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阐释】
朱熹曾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中华民族自古就提倡阅读,现今社会,党和政府提倡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从浅层意义上看,通过阅读,我们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还可以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从深层意义上看,阅读一方面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
曾国藩:读书与修身相结合
曾国藩读书有个特点,就是将读书与个人的道德修身相结合,讲究自我品德的陶冶。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进京会试中了进士,入翰林院。曾国藩在翰林院九年,“每天发愤用功,早起温经,早饭后读《二十三史》,下半日阅诗、古文”。
读书不能光读不问,不与师友交流。曾国藩认定:“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都要好师好友好榜样。”他在理学上向唐鉴学习。唐鉴是曾国藩的同乡,教他读《朱子全书》:“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不宜视为浏览之书。”唐鉴还告诉他,学问之道要与修身之法相结合,而督促自己修身最好的办法是记日记,并向他推荐大学士倭仁。此人重视读书与修身并举,每天从早到晚,饮食言行,都有札记,凡思想行为有不合于义理的都记载下来,以便纠正。
于是曾国藩就向倭仁求教。倭仁告诉他“研几功夫很要紧”,这里的“几”是思想发展的苗头,“研几”就是要抓住苗头认真研究,发现细小差错及时改正。倭仁还告诉他必须“写日课”,而且要“当即写,不再因循”。
在倭仁的教诲下,曾国藩给自己制订了“日课十二条”,从此后曾国藩就将读书与修身结合,每天按照“日课”规定的内容行事。同时他还将读书与写修身日记(日课册)结合起来,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素材解读
读书重在修身,《论语》中多处谈到读书与修身的问题。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始终关注读书人的道德修养,将道德修养与读书学习紧密相连。同样,被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看来,读书不应只是求取功名的手段,而应将“修身、明理”摆在首位。
毛泽东特殊的“书床”
当走进紫云轩毛泽东的起居室时,你会惊讶地看到,他睡的硬木板双人床不仅十分宽大而且十分简朴,大床的一半放满了整整一尺高的书籍。这是因为毛泽东有躺在床上看书、看报、办公的习惯。这些和他相伴的书都是平时常要看的书,一叠叠有秩序地排在床铺的东半侧,等候着主人去阅读、理解和思考。
毛泽东每本书看过的部分都夹有密密麻麻的白纸条,上面有的可以看到记录上的铅笔字。这些纸条都有半截垂露在外面,好像是书的装饰物,主要是为了便于查寻。毛泽东看过的书籍如未看完,还要继续看时,则卷着摆放在那里。这些书籍几乎都是线装古书,毛泽东没有折书页的习惯,这可能与他年轻时在北京图书馆做过馆员有关。
毛泽东右侧的床头桌上,放着盏台灯。只要他未在睡眠中,那台灯总是亮着伴着读书人。在灯光下的书面被照得很醒目,毛泽东半卧着读书……当工作人员走进他的寝室时,常会看到他正在全神贯注地阅读着,一点儿也不觉察有人走进来,读到有趣之处,常常听到从他那抖动着的喉部迸发出的“格、格、格”的笑声。
每当毛泽东日以继夜地工作之后,走下工作台,并不意味着他就要睡眠休息了,而常常是回到寝室之后,灯光仍然久久不熄,原来他又转入了另外的一种工作状态——睡在灯下看书!
◆素材解读
毛泽东有句读书名言:“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毛泽东如是说,也是如是做的,不管身处何处,身边都有书本随行。正是通过广泛的阅读,毛泽东看待问题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战略眼光更宽广深邃。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要“醉”
在青年时期,闻一多读书成瘾。在闻一多结婚的时候,家里张灯结彩,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可当迎亲的花轿准备出发时,大家忽然发现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终于在书房里找到了闻一多。此时的闻一多仍然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原是闻一多读书读得入了迷,俨然忘记了吉时良辰,从此以后,大家都说闻一多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有一次,闻一多在室外看书,一条大蜈蚣沿着天井边缘爬到他的脚边,又爬到他的鞋上,眼看就要咬着脚了。从旁经过的嫂子看到这种情景便惊叫起来:“蜈蚣咬你的脚啦!”闻一多以为是开玩笑,毫不在意,仍埋头读书。幸亏侄儿眼疾手快,抓过一把笤帚把蜈蚣扫到了地上,接着又狠狠踩了两脚。这一下可惹恼了闻一多,他“呼”地站起来,责怪侄儿不该“胡打乱闹,扰乱他读书”。家里人看到他那认真的样子,都哈哈大笑起来,指着那条被踩死的毒虫说:“要不是这小鬼,你的脚早肿起来了!”闻一多低头一看,恍然大悟,他不好意思地自我解嘲说:“一条小虫,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说着,又捧着书钻进屋里读去了。
正因为闻一多热爱读书,努力钻研,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写出了许多伟大的作品来。
◆素材解读
“醉书”是一种专注,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精神,蒲松龄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无数的事实证明,我们如果想要成就某种事业,就应长期专注、潜心打磨自己的事业。正如闻一多先生痴迷读书,终成一代著名学者,深受大家的尊敬与爱戴。
爱读书的陶行知
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他常到邻村的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上面的字。然而,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
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启蒙教育结束之后,陶行知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10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他每天砍一担柴,往返20里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穷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学习更加刻苦自觉。他听说距黄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学馆,便前去求学。王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免费让他伴读。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
后来,陶行知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素材解读
陶行知小时候家境贫寒,可他依然热爱学习,勤奋刻苦,没有条件,自己便创造条件。在他不懈的努力之下,他学完了四书五经,又学习了现代科学和古典文学,终于成为一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对读书怀有赤诚之心,不论是面对多恶劣的环境,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他依旧会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向上,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