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有人用艾灸驱寒,有人用艾叶泡脚。一些上班族购买用艾叶制作的发热坐垫,很多女生都用上了艾叶暖足贴。每年端午节,传统的艾叶被人“打扮打扮”,扎成艾草花束,“身价”瞬间就能翻番。如今,艾叶已经被挖掘出更多实用价值。只是,大家真的了解艾叶吗?
提到艾叶,绕不开端午节。端午节前后气候潮湿闷热,蛇虫鼠蚁开始出没。因此,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很多人家都会在门口悬挂艾叶,一来避邪,二来艾叶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可用于驱赶蛇虫鼠蚁。
对江浙一带的人来说,艾叶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春天,摘一把刚长出嫩叶的艾草,焯水炒鸡蛋,不仅味道鲜美,还能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用艾草汁做的青团,软糯可口,清香宜人。艾叶煮鸡蛋、艾叶饺子、艾叶干姜红糖水等解馋小吃,也都备受人们喜爱。
艾叶来源于菊科艾草的干燥叶。《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有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艾叶自古以来被誉为妇科良药,尤其对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胎动不安、心腹冷痛、吐血、衄血、崩漏、妊娠下血有神奇疗效。中医有一种疗法称为艾灸,即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等,熏灸人体的穴位,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对于宫寒、痛经,艾灸疗法的效果尤为明显。
在家做艾灸
选择合适的环境:可以是通风良好但没有强风直接吹入的房间,保持室温25摄氏度左右。
艾灸的方法:在家一般选用隔姜灸或温和灸。
隔姜灸是在姜片上扎一些小孔,再放在选定穴位上,然后放上艾绒,点燃施灸。生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与艾灸结合,可增强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效果。一般选择中脘、关元、足三里等穴位。
隔姜灸常用于治疗寒性腹痛、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
温和灸是将点燃的艾条保持在距皮肤3~5厘米的高度,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保持20分钟左右。温和灸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咳嗽等。一般选择大椎、肺俞、膏肓等穴位。
艾灸后的注意事项:艾灸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风,最好饮用一杯温开水。灸后2小时内不能洗澡、冲凉。若不小心被烫伤,应马上用冷水冲洗,必要时就医。若在艾灸过程中出现头晕、呼吸困难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应马上停止艾灸,并紧急就医。
用艾叶泡脚
冬天,不少人会感觉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这是因为低气温使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减弱,使得手脚,尤其是指尖、脚尖等部位的血液循环不畅。这时,我们可以试着用艾叶泡脚。
选用艾叶、红花、桂枝、独活等中药,加水煎煮15~20分钟,待水温合适时开始泡脚。中医认为,足部是人体经络的集中处。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互相影响,而通过疏通经络气血,又可以达到治疗脏腑病变的效果。
泡脚对身体健康有很多好处。艾叶能温经散寒,红花能活血化瘀,生姜能温中散寒。用艾叶、红花、生姜泡脚,可以活血通络,从而达到温暖手足的目的。
温馨提示:泡脚以水温37摄氏度左右、时间15~20分钟为宜。孕妇不要泡脚,糖尿病患者慎用,心血管疾病患者慎用。
制作艾叶香囊、药枕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记载:“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在古代,人们常以艾叶作为主要原料,与石菖蒲、白芷、苍术、藿香、佩兰、甘松等中草药统一研成粗粉末,放在内胆里,再套上一个漂亮的香囊袋,佩戴在身上,能芳香化浊、辟秽化湿。
大家也可以取细软的艾绒,用布包裹做成艾枕。艾绒含有挥发油,能通过皮肤和呼吸道吸收温阳之气,对风寒湿邪引起的头痛头重有较好疗效,长期坚持使用对预防和治疗中风、感冒、颈椎病、面神经麻痹有一定的作用。
民间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可见陈艾的治病效果深入人心。陈艾一般是陈放3~5年的艾草,一般用来做成艾灸条进行艾灸。
当年采摘的艾草,我们一般称之为生艾。生艾一般是外用,通常用来泡澡和泡脚。比如湿气重、怕冷、宫寒的人,可以选择用艾叶泡脚。
观其色 艾叶以宽大、叶肉较厚、叶背面灰白、绒毛多、枝条软、无杂质者为佳。《中国药典》记载,完整艾叶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绒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
闻其味 气味芳香且清淡,不刺鼻,整体散发淡而幽远的植物清香。
摸其绒 制作好的艾条要选用优质的艾绒,艾绒以柔软、细腻为佳。可以从艾绒里取出一小撮,用拇指、食指捏一捏,能成形者最好。艾条以结实为佳,如果艾叶质量不好,里面有杂质,就会造成艾条松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