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留余思想”起源于先秦时代,成熟于两宋时期,其标志是南宋留耕道人王伯大所著的《四留铭》,其原文是“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四留铭》核心意涵在“留余”二字,在《说文解字》中,“留”是“止”的意思,“余”是“丰饶”的意思,“留余”的本义是“止于丰饶处”,其引申义就是凡事都要有度,留有余地,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意在告诫人们在为人做事勿过、勿满、勿贪、勿我。
元明清时代“留余”思想开始广为流布、深入人心,在社会各界尤其是官宦、士人、商贾中,被奉为施政、修身、教子、营商等的圭臬。安徽省潜山市官庄余氏一世祖余良辅系元代明经科进士,官至中宪大夫(正四品文官)、南阳太守。他博学鸿词,精通经学,非常推崇“留余思想”,也深谙“留余”精髓。他致仕回官庄后,视“留余铭”为珍宝,尊其为治家格言和余氏家训,并尊“留余”为余氏堂号,大力弘扬,代代相传。余氏裔孙遵从祖训“英华不可太发,留有余,以贻后昆”,家族因此兴旺发达,人才辈出。
后余氏所居祖宅,人们也习惯性称之为留余堂,留余堂因此不仅成余氏堂号,也成了特定的宅名地名。现在的留余堂老屋复建于嘉庆元年(1796),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典型的清代建筑。为活化利用传统村落和创造性传承“留余”文化,提升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乡村对“留余堂”古宅进行了修缮开放,现在不仅成为大众文化旅游的打卡景点,也成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每一位参访者既能领略古建筑的精美,又受到“留余思想”的感化熏陶。
“留余”虽是封建时代士大夫传统的儒家思想,但放到今天审视,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具有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这里“巧”意为方法手段,造化就是自然,这句话字面本意是人们不要把机巧手段使尽,不可“竭泽而渔”,搞掠夺式发展,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让大自然能休养生息、与大自然共荣共存。这种“留余”其实就是古人的生态自然观,这与我们多年来一直提倡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思想理念是非常契合的。古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今天我们党员干部更要有高度的自觉。
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这里“禄”为奉禄、报酬;“朝廷”即是国家或集体,这句话字面本意是个人的消费应该要理性有度,生活不能侈奢,尽可能节俭备用,当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贡献你的一份力量。这种“留余”是一种朴素的家国情怀,古人尚且如此,我们党员干部更要心怀“国之大者”,做到对党忠诚,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放下心中的“小算盘”,凡事以国家大局为重,少计较个人利益得失,更不能以权为自己谋取私利,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还要坚决无条件服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这句话字面本意是无论自己怎么富裕,都要想到天下百姓,人不能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要实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均衡,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当社会有需要时要慷慨解囊、乐于奉献、回馈社会,承担起社会责任。这种“留余”就是古代儒家兼济天下的民众观,现代翻译就是群众观,站在领导者的角度也可以说是执政观,要善待老百姓,多为民众谋福祉,老百姓生活好了,社会才能和谐稳定。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作为人民公仆,我们更要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执政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让利于民,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密切联系群众,时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建立起良好的干群关系,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这句话字面本意是人获得财富后要有节制的使用,不要把所有的财富都消耗享尽,而是留下一部分作为积累和传承,多为子孙造福,给后代子孙留下生存的空间和永续发展的基础,让家族长盛不衰。这种“留余”是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政绩观,这种政绩观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和现实的教育意义,如果我们做工作只想速成、不愿积淀,只想眼下、不顾长远,这种急功近利、寅吃卯粮的“政绩”,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也得不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因此我们党员干部要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做显功和做潜功统一起来,“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摒弃粗放式、“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扭转“无根的增长、无情的增长、无未来的增长”,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代、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留余”思想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精髓,深刻诠释了人与自然、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的关系,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倡导的执中守和的理念,不走极端,不说满话、做绝事,凡事留有余地,既是做人做事的技巧,也是为人处世的原则,这是传统中国自然哲学、社会哲学和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懂得留余、善于取舍,这既是智慧、也是思想,更是一种精神和境界,我们必须学习它的精髓,但对于其中所体现出消极性的守旧、持衡、求稳的哲学观,缺乏革新进取的精神,我们也需要理性地加以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地继承,从中感悟到治理之道、发展之道,不断提升我们的精神思想境界和工作能力水平。
(作者余本绪系中共潜山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余国盛、仰叶齐系中共潜山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