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长程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对颅内结构性病变继发性癫痫诊断及其定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山东省戴庄医院收治的116例颅内结构性病变继发性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行常规脑电图(regular electroencephalogram,REEG)、VEEG检查。比较2种方法对颅内结构性病变继发性癫痫的痫样放电检出率,分析病理灶与发作类型、VEEG痫样放电的侧别关系及发作间期VEEG慢波、痫样放电的分布情况,并对比发作间期与发作起始期VEEG痫样放电的侧别信息。结果 REEG、VEEG对颅内结构性病变继发性癫痫患者的痫样放电检出率分别为54.31%、80.17%,2种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癫痫的发作类型以单纯部分型和复杂部分型发作为主;116例继发性癫痫患者中,106例VEEG异常,其中93例VEEG有痫样放电,其痫样放电分布在左侧和右侧导联的比例均较双侧导联明显增高(P<0.001);74例VEEG痫样放电灶和病理灶具有一致性,两者符合率为79.57%(74/93);比较发作间期、发作起始期VEEG和发作症状,VEEG可为82.80%(77/93)患者提供痫样放电的侧别信息。结论 VEEG可明显提高颅内结构性病变继发性癫痫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并可获得大部分患者痫样放电的侧别信息,痫样放电与病理灶多具有一致性,且多位于单侧。
【关键词】 继发性癫痫;视频脑电图;病理灶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21-0035-04" " "文献标志码:A" " "中国图书分类号:R742.1
癫痫是一种常见反复发作的慢性脑部疾病,可发病于任何年龄段,其发病机制和发病形式复杂多样。如何对病灶作出精准解剖及功能定位是目前研究的方向[1]。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广泛应用,发现越来越多的癫痫患者存在脑结构性病理改变,此类患者的颅内病理灶和痫样放电灶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监测是癫痫无创诊断和致痫定位的首选检查方法,但癫痫发作放电迅速,非病灶区发作间期也可出现异常波峰,故REEG诊断癫痫存在较大局限性[2]。VEEG为新型脑电图监测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脑功能检查,特别是用于癫痫的临床诊断、分型、定位及疗效观察等[2]。本研究选择116例颅内结构病变继发性癫痫患者行REEG、VEEG监测,比较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分析VEEG痫样灶的分布情况以及与病理灶的关系,探讨VEEG定侧、定位价值,为术前评估和适应证的选择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山东省戴庄医院收治的116例颅内结构性病变继发性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9例,女性47例;年龄16~66岁,平均(28.19±0.26)岁;平均病程(8.41±0.23)年;初次就诊时抽搐发作频率最多每天十余次,最少1年3次;发病年龄6个月~62岁,平均(23.52±18.24)岁;既往史,脑炎或颅内感染史21例,头颅外伤史14例,脑梗死7例,颅内出血史6例,出生时难产或窒息史4例,其余64例无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癫痫病因史;所有患者经影像学(MRI或CT)检查发现脑软化灶31例,海马硬化29例,脑血管畸形23例,颅内肿瘤18例,皮层发育不良7例,灰质异位5例,结节性硬化3例;发作类型,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癫痫、癫痫综合征分类标准;经颅脑结构影像学诊断证实;均接受REEG和VEEG检查。
排除标准:癫痫持续状态者;其他类型的脑部疾病者;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者;病历资料数据不全者。
1.2 方法
REEG使用Bio-logic 128导EEG描记工作站,均行各种诱发实验。VEEG采用日本光电1200-C型视频EEG机,按照国际10~20系统安放32导头皮电极。监测过程中记录睁闭眼、过度换气、闪光刺激及自然睡眠状态,由患者家属陪护,并记录患者监测过程中的表现和细节。常规监测时间24 h,对于发作频繁的患者可适当缩短监测时间为12~16 h。如果24 h内未出现发作,可延长监测时间或再次复查,以记录到临床发作为止。监测发作间期和发作起始期EEG,由神经电生理诊断和操作的副主任医师、副主任技师阅图,结合同步视频录像,记录监测中的脑电情况、活动状态、有无临床发作或伴随发作时的始止时间与发作状况。患者均在接受VEEG检查前24 h内停用抗癫痫药,监测结果按刘晓燕[3]提出的标准进行判断。
1.3 观察指标
比较REEG与VEEG痫性放电检出率,观察116例患者临床发作类型及脑结构性病理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VEEG痫样放电的分布情况及与病理灶的侧别关系,分析发作间期VEEG慢波、痫样波分布情况,分析发作间期与发作起始期VEEG定侧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EEG与VEEG痫性放电检出率比较
在116例患者中,REEG痫样放电检出63例(54.31%),VEEG痫样放电检出93例(80.17%)。2种方法痫样放电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7.611,P<0.001)。
2.2 临床发作类型与脑结构性病理灶的关系
116例患者发作类型为,单纯部分型54例(46.55%),复杂部分型44例(37.93%),全身型4例(3.45%),部分继发全身型14例(12.07%)。病理灶与发作类型方面,颅内软化灶以复杂部分型和单纯部分型为主,海马硬化以复杂部分性型为主,脑血管畸形以单纯部分型为主,颅内肿瘤的发作类型以单纯部分型为主,见表1。
2.3 VEEG痫样放电与脑结构性病理灶的侧别关系
116例患者中,VEEG异常者106例,检出局灶性慢波13例,检出痫样放电93例。检出痫样放电93例中,74例VEEG痫样放电灶与病理灶侧别具有一致性,占79.57%,痫样放电灶与病理灶相反3例,单侧痫样放电灶、双侧病理灶2例,双侧痫样放电灶、单侧病理灶14例,见表2。
2.4 发作间期VEEG慢波、痫样波分布情况
106例发作间期VEEG异常患者中,32例存在局灶性慢波,74例可见痫样波,导联分布情况见表3、表4。
2.5 发作间期与发作起始期VEEG定侧比较
106例VEEG异常者中,发作间期与发作起始期VEEG捕捉到痫样放电者93例,有74例发作间期VEEG能提供侧别信息,单侧55例,双侧19例;发作起始期VEEG提供侧别信息,单侧77例,双侧16例,其中2例与发作间期VEEG侧别相反,4例为单侧而发作间期VEEG为双侧;另有19例发作间期VEEG示局灶性慢波,未见痫样波,而发作起始期VEEG检出痫样波(单侧18例,双侧1例)。发作间期与发作起始期的侧别符合率为73.12%(68/93),单侧侧别符合率为68.83%(53/77)。综合分析93例VEEG痫样放电者,分布在左侧42例(45.16%)、右侧35例(37.63%)、双侧导联16例(17.20%),见表5。痫样放电分布在左侧和右侧导联的比例均较双侧导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36,P<0.001;χ2=9.753,P=0.001)。
3 讨论
颅内结构性病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部异常病理改变[4],癫痫常常是脑结构性病灶继发的主要或首发表现。CT、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影像技术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癫痫相关病理性改变的检出率[5]。颅内结构性病变继发性癫痫占癫痫患者的30%~40%[6]。治疗此类癫痫,应查找和确定痫性放电部位,以便选择合适治疗方式,提高治疗效果[4]。VEEG能反映脑功能活动状态,监测发作时的行为表现,捕捉自由活动和睡眠周期的脑电活动记录,有效提高脑异常放电的检出概率[7-8]。
本研究116例患者中,REEG痫样放电检出率为54.31%,而VEEG痫样放电检出率为80.17%,表明VEEG对继发性癫痫的定位明显优于REEG,与文献报道一致[2]。其原因主要是VEEG监测时间长,获得的信息较多;其次是自然睡眠的诱发,由于睡眠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活动减少,大脑皮质神经元抑制减弱,使丘脑皮质的超同步放电增强,痫样放电增多[9]。VEEG能检出局灶痫样放电且可较准确地定位痫样放电的起始部位。本研究106例VEEG监测异常的患者中,93例有痫样放电,VEEG痫样放电分布在左侧和右侧导联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双侧导联,提示痫样放电以单侧为主,与文献[10-11]报道一致。这可能与VEEG的诊断机制和造成痫样放电的病理结构多为单侧等因素有关。
本研究分析了脑结构性病理灶和不同发作类型之间的联系,发现发作类型与病理灶部位有关,发作类型主要为单纯部分型(占44.83%),其次为复杂部分型(占39.66%),而与病理灶的性质未见明显关系。本研究VEEG检出痫样放电93例,74例VEEG痫样放电灶与病理灶侧别具有一致性,VEEG检出痫样灶与病理灶符合率为79.57%;另有19例与病理灶侧别不符合,其中痫样灶与病理灶相反者3例,单侧痫
样灶、双侧病理灶2例,双侧痫样灶、单侧病理灶
14例。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单个病理灶的痫样灶多与病理灶部位相吻合,仅少部分痫样灶可在远离病理灶的同侧或者对侧脑区。本研究中部分单个病理灶可检出双侧痫样放电,需延长EEG监测时间,捕捉发作起始期VEEG痫样波,以甄别致痫性放电灶。由此可见,单纯VEEG发现的痫样灶多可反映病理灶的部位,但VEEG与临床发作类型一样,均不能反馈病理灶性质。
VEEG在颅内结构性病变继发性癫痫定侧、定位中具有一定的作用。VEEG监测能够较容易地观察到患者的临床发作和发作形式,确定发作开始的时间,区别痫样放电的部位和范围以及与病理灶的关系,特别是对复杂部分性发作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2]。本研究中发作间期VEEG检出痫样放电74例,能提供单侧侧别信息的有55例,其中2例与发作起始期相反,另有19例其发作间期不能提供单侧侧别信息;发作起始期VEEG检出痫样放电93例,有77例提供了单侧侧别信息,发作间期和发作起始期VEEG提示的痫样放电侧别信息的侧别符合率为73.12%。在VEEG检出的93例痫样放电患者中,能够明确定侧的占82.80%,故发作间期VEEG不能提供痫样放电的侧别信息时,应注意捕捉发作起始期VEEG的痫样放电信息,两期结合对致痫灶的定侧更有意义。本研究仍有部分病例不能明确定侧,某些甚至不能检出痫样放电,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些患者痫样放电位于脑叶深在部位,或出现痫样放电的频率极少,VEEG监测期内不能检测到明确的脑电变化。一些患者发作期EEG被各种伪差所掩盖,或录像中无法观察到发作的早期症状等。研究显示,发作起始期VEEG痫样灶来源于单侧的侧别检出率为82.80%,与发作间期VEEG单侧侧别检出率的59.14%比较,发作起始期VEEG更能较为明确的提供痫样放电的侧别信息,认为发作起始期VEEG的异常放电及传导特征是发作起源的直接反映,更能显示痫样放电的起始范围。
综上所述,VEEG可显著提高颅内结构性病变继发性癫痫患者痫样放电的检出率,能够明确痫样放电灶的定侧、定位及发作类型,对临床选择治疗方式、评估疗效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DAKAJ N,KRUJA J,JASHARI F,et al.Accuracy of conventional diagnostic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structural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focal epilepsy[J].Acta Inform Med,2016,24(5):351-353.
[2] 邱元英,袁肖征.视频脑电图和常规脑电图在癫痫疾病诊断及病灶定位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2,42(2):327-332.
[3] 刘晓燕.临床脑电图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 中国抗癫痫协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生理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癫痫与脑电图学组,等.癫痫外科术前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2,38(10):973-979.
[5] TANAKA S,ODA Y,RYOKAI M,et al.The effect of sevoflurane on electrocorticographic spike activity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epilepsy[J].Paediatr Anaesth,2017,27(4):409-416.
[6] 王艺玲,欧阳青,黎燕飞,等.继发性癫痫诊断及疗效的脑电图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0):10-12.
[7] KANDLER R,PONNUSAMY A,WRAGG C,et al.Video ambulatory EEG:a good alternative to inpatient video telemetry?[J].Seizure,2017,47:66-70.
[8] KERR W T,ZHANG X R,HILL C E,et al.Epilepsy,dissociative seizures,and mixed:associations with time to video-EEG[J].Seizure,2021,86:116-122.
[9] HAL?魣SZ P.Newer studies on the strong link between sleep and epilepsy:epilepsy as an epileptic transformation of sleep plastic functions[J].Ideggyogy Sz,2019,72(9/10):304-314.
[10] 康晓萍,姜红,吴春波,等.连续性视频脑电图监测在重症监护病房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21):1663-1666.
[11] DUCIS K,GUAN J,KARSY M,et al.Preoperative evaluation and surgical decision-making in pediatric epilepsy surgery[J].Transl Pediatr,2016,5(3):169-179.
[12] LEACH J P,STEPHEN L J,SALVETA C,et al.Which 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 for epilepsy?The relative usefulness of different EEG protocols in patients with possible epileps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6,77(9):1040-1042.
(编辑:郭晓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