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准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求逻辑,它指向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论辩,指的是采用理由来支持一个观点,以说服已知或未知的受众,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思辨。本期我们以“论辩”为切入口,来学习思辨性表达,体会论辩艺术,提升论辩能力。
作品选读
【选段一】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
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
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万章曰:“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曰:“不可。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
曰:“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曰:“事道也。”
“事道奚猎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曰:“奚不去也?”
曰:“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也。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选自《孟子·万章章句下》)
◆赏析
孟子与万章的对话中,孟子总是能够保持清晰的逻辑思路,逐步引导话题深入。他从“恭也”这一基本礼仪原则出发,逐步探讨到接受礼物的道德考量,再进一步讨论到诸侯取民之财的合法性与道义性,最后引申到孔子仕宦的原则与选择,整个论辩过程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同时,面对万章的质疑和反驳,孟子总是能够灵活应对,巧妙反驳。例如,当万章提出“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时,孟子并没有直接否定这一观点,而是从更广泛的角度来阐述接受礼物的道德考量,使得反驳有力且具体。
【选段二】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赏析
孟子的论辩艺术在此文段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孟子并没有直接反驳齐王的观点或向他强行灌输自己的思想,而是从齐王的兴趣点“好乐”出发,先肯定其爱好,再逐步引导话题深入,整个过程自然流畅,无懈可击。第二,孟子巧妙地运用设问的方式,引导齐王思考个人享乐与民众福祉之间的关系,这也就使齐王在回答中不自觉地认同了孟子的观点。第三,孟子通过对比“不与民同乐”和“与民同乐”两种情境下百姓的反应,不仅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也让齐王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与民同乐对于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第四,孟子在论辩中使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得论辩内容更加鲜活且易于理解,也更容易引起齐王的共鸣和接受。
链 接
中国的论辩传统历史悠久,这不仅表现在我国古代出现了众多长于辞令的辩士,也体现在古人对论辩这一言语交际方式作出的深入思考,还可以从许多精彩记述中略窥一斑。《孟子》中的论辩丰富精彩且引人注目,孟子的论辩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孟子善于察言观色,抓住对方的心理,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使对方逐步接受自己的观点。
2.取譬设喻,形象生动。孟子在论辩中善于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据统计,《孟子》全书共使用了159个比喻。
3.运用对比来揭示矛盾,阐发观点。孟子善于通过对比不同观点或事物,揭示其中的矛盾,从而阐发自己的观点。
4.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孟子的论辩具有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他在论辩中充分利用了孔子的正名学说和墨家的分类知识,尖锐地批评对方的逻辑错误。
5.语言绚丽多姿,气势磅礴。孟子的语言既具有论理式逻辑语言的严谨性,又具有形象化的文学语言的生动性。他善于使用各种修辞技法,如比喻、警策、排比等,使语言绚丽多姿,气势磅礴,说理精辟、深刻。
读书笔记
《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孟子论辩艺术
◎郭泽凡
在阅读《孟子》中的《齐桓晋文之事》这一章节时,我被孟子那独特而精湛的论辩艺术深深吸引。这篇对话不仅展现了孟子的深邃智慧,更通过其巧妙的论辩技巧,让我对“王道”与“霸道”有了更深的体悟。
文章开篇,孟子并未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巧妙地以齐宣王对“霸道”与“王道”的疑惑作为引子。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也巧妙地引导了对话的方向。孟子通过询问齐宣王对“霸道”的看法,逐步引导其思考“王道”的可行性,为后续的论述铺设了道路。
在论述过程中,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阐发大道理。他通过“以羊易牛”的故事,巧妙地引起齐宣王内心的“不忍”之心的共鸣,进而提出“王道”的理念。这种以小喻大的方式,使得原本抽象的政治理念变得具体而生动,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孟子也借此机会,向齐宣王展示了“推恩”的重要性,即如何将个人的善心推广到整个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孟子的论辩艺术还体现在其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论述过程中。他首先通过“以羊易牛”的故事引出话题,然后逐步深入。在论述过程中,孟子不断运用假设、反问等修辞手法,引导齐宣王思考“王道”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他通过层层剖析、逐步推理,使得整个论述过程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让人无法反驳。
孟子的语言技巧也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充沛的情感来打动人心。在论述过程中,孟子不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还通过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他的言辞既犀利又深刻,既富有哲理又饱含情感,让人在聆听之余不禁为之动容。
通过阅读《齐桓晋文之事》,我深刻感受到了孟子那独特而精湛的论辩艺术。他不仅能够以理服人,更能够以情感人;他不仅能够从宏观上把握问题的本质,更能够从微观上洞察人性的微妙。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研读《孟子》,学习论辩的技巧,并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四川绵阳东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