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类节目看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24-12-31 00:00:00蔡培玲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20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类节目成为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文化类节目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其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类节目,阐述了这些节目如何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和创新表现形式,将古老的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融合。通过分析文化类节目的当代价值,寻求文化类节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路径,以期对新时代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241"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20.030

1. 文化类节目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全人类共同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在文化类节目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得以充分展现,凸显出强大的时代价值。

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为例,节目通过解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和修身立德的思想。其中所引用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等经典名言,深刻阐明了道德对于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这种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与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观念的源远流长,更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其在当今时代的重要引领作用。

又如《百家讲坛》中对儒家“仁爱”思想的解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尊重与和谐相处。在现代社会,这种“仁爱”思想可以转化为关爱他人、热心公益、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节目让观众明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并非过时的教条,而是能够为解决当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淡漠、社会矛盾等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此外,文化类节目中所呈现的诸如诚信、友善、敬业等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这些节目通过讲述古代名人的故事和道德典范,激发观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德。在社会转型期,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和价值冲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力量能够帮助人们坚守内心的良知和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3]。

2. 文化类节目的当代价值

文化类节目在当代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其在传播文化知识、塑造社会价值观以及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都贡献着力量。我们应当充分重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使其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贡献力量。

2.1 传播文化知识

文化类节目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普及文化知识、拓宽观众视野的显著价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多样化,而文化类节目以其独特的方式将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整合与呈现。

例如,《中国诗词大会》通过选手的精彩比拼和专家的深入解读,帮助观众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典故和作者的情感世界,带领观众领略诗词的魅力。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不仅激发了观众对诗词的兴趣,更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累了文学知识。又如《国家宝藏》,以文物为切入点,讲述文物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观众在欣赏精美文物的同时,也能了解到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填补了历史文化知识的空白。

文化类节目凭借其生动直观的表现形式,将原本晦涩难懂的文化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观众更容易接受和吸收,从而有效地传播了文化知识,提升了公众的文化素养。

2.2 塑造社会价值观

文化类节目在当代社会中对于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此类节目往往通过展现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物事迹,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例如,《上新了·故宫》不仅可以让观众深入了解故宫的历史文化和文物背后的故事,且对塑造社会价值观有着积极影响。一方面,节目展现了深厚的文化自信——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节目全方位展示了故宫的建筑形制、馆藏文物以及其中蕴含的精湛工艺,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震撼,从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节目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在展示故宫的过程中,让观众了解到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从而促使更多人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形成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上新了·故宫》通过展现故宫的魅力,在培养文化自信以及强化文化保护意识等方面,为塑造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做出了贡献。

同时,文化类节目也注重对家庭、友情、爱情等价值观的探讨。像《朗读者》中嘉宾们分享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让观众在倾听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珍贵和爱情的美好,引发了人们对人际关系和情感价值的思考,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关爱之心、包容之心和感恩之心。通过传播正面的价值观,文化类节目能够凝聚社会共识,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4]。

2.3 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类节目作为当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首先,文化类节目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搭建了直观且生动的展示平台。以《经典咏流传》为例,它将古典诗词配以现代音乐进行重新演绎,让那些原本束之高阁的诗词以一种全新的、更易被大众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节目中,观众可以看到古老的诗词与现代的旋律完美融合,使得诗词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得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光彩。这种形式不仅激发了观众对诗词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年轻一代认识到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

其次,文化类节目有助于挖掘和保护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比如《了不起的匠人》聚焦于民间手工艺人,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和展示精湛技艺,引发了社会对这些传统手艺的关注。许多原本鲜为人知的手艺,如竹编、木雕等,因为节目的传播而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从而吸引年轻人投身于这些技艺的学习和传承之中。这对于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再者,文化类节目促进了文化的创新融合。《上新了·故宫》将故宫的历史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推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这种创新模式不仅让故宫文化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还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节目通过与设计师的合作,将故宫元素融入现代产品中,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碰撞与融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产品,既满足了观众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又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3. 文化类节目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状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同时,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渴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文化的滋养和心灵的慰藉。电视媒介作为主流媒体,要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文化类电视节目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工作,要在不断地守正创新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就使人们开始寻求精神文化的追求。由此,传统文化开始了在融媒体时代的进军之路,中国风的兴起、传统节日与民俗受到重视、汉服逐渐变得日常、文化类电视节目被全民追捧等种种现象都表明,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文化的享受了[5]。当前文化类节目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成果,也有挑战。

3.1 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融合

当前,文化类节目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内容与形式创新。众多节目不再局限于简单地讲述历史故事或展示传统技艺,而是通过多种艺术手法进行全新演绎。例如,《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的形式,让古代典籍中的人物“活”了起来,生动展现了典籍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这种创新性的表达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观众能够沉浸式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一些文化类节目还巧妙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在《唐宫夜宴》中,通过虚拟现实、5G等技术,将唐朝宫女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唐朝的繁华与文化韵味。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和喜爱传统文化。

3.2 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尽管文化类节目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部分节目存在对传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的问题。有些节目过于注重形式的创新,而忽视了对文化内涵的深入解读,导致观众只能看到表面的热闹,却无法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次,文化类节目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压力。为了追求收视率和经济效益,一些节目可能会过度迎合市场需求,失去了文化传播的初衷。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在节目制作中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同时,要在商业化和娱乐化之间找到平衡,坚守文化传播的使命。

文化类节目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发挥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4. 文化类节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探析

4.1 深度挖掘内容

文化类节目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中,首先在内容呈现上要进行深度挖掘。众多节目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文化表面元素的展示,而是深入到文化的内核,探寻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每一集聚焦一件国宝,通过简短而精悍的解说,揭示国宝所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节目不仅介绍了国宝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让观众能够透过国宝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化的传承轨迹。这种深度挖掘使得传统文化不再是遥远而陌生的存在,而与当下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产生紧密联系。观众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思考。

4.2 形式创新探索

形式创新是文化类节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实践。如今的文化类节目突破了传统的单一讲述模式,采用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经典咏流传》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邀请歌手对诗词进行重新谱曲演唱,让诗词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这种跨艺术领域的融合,不仅赋予了诗词新的生命力,也让更多年轻人因为喜欢音乐而爱上诗词,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国家宝藏》采用了“前世今生”的故事讲述方式,通过演员的情景演绎展现国宝的历史背景,再由专家和守护者介绍其今生的传承与保护,这种古今对话的形式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使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4.3 实现价值引领

文化类节目在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发挥了积极的价值引领作用。这类节目通过展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中国诗词大会》中选手们对诗词的热爱和执着以及他们在比赛中展现出的谦逊、豁达等品质,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同时,文化类节目也激发了观众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节目中得到充分彰显,让观众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5. 结束语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文化类节目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大众心灵。通过对其深入研究,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传承与创新的脉络。文化类节目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多样的形式,让尘封的历史典籍、古老的技艺传承、深邃的哲学智慧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它们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时代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以及对创新发展的不懈追求。文化类节目在新时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文化类节目将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2]周金辉,韩姗姗.以出版项目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水文化魅力[J].出版参考,2019(04):82-84.

[3]马健永.新时代视域下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阐释[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2):112-120.

[4]张继军.文化类电视节目如何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新闻文化建设,2024(09):127-129.

[5]杨明辉.《国家宝藏2》:持续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传媒,2019(14):58-59.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青年时代(2016年30期)2017-01-20 00:33:22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东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 19:54:43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今传媒(2016年12期)2017-01-09 18:59: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7:02:50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人间(2016年31期)2016-12-17 21:43:14
湘西土家织锦元素在现代服饰中运用与创新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27:02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析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