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共生理论作为一种强调系统内外不同要素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理论,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应的设计原则和策略,分析城市这一共生系统的各个要素,有助于发掘、理解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共生理论;城市规划设计;设计策略
一、共生理论概述
“共生”(mutualism)一词最早出现在生物学领域,是指两个或多个共生单元在互促共进的共生环境中形成互惠互利、互帮互助的共生关系,主要用来分析共生物种之间的利益关系[1]。按共生生物间的相互利益关系,可以分为三类:合作互惠共生、互利共生和共栖。目前,相关的研究多聚焦合作互惠共生关系。20世纪80年代,黑川纪章将共生理论引入建筑、城市设计规划领域,结合建筑规划专业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共生思想,包括新陈代谢、蜕变、变生等[2]。
二、城市共生系统及要素
(一)共生单元
若把城市看作一个共生系统,那么其中的共生单元可以定义为构成城市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具体来说,城市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单元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人口是城市最基本的共生单元之一,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和流动等都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第二,城市中的资源也是重要的共生单元,包括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和社会资源(如教育、医疗、交通等),也包括硬件设施(如路政设施、公共空间设施等)和软件设施(配套线上服务设施、数字化智慧平台等),这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第三,政府部门、企业、社会机构等能为城市运行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的组织。这些共生单元在城市共生系统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推动城市的发展(图1)。
(二)共生环境
在城市这一共生系统中,各要素所处的共生环境包含多个维度,其中,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是四个核心组成部分。政治环境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正所谓规划建设不分家,只有政策引领,才能带动规划建设的发展。经济环境是核心驱动,它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文化环境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氛围、教育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环境能够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游客,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方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作用方式,也反映作用的强度。共生模式又可以称为共生关系。针对城市这一共生系统,可将共生模式细分为三类,即资源共享的共生模式、情感共促的共生模式、价值共创的共生模式。各个共生单元通过共生模式达成交流与共享。
(四)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它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3]。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共生界面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它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共生界面可分为单介质共生界面和多介质共生界面。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多介质共生界面更为常见,因为城市中的共生关系通常表现为多重共生关系。例如,在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步道、盲道等不同的交通道路之间就形成了多介质共生界面。
三、共生视域下的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一)环境共生
城市作为一个大型的生态系统,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环境共生,也可以称之为生态共生,即通过城市绿化、道路植被选择、景观布局、社区绿色公共空间的打造等手段,营造与自然相融合的环境,实现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使得人们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城市内美好的自然景观带来的舒心与愉悦。
(二)文化共生
文化共生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另一重要原则。一个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现代化的建筑和便捷的交通,更在于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传承了文化精髓的古老街巷和人文景观。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人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对城市来说,留住历史文脉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延续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我们应当秉持文化共生的理念,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相融合,打造出既具有时代感又不失文化韵味的城市空间。例如:广州在改造老旧小区的过程中采取微更新的方法,通过循序渐进的修复、活化、培育,使仰忠街的粤派骑楼、十三行的西关建筑等历史文化遗迹“老而不衰”;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在最初规划时,设计人员按照保护级别,针对街区里的建筑制定了不同的保护措施,其中,一些破败的历史建筑没有被仿古重建,而是顺应江南民居的特点,经改造成了适应旅游发展的客栈,让古建筑得以“重生”,既实现了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延续,也为后人留下了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风景[4]。采用挖掘历史文脉、基于建筑风格搭配城市独有的景观元素等方式,可展示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让人们感受城市的独特魅力。
(三)技术共生
当前,以互联网产业化和工业智能化为标志、以技术融合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一系列颠覆性技术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城市。第一,虚拟技术与现实技术的共生。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虚拟技术如GIS(地理信息系统)、BIM(建筑信息模型)和虚拟现实(VR)等,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和模拟分析功能。现实技术则包括建筑技术、景观设计技术等,用于实际建设和施工。二者的综合应用能发挥“1+1>2”的效果,使规划设计更加科学、精准和高效。第二,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共生。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传统技术(如风水学、景观营造法式等)与现代技术(如绿色城市、智能社区等)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优势互补的共生关系。第三,跨学科技术的共生。城市规划设计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建筑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社会学、艺术学等,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技术类别相互呼应,优势互补,共同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综合性、系统性、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四)人才共生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因此,城市的发展需要提前布局,做好规划,坚定不移地向科技、向人才、向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产生核心竞争力,形成发展新动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赢得发展主动权。比如:福建宁德时代广泛笼络人才,通过标准化、模块化、参数化、通用化创新新能源电池生产模式,依托城市发展,利用新质生产力引领新能源产业,带领城市向新而行,闯出发展新赛道。
(五)社会共生
社会共生主要指以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社会发展的交互关系为联结点,探索城市空间与社会发展相互建构、相互融合的共生关系。城市社会的新需求、新变化、新趋势等,都需要城市规划设计进行及时响应和调整。例如:调整社会服务设施布局,主要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确保各个社区都能够便捷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从而实现社会共融;合理分配公共空间,因为其是城市居民进行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场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合理分配公共空间资源,确保社会公平,让各个社区都能够拥有足够的公共空间供居民使用,同时注重美观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促进城市内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只有及时发掘、转变城市的主体功能,才能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设计应注重以人为本、系统深入、循序渐进,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规划设计策略
(一)注重资源共享,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配置
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配置,需要软硬结合,不仅包含“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基建,也包含“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基建。一些城市在硬件设施等方面投入巨大,但在机制体制完善、科学统筹协调、数据开放共享等软设施建设方面不到位、不匹配、不适应,造成了硬建设走在软管理前面的发展错位现象。因此,需要城市中的不同主体通过某种机制或平台,将自己拥有的资源(如资金、人力、物力、信息、技术等)共享出来,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共生发展。这主要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推动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同时,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需要建立单一或多个共享平台。这些平台可以是线上平台,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办公空间等,也可以是线下平台,如社区活动中心、公共图书馆等。通过这些平台,不同主体能方便快捷地共享自己的资源,满足其他主体的需求。
(二)强调情感共促,探索城市文化感知的规划范式
城市规划设计要以人为本,但人是有感情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感既是个人的,也可以是与社会普遍情感相联系的。城市规划设计需要采取一种遵循以人为本、注重文化感知和互动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政策引领、加强社区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营造公共空间、完善志愿服务等方面付出努力。正如贵州“村BA”的篮球运动、山东淄博烧烤的爆火、甘肃天水麻辣烫的“热辣滚烫”,都是城市在后续的规划设计中更强调情感共促,以情动人,以文化人,打造出的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不仅仅是社会发展规划和经济建设规划在地域的投影,只有珍视人们的情感,睁开“带有情感的第三只眼睛”看我们的空间,才能打造出充满关怀和意义的城市。
(三)追求价值共创,探索城市主体功能的规划设计
当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在谋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应当关注城市主体功能的规划是否合理,能否给城市带来益处。需结合共生的设计原则,以创造多元的价值为目标,依托数字化技术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使多元主体通过服务交换、合作交流、资源整合等方式,在城市动态服务生态系统中创造价值、分享价值,探索价值的可持续性。同时,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规划,为大众带来更多可活动的空间。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共创经济价值。通过整合城市内的产业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等措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同时,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这有助于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例如:可以通过产城融合的方式,以城市为基础,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使“产、城、人”都有活力,能持续向上发展。这基本符合共生理论的内涵:从“生产聚集”到“产业主导”,再到“产业完善”,最后到“产城融合”。第二,共创生态价值。推广绿色设计,宣传环保政策,合理进行生态保护,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城市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推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三,共创社会价值。通过优化城市的服务设施、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措施,缩小城市内部的差距,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第四,共创文化价值。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例如: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弘扬城市的文化特色,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动文化创新和融合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这样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城市“走出去”和人才“引进来”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五、结语
共生理论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能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进一步实现共建共享,最终实现“资源共享、情感共促、价值共创”的共生。同时,共生理论的引入能以系统的角度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路径。
参考文献:
[1]宋文恒.基于共生理论的合建式养老设施设计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20.
[2]沈源,王永强.浅析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J].中国科技信息,2013(8):194-195.
[3]侯晓.基于共生理论的会展综合体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
[4]传承文脉 让城市留下记忆[EB/OL].(2020-04-30)[2024-05-23].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20/0430/c87423-3169
4598.html.
作者简介:
王琦,中国计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王子宝,中国计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