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零食,可不能乱吃

2025-01-01 00:00:00崔彦聪谭少丽
大众健康 2025年1期

中药零食因兼具美味与保健功能而备受青睐,但中药作为“药”,既有特定的功效,又有一定的副作用,并非人人适合。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几种常见的中药零食,帮助大家在日常保健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常见的中药零食有哪些

龟苓膏

龟苓膏是一种传统药膳,用到的主要药材包括去除内脏的龟、土茯苓、地黄、甘草、金银花、火麻仁等。龟苓膏具有滋阴润燥、凉血解毒、泻火除烦、清热利湿的功效,常用于虚火烦躁、口舌生疮、津亏便秘、疖肿疮疡、皮肤瘙痒、热淋白浊、赤白带下等症状的治疗。

对于口干心烦、面部有痤疮、习惯性便秘的阴虚之人,龟苓膏是首选的零食。但是,龟苓膏药性偏于寒凉,胃寒和脾胃虚弱的人尽量少吃,孕妇也要谨慎食用。如果是用于日常保健,龟苓膏每天的建议食用量应不超过一盒(180~300克),每周不超过3盒。

阿胶枣

阿胶枣以上好的金丝小枣为原料,添加阿胶、桂花、陈皮等中药材精制而成,口感细腻微苦、甜而不腻,为女性养颜佳品。阿胶枣具有补血止血、调经安胎、改善睡眠等功效。其中,阿胶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等功效,红枣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有机酸。因此,阿胶枣适合体质虚弱、血虚贫血的人食用,可以改善面色㿠白、神疲倦怠、四肢乏力、心慌怕冷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阿胶枣不太好消化,每天食用不应超过10颗。蜜枣滋腻碍胃,多吃还容易上火,所以易上火、痰湿偏盛者应避免食用。阿胶枣不宜与高蛋白质食物同食,以免引起蛋白质凝结,影响消化吸收。

茯苓饼

茯苓饼是用茯苓加工而成的一种保健食品,味道香甜,入口即化。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脾肾阳虚之久泻者。

经常食用茯苓饼有助于消化,促进食欲,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咳嗽等病症。但是,市面上的茯苓饼往往添加了蜂蜜、白砂糖等原料,含糖量较高,所以,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茯苓饼不宜与浓茶、米醋同食,以免影响药效,甚至可能导致中毒症状。如有条件,建议在家用茯苓粉自制茯苓饼。

凉茶

是具有清热、消暑、除湿等功效的中草药茶,常用的植物原料有金银花、淡竹叶、布渣叶、板蓝根、桑叶、岗梅等。凉茶适合面红目赤、急躁多语、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大便干结不通畅的温热体质人群,有助于缓解上火引起的咽喉肿痛,还可以清润口腔、预防中暑。然而,凉茶药性偏寒,不宜过量饮用,每天建议饮用量为200~400毫升。过量饮用凉茶,可能会损耗人体的阳气,孕妇、经期女性、年老体弱者等特殊人群要谨慎饮用。而且,长期饮用凉茶可能会损伤脾胃。饮用凉茶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姜、大蒜、辣椒等辛辣刺激食物,保持饮食清淡,以免加重对脾胃的损伤。

酸梅汁

酸梅汁是我国传统消暑饮料,制作原料主要有乌梅、山楂、陈皮、桂花、甘草、冰糖等。酸梅汁中的乌梅含有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成分,有助于促进唾液腺分泌,改善消化吸收,提高食欲。酸梅汁还具有一定的解油腻、助消化作用。

然而,酸梅汁并不适合所有人每天饮用,胃溃疡患者、糖尿病患者及妊娠期女性应避免饮用。对于胃溃疡患者而言,酸性食物可能会刺激溃疡部位,加重病情;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糖分摄入,而酸梅汁中含有一定量的糖分;妊娠期女性需要避免摄入过多的酸性物质,以免影响胎儿健康。除此之外,过量或长期饮用酸梅汁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建议大家适量饮用,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

此外,还有陈皮类零食、山楂类零食,以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药零食,如化橘红、山药糕、八珍糕等,被用来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滋阴润肺,受到大家的欢迎。这些中药零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大家应注意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中药零食,不可多食或乱食,以免出现身体不适。

挑选中药零食有讲究

1.因人而异,辨证食用。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同体质和健康状况的人应该选择不同的中药。选择中药零食,同样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产品。如果盲目跟风,随意食用中药零食,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可能损害健康。

2.适量食用,不要过量。

中药零食虽然取材于天然中药材,但其药效不可忽视。过量食用中药零食,可能导致某些中药成分在体内蓄积,进而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在享受中药零食带来的美味与健康的同时,一定要控制食用量,遵循适量为宜的原则。

3.注意成分,避免禁忌。

中药成分复杂,不同中药成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某些中药成分可能会与其他药物或食物产生冲突,导致不良反应。因此,在选择中药零食时,一定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其主要成分,并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用药情况食用,避免禁忌。

4.使用前咨询专业中医师。

虽然中药零食有一定程度的保健作用,但并非万能。对于某些特定健康状况者或疾病患者,中药零食可能并不适用。因此,在选择中药零食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