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危机是一项全球性挑战,单靠传统的填埋、焚烧或外包已难以解决问题。推动循环经济、加强全球合作、减少一次性的塑料生产、完善垃圾分类和回收基础设施,并让生产商承担更多责任才是长远之计。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年发布的报告,1950至2017年间,全球累计生产约92亿吨塑料,但回收利用率不足10%,其中约70亿吨都成了垃圾。预计到2040年,全球每年将有约7.1亿吨塑料废弃物被丢弃到自然环境中。到2050年,全球塑料累计产量将增至340亿吨。
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尤为严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每年有多达2300万吨塑料废弃物渗入全球水系,成为海洋食物链的一部分。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碎片量将增加四倍。臭名昭著的“太平洋垃圾带”就是个例子,其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包含约1.8万亿块塑料碎片,总重量约7.9万吨。
美国纽约市每日产生约1.08万吨垃圾,其中大部分由第三方运至邻近州进行填埋,进而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近年来,纽约市尝试推广垃圾分类和有机垃圾回收系统,但整体回收率仍较低,仅为17%,塑料垃圾的回收率更是不足10%。美国的年人均塑料垃圾产量接近130公斤,约为欧洲的两倍,是印度的16倍。
印度每年产生约6200万吨城市垃圾,但仅有30%得到处理,剩余垃圾往往直接进入自然环境。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是印度废物管理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为应对这一问题,印度政府和环保组织积极推广“零垃圾社区”模式,鼓励社区级别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拾荒者在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月均收入在2000至3000卢比(约合人民币170元至260元)之间,远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且缺乏社会保障。
在纽约市,非正式拾荒者每收集一个瓶罐可获得5美分(1美元约等于7.2元人民币,5美分约合人民币0.4元)。非营利组织“我们一定能”为纽约拾荒者提供社交和经济支持,协助他们处理废品。2023年,该组织回收了超过2300万个瓶罐。
巴西出台“国家固体废物政策”,将拾荒者正式纳入固废管理系统,并要求市政府设立分拣设施,用合作社的形式支持拾荒者的组织化运作,改善其工作条件。目前,巴西约有80万名拾荒者。在拾荒者的协助下,巴西超过90%的可再生废物(如铝罐和纸板)得到有效处理。
斐济海岸约28%的塑料废弃物来自本地,其余大部分是经由洋流从拉丁美洲、南非等地漂流而来。斐济只有1/3的人口享有垃圾收集服务,其他地区的塑料垃圾通常只能焚烧、填埋或直接丢进海里。2020年,斐济出台法案,禁用一次性塑料袋。作为“自然与人类高雄心联盟”成员,斐济还倡导出台塑料税,并最终终止塑料污染。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核心是让生产商对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从设计、生产到最终的废物处理。欧盟要求成员国将该制度纳入本国法律,确保企业承担废物管理的成本。日本自1995年颁布《容器和包装回收法》以来,已逐步将“生产者责任延伸”政策应用于纸张、塑料、玻璃等包装废弃物。在韩国,相关政策覆盖电子废弃物、塑料、纸质包装等,规定生产商必须回收一定比例的废弃产品,若未达到回收率,需支付罚金。2022年,印度推出新的“生产者责任延伸”框架,明确了企业的年度塑料废弃物回收目标,并推行“买回计划”来强化回收流程。
编辑: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