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家风连着政风、影响民风,在社会风气中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也强调,推动廉洁教育融入家庭日常生活,教育领导干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行进在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就应涵养好家风,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廉洁从政,在“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创造新的伟业。
从传统家训家规中汲取家风营养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事实已经充分证明,家庭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近年来,从所披露的违纪违法案件来看,家风问题是关键因素之一。可以说,腐败诱因“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比如,天津市东丽区原建设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白宝忠就曾和妻子东丽区教育局原党委书记宋文华长期相互纵容,联手搞权钱交易,对抗组织审查。在败坏家风方面,两人也真可谓“天生一对”。
时间镜头拉回到201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也明确要求,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树立良好家教家风,营造和弘扬崇尚廉洁、抵制腐败的良好风尚,构建清廉社会生态。
如何涵养好家风?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华儿女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孕育出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家风营养。比如,陶母退鲊并修书责子“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朱子家训》中也有“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训诫。当然,其间最为有名的还属司马光和包拯的家训。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孝友忠信,为官治政勤勉,廉洁恭俭,根据自己一生的经验写了《训俭示康》。在《训俭示康》中,司马光引用了古今许多典型事例,对儿子司马康进行教育,告诫他“成由俭,败由奢”。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司马光撰写的《训俭示康》对儿子司马康产生了重大影响。据史料记载,司马康“为人廉洁,口不言财”“事父母至孝”,去世时从公卿士大夫到市井百姓纷纷前往吊唁。
另一个人物包拯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包拯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行禁止,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身后成为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根据史书记载,包拯过世后无余财留给后人,更是让人们敬佩不已。
在家风教育方面,包拯留下了严厉的《包拯家训》。《包拯家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刊石,立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通俗点来说,就是包拯在家规中明确规定,后世子孙敢有贪污受贿的,活着不准回家族,死了也不准归祖坟。在包拯的带动下,其子孙一直未辱没祖宗,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都居官清正。
这也足以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训故事、家教箴言等,堪为进行家风教育的“宝藏”。由此也鞭策着我们,要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因子,打造涵盖廉洁教育基地、廉洁文化广场、廉洁文学作品、廉洁书画的廉洁家风教育资源库。往大里说,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家风营养,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更加重视家庭建设,树立正确的家庭观。
为家风建设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家风能够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能够培养家庭成员的良好道德品质,能够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历来也为国人所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明确指出:“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当然,家风建设也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推动家风建设,必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家风建设方面,制度能够发挥“定海神针”作用。当前,在制度法规层面,《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都对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更是明确了党员领导干部不重视家风建设、对配偶子女失管失教的处分规定,将家风建设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在一些地方,当地结合家规家训制作了“廉洁家风代代传”宣传折页等宣传资料,将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融合的书法、绘画、摄影和视频类作品制作成展板,营造了推动家风建设的良好氛围。还有一些地方坚持将身边查处的腐败案例,制作成警示教育专题片、读本,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自觉抵制贪腐文化。这些都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党风政风和社风民风良性互动,值得借鉴。
妇女能顶半边天。在家风建设中,妇女的作用同样不可替代。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要求妇联组织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而今我们推进家风建设文化,需要的不仅是纪检、宣传等部门的努力,还需要妇联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广大妇女当好贤内助,使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以“进家庭”的方式“进头脑”。
比如,东汉时期就有一位贤内助以自断布匹来劝诫丈夫“不受嗟来之食”。这位女性就是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对其事迹,《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如下: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这个故事翻译过来就是,有一回乐羊子走在路上发现别人落下的金饼,他拾回家给妻子看。妻子认为“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丈夫“拾遗求利”有损德行。乐羊子大为惭愧,深感自己的修养欠缺,便远行寻求名师好好学习。
按照记载,一年后乐羊子回到家中。妻子问乐羊子为何这么快就回家了,乐羊子说想念家人。妻子听后,默默地将自己织好的布切断,指着被切断的布向乐羊子说,这些布匹从蚕吐丝开始不知要经过多少环节才能到织布机上,而到了织布机上,从一寸到一丈也不知要经过多少时日,而今只轻轻裁一刀就前功尽弃。乐羊子闻听妻子所言更加羞愧,遂离开家中继续求学。
着眼于发挥贤内助作用,近年来各级妇联纷纷开展“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倡导清廉家风,有力推动了廉洁价值理念的树立。妇联联合相关部门举办“树清廉家风 创最美家庭”等活动,也引导着党员干部廉以修身。接下来,要借助形式多样的活动凝聚合力,推动廉洁教育融入家庭日常生活,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激发干部群众参与家风建设积极性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党纪国法,自觉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带头廉洁治家,从严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近年来,多地把深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引导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
零容忍,坚决擎起惩处利剑。《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第三十二条提到,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应当开展廉政教育,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形势任务以及家风家教等宣传教育,推进廉洁文化建设,营造崇廉拒腐氛围。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决查处党员干部家风不正等问题,正在形成强有力震慑。接下来,要持续开展以案为鉴活动,通过常态化监督检查、推动建章立制,让好家风落地生根。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旁听职务犯罪类庭审等形式,引导党员和领导干部正确处理自律和他律、信任和监督、职权和特权、原则和感情的关系。
事业在干,工作靠做。在反腐倡廉方面,做再多的工作都不为过。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应力戒形式主义,做实做细廉政家访工作。毕竟通过拉家常、访家情、察家风、送提醒,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干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当然,也应通过妇联、工会等部门,倾听干部家属的意见建议,扎实推动廉洁教育融入家庭日常生活。多措并举之下,将有力激发干部群众参与家风建设的积极性。
当前,一些地方通过微电影微视频征集展播、廉政主题戏剧展演、廉洁文化作品创作大赛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还有一些地方在以贤为镜、见贤思廉上下功夫,重点挖掘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中的清廉家风,采取巡讲、故事汇、主题展等多种形式,让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深入城乡社区、走到群众身边。借助“阵地+作品”“线上+线下”等形式,有力地推动着廉洁教育融入家庭日常生活,营造了润廉无声、成风化人的良好氛围,达到了宣传入眼、教育入脑、廉洁入心的目的。
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幸福生活的港湾,也是反腐倡廉的一道重要防线。就家风而言,其堪为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纳入作风建设范畴,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必修课,使之成为全面从严治党新抓手。接下来,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多措并举推进廉洁教育融入家庭日常生活。要与组织工作、纪检工作、家风建设、青少年教育相融合,探索建立党委领导、纪检监察机关主导、妇联协同、家庭行动的有效工作机制,多维度全方位联动,认真引导干部家属共同培育清廉家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在“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创造新的伟业。
(作者单位系西安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