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简称《措施》),并对外发布。
根据《措施》,将从强化生育服务支持,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和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四个方面,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具体来看,一共十三条措施,包括建立生育补贴等制度、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加强住房支持政策、积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等方面。这些政策,一方面瞄准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另一方面则从生育的社会氛围改善方面下手,促使家庭生育意愿提升。
“我目前有一个4岁的儿子,暂时没有继续生育的计划。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大多都是一胎。”家在陕西咸阳的张悦告诉记者,养育孩子一方面是经济成本,另一方面时间成本的消耗也很大,“这都是不敢要第二个孩子的原因”。
为了降低“三育”(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发展婴幼儿托育成为重要的抓手之一,《措施》共有24次提到“托育”。目前来看,托育行业发展面临数量提升、质量改善、人才标准待完善和较高收费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发展中进一步改善。
政策支持“生育友好”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自然人口增长率处于持续下降的轨道之中。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却在不断加深。为进一步改善人口结构,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就非常重要。
此次出台的《措施》,提出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来看,一共有四大方面、十三条具体措施。其中,在强化生育服务支持方面,提出四条政策,包括增强生育保险保障功能、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补贴等制度、加强生殖健康服务。在生育补贴上,提出制订生育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和管理规范,指导地方做好政策衔接,积极稳妥抓好落实;落实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
目前来看,很多地方都已经发布了生育补贴的政策。比如,2024年9月,《蚌埠市育儿补贴实施方案》对外公布,根据相关方案,补贴标准为生育第二个子女,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补贴;生育第三个子女,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补贴。
不过,全国层面的生育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尚待制订。相关研究此前建议,中国的生育率要提升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需要拿出GDP的2%-3%来鼓励生育。
进一步改善生育与养育环境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托育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家庭养育的成本,提升生育率。在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这一方面,《措施》提出,要提高儿童医疗服务水平、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完善普惠托育支持政策、促进儿童发展和保护。
也有已经生育的妈妈认为,在建立更为完善的托育体系之外,还应该在其他方面进一步地改善生育和养育环境。“我目前有一个孩子,在生育和养育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麻烦。比如,我曾休息一年全职带孩子。此外,也和孩子父亲在对待生育上出现认知冲突。”家在四川绵阳的邓玲表示,如果能给妈妈们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健全的保障机制,她或许愿意生育第二胎。
根据《措施》,在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方面,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强住房支持政策、强化职工权益保障。《措施》提出,要完善促进妇女就业政策,加强对女性劳动者,特别是生育再就业女性的职业技能培训;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依规落实对女职工,特别是孕产期、哺乳期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等。事实上,目前育龄妇女的数量持续减少,是遏制生育率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因此,提升目前现有的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非常关键。
不久前,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卫生健康局在答复政协委员提案时透露,三孩政策出台前,永嘉县对本县生育管理的20-44周岁已生育二孩的100对已婚有偶育龄妇女开展了生育意愿抽样调查工作,调查显示,100对调查对象,其中有5对夫妇明确意愿生育三孩,占总调查对象的5%;有95对夫妇明确不再生育三孩,占总调查对象的95%。
因此,不仅仅要在具体措施上给予支持,也需要在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上下功夫。就此,《措施》提出,要积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加强社会宣传倡导。具体来看,包括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扎实推进婚俗改革和移风易俗,破除婚嫁大操大办、高额彩礼等陈规陋习;积极发挥群团组织宣传教育等作用,鼓励引导社区、单位、个人参与,共同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等。
(应采访者要求,张悦、邓玲均为化名)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陈洁、黎雨佳、徐凯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