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新型城市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创新理论,旨在实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南阳市通过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及科技创新,在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但与河南省个别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分析南阳市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现状,针对性提出相关措施,以进一步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南阳市打造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支撑。
关键词:南阳市;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南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南阳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研究”(2024219)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设创新型城市,可以充分调动积极因素,有利于为创新要素高度集聚提供良好的平台与载体,为创新活动提供优越的环境与条件,从而产生聚合效应,形成强大的创新驱动力,推动城市经济实现质量、效率与动力的全面革新,并有效引领区域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1]。目前,南阳市正在推进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创新型城市建设。2023年,随着南阳市西峡县入选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南阳市的综合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创新能力排名由全省第六位上升至第四位,科技创新步入快车道。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及发展模式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知,创新型城市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创新型城市主要指企业方面的创新,即通过企业集群创新的带动,实现城市的创新发展。因此,从狭义的角度看待创新型城市,更多地体现着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科技创新来助推创新型城市的发展。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创新型城市是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借助政府的引导作用,调动城市各要素,从而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因此,广义的创新型城市强调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但其包含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如制度、文化、设施等,是包含多个方面的城市综合创新。
(二)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模式
从发展主导力量的角度来看,创新型城市有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发展模式,二者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体现,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区别。政府制定战略、引导发展的政府主导模式一般由发展中国家采用,发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形成则以市场导向为主,在市场竞争及利益驱动下形成自下而上的力量[2]。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两种发展模式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只要是符合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可以充分兼容城市的发展区位,就可以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因此,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需要立足城市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发展模式。
二、创新型城市的指标体系
创新型城市的指标体系主要由基础条件、硬实力、软实力三个方面组成,将这些条件进行细分,可以初步搭建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的五个评价体系:第一,创新资源。其是实施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对城市来说,只有具备资源优势,才能集聚高科技人才,汇聚资金,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从而助推城市创新发展。第二,创新主体。其是实施创新的主要践行者,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关键动力。创新主体包含多个方面,如企业、政府、学校、科研单位等,其主要的作用是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根据创新需求,调动政府、企业等机构,创新政策、生产等,并保障资金的支持,实现创新过程,保障创新顺利进行。第三,创新机制。其是创新过程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也是确保各要素合理稳步运行的制度规定。第四,创新文化,其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环境保障,要求将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结合,营造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创新氛围,激发全民创新热情[3]。第五,创新环境。其是维持和推动创新进行的保证,具体包含政策、法规、文化、网络、科研设施等硬软件环境,还包含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外部环境。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要求各要素处于一个整体之中,在不断汇集创新资源的过程中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创新主体,在各要素的加持下,可实现创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而实现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南阳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
(一)建设基础
第一,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南阳市积极促进平台和培育主体的融合,重视人才和创新研发的结合,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相继建成了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国际非开挖技术研究院、南水北调元宇宙研究中心、现代中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2023年,南阳市财政科技支出达到19.5亿元,增长19.9%,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80%。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南阳市重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优化布局,不断加速产业升级换代,2023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6家,创历年之最,累计达到644家。其中,数字光电等九个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绿色食品、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达到1 400亿元、840亿元、780亿元。第三,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南阳市以投资和消费为抓手,做好政策保障,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4 572.17亿元,较2022年增长4.8%,高河南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已迈入河南省前列,实现了绿色、高质量发展[4]。
(二)建设优势
第一,文化底蕴深厚。南阳市是国务院较早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南都”“帝乡”之称。现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目前,南阳已形成“一体两翼、两圈两轴四极”向心发展、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调推进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南阳机场是河南省三大航空港之一,宁西铁路客运通车,故南阳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第二,自然资源丰富。南阳素有“中州粮仓”之称,是全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有六个县市区是国家商品粮、棉基地,三个县市区为国家优质棉基地。南阳市还是中国矿产品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已探明各类矿产84种、468处。第三,产业基础雄厚。2023年,南阳市全部工业增加值998.80亿元,比上年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0%。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3.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9.8%。全市市场主体存量达108.1万户,同比增长16.1%,成为全省第二个突破百万的省辖市[5]。
(三)建设不足
第一,创新主体不足。企业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企业的创新能力几乎等同于创新型城市发展的进程。南阳市作为农业大市,长久以来的农耕文化深刻影响着南阳市的方方面面,目前,当地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市场的洞悉和创新应变能力较弱。2022年,南阳市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单位数量仅占5.5%[6],并显现出企业创新意识不强、能力不强、成果较少等问题。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中,南阳市排名为97[7]。第二,创新人才缺乏。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人才,与我国其他市区相比较,南阳市仅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个,普通高等学校8个,尚未有985、211院校,这就导致优质资源对创新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另外,相对贫瘠的创新资源也导致南阳市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甚至出现人才外流的现象,这些因素使得南阳市的创新人才短板一直存在。第三,自主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在城市内形成一套完整的自主创新体系,以此来实现创新的自主性、连续性等。目前,南阳市在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方面还未完善,比如,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在创新活力方面还有不足,虽然高新企业数量上有突破,但产学研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这就导致创新资源未得到合理分配,创新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政府的指引作用不明显。
四、南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策略
(一)壮大创新主体
城市发展的主要基础是产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动力。对于产业创新,不应该局限于新兴产业,还应该注重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调动多种因素实现创新发展。第一,重视南阳市现有产业特别是传统优势产业的创新,稳步实施“三化”改造。南阳市应当抓住作为全国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的建设时机,依托自身的产业基础,搭建汇聚创新创业要素的平台,培育集人才、技术、资源、文化等于一体的创新生态圈,扩大“双创”载体,加强与省内外高新企业的联系互动,在强化市域经济的基础上促成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第二,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坚持平台和培育主体有机融合,鼓励南阳市企业发挥好创新的主体作用,瞄准重大科技和重点研发方向,促成科技成果转化,依据企业实际情况,以创新初级企业、创新高新企业、创新领军企业三个层次打造创新企业,依据不同层次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强化创新企业活力。第三,构建技术创新中心机制。围绕南阳市正在开展的“科技创新年”活动及科创平台能效提升、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十大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实行“企业+高校”的联合模式,指引行业领域领军企业联合相关企业、高校、研究所等机构组成创新中心,培育重点链群,推动科研要素高效集聚配置、创新成果快速孵化运用。
(二)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第一,要全面地引进各类人才,充分利用目前一线城市资源饱和、世界人才中心转移的机会,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引育行动、本土人才回引工程等,吸引更多的领军人物、团队等来到南阳创新创业。第二,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梳理南阳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短板弱项,以“缺什么,招什么”的理念,对需要的人才展开清单式规划,引入高水平招聘企业,转变观念,开展上门招聘、针对性招聘,将更多的优秀人才聚集到南阳市。第三,完善人才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先行先试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等机制[8],激发人才活力,稳定人才队伍,打造尊重人才、创新创业、包容开放的社会氛围。另外,还要整合政府各个部门,在住房、就医、就学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在壮大人才队伍的同时,塑造良好的南阳形象。
(三)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创新体系是创新型城市各要素协调运行的重要保障。第一,创建城市创新体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官、产、学、研、资本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持续巩固南阳科创城、南阳智慧岛、中关村e谷、创业大街等载体的支持,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提高南阳市整体创新能力。强化集研发、信息、技术等于一体的公共平台建设,鼓励企业级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形成信息共享、成果转化、联合开发的良好局面,促成创新能力的提高。完善风险控制和资金支持的保障体系,保障高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二,培育创新生态系统。支持企业培育创新能力,集合优势资源向企业聚集,支持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领军企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吸引全国知名企业入驻南阳,提升创新活力。加强对科技和教育领域的投资力度,规划和引进高质量院校和研究机构,强化对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以此更好地整合创新资源。加快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消除行业、专业壁垒,营造开放、共享、宽容的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文化,支持第三方创新服务企业发展,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市场服务。
五、结语
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建立在资源、文化、机制、主体、环境五个方面,这些方面涵盖了一个城市的基础条件和硬软件实力。因此,南阳市在加快创建全国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审时度势,在分析自身优势、短板的基础上,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在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体系方面创新方式方法,补齐短板,对标省内外兄弟市,借鉴先进经验,更好地促进南阳市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柏程豫.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困境与对策[J].北方经济,2022(1):53-56.
[2]马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差异化路径探索: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1(3):44-46.
[3]武永峰,袁明慧.徐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路径[J].住宅与房地产,2021(19):17-18,142.
[4]南阳市人民政府.市情概况[EB/OL].(2024-04-04)[2024-05-16].https://www.nanyang.gov.cn/2023/10-28/368877.html.
[5]南阳市统计局.2023年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4-04-08)[2024-05-16].https://tj.nanyang.gov.cn/2024/04-08/402988.html.
[6]南阳市统计局.2023年统计年鉴[EB/OL].(2024-01-30)[2024-05-16].https://tj.nanyang.gov.cn/2024/02-02/395373.html.
[7]《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发布 湘潭上榜.[EB/OL].(2024-01-16)[2024-05-16].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845/50/13450155.html.
[8]林忠华.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研究[J].科技风,2024(6):19-21.
作者简介:
杨颖颖,硕士,南阳职业学院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朱德乐,硕士,南阳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