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者冬季健康必修课

2025-01-01 00:00:00程文波
大众健康 2025年1期

数据显示,冬季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是夏季的两倍多。冬季昼夜温差大,室内室外温差也大,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律失常的高发期。为何冬季心律失常的发病风险会增加?

心律失常的冬季警报

正常的心脏规律、协调地跳动着,心肌细胞产生电冲动并传导,进而触发一连串有规律的心肌收缩。当电冲动的产生或传导出现异常时,就会造成心律失常。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患者发病早期可有心悸、出汗、乏力、憋气等症状,此时,若心律恢复正常,则无严重不良后果,若疾病进一步发展,则可能导致头晕、黑矇、晕厥,甚至猝死等。

冬季心律失常发病风险显著增加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气温降低影响心脏功能

冬季气温下降,人体为了保持体温,皮下及周围血管会发生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室外气温每下降10摄氏度,人的收缩压平均上升6.2毫米汞柱,这样必然会加重心脏负担,直接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此时,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泵血,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空气干燥间接诱发心律失常

冬季气温低,空气也更加干燥,人体失去的水分增加,导致血液黏稠,就会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干燥的空气还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引起肺部炎症反应,从而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诱发心律失常。

人体免疫力下降

这个季节是病毒性感冒、流感的高发期,感冒引起的肺部感染是诱发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肺部感染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心脏的耗氧量变大,原本就已经“受伤”的心脏无法承受这种负荷,最终就会导致心律失常。

情绪波动和生活方式改变

这一时期,人们的户外活动减少,同时可能食用一些滋补类食物来“贴膘”,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会给心脏带来压力,影响心血管健康。一到冬季,很多人的心情可能会变得消极,而情绪波动也会影响交感神经活性,进而导致心律失常。

季节性管理实用技巧

如果发生心律失常,可能会引发更多健康问题。心律失常可能引发心肌缺血,最终导致心绞痛或引发心衰。心律失常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引发脑梗,严重的会造成瘫痪。心律失常甚至可能造成猝死,比如,室颤就是常见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心脏不能有效泵血,器官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导致猝死。

通常,对于无症状且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心律失常,尤其是那些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变的良性心律失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这类患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去除诱发因素,可以显著改善症状,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1.环境温度和湿度要适宜。

调整生活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保证自己处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环境中。

比如适当使用暖气,在室内放置空气加湿器等。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寒冷和干燥对人的心血管系统造成刺激。

2.饮食宜忌要遵守。

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和刺激性饮料。咖啡和浓茶等饮品含有生物碱,摄入过多可能会刺激心脏交感神经,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同时,避免摄入过量的盐,高盐饮食可能导致人体水分潴留,增加心脏负担,进而影响心律的稳定性。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健康脂肪和优质碳水化合物,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同时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

3.适量运动不可少。

推荐散步、做瑜伽、打太极,或进行其他舒缓的运动。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但要注意避免高强度运动。此外,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好休息时间,这些都能有效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4.放松和深呼吸。

找一个安静、放松的环境,静坐或躺下,并尽量保持放松的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情绪,有助于平稳心律。深呼吸可以刺激迷走神经,帮助调整心率。可以尝试深吸气,然后缓慢地将空气排出,逐渐开始平稳呼吸,保持心律正常。

5.定期监测与及时就医。

对于心律失常者或者心律失常高风险人群来说,日常定期监测是必需的。可以准备一套心率监测设备,常见的有胸带式、臂带式和腕带式监测仪等。胸带式监测仪通常更准确,腕带式或臂带式监测仪便于日常佩戴。可以根据个人运动和生活习惯、预算及对设备舒适度的需求进行选择,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心律失常患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或心慌、头晕、胸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晕厥或恶心呕吐等。如果频繁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通过心电图和其他必要的检查来进行诊断,千万不要忽视身体发出的警告。

发生紧急情况时,如何救人

身边有人发生心律失常时,要第一时间帮患者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卧休息,同时让其深呼吸。深呼吸能缓解焦虑,减轻心理压力,也可以缓解心跳加速和不规律的情况。

心搏骤停发生时,患者如得不到及时抢救和复苏,4~6分钟后就会出现脑部和其他重要器官组织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为进一步抢救直至挽回心搏骤停者的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

胸外按压是紧急情况下的心肺复苏方法。按压时,用双手压在胸骨中下段的中央,每分钟按压100~120次,成年人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以免造成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