,后来辞了雇来的厨师,全家自己给自己打工,洗菜、配菜、洗碗、扫地……“我主要负责刷碗和端面。这个洗碗啊,是‘以前’练出来的基本功。”
令他感动的是,各地慕名而来的戏迷顾客们还惦记他。“比如说,我们那时候刚要干小饭馆的时候,四周邻居有的献砖,有的来帮忙。饭馆地方小,只能放四五张桌子,生意忙时,顾客就自己来端面,他们说:‘童老师,我们自己到外面去吃。’还有几位当时七八十岁的老人家,走了五个多小时,一见面就说:‘我们想念你,来看看你的。’”
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开饭馆,甚至做起了“早贴早轻松”的商业广告来——曾有媒体以“童祥苓落魄开饭馆为生”进行报道,童祥苓对记者说,自己动手劳动,不丢人;而且,开饭馆的八年,是第一次全家人全部在一起生活的八年,那是一段永远值得的温暖回忆。
退休后,童祥苓演出很少,也就零散地参加一些京剧演唱会,清唱一两段。虽然每次都先唱上一段传统戏,可如果不返场一段“今日同饮庆功酒”,现场的掌声是不会轻易平息的。
说起现在的生活,老人很是惬意,虽然因为身体的缘故,自己在家中“老实”地休息了两年多, “可在家的时候,我还整理了一下毕生的资料,想给后人留点有用的东西。只要身体允许,我都不会拒绝的,京剧艺术需要传承”。
(摘自《每日新报》单炜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