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媒体环境的剧变推动着电视节目传播模式的革新,而短视频碎片化、个性化和社交化特性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下的信息需求,也促进了电视节目内容的创新与多元化。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模式下,电视节目如何有效进行短视频化传播,以期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传统电视内容的创新传播,拓宽受众基础。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助力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生。
【关键词】“互联网+”模式;电视节目;短视频化;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TN94"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20.017
在21世纪的信息爆炸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大众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信息获取和消费习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用户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短视频这一形式来获取信息和娱乐,这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需求,也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1]。而电视节目短视频化作为“互联网+”时代下媒体融合的产物,正逐渐成为连接传统媒体与数字时代观众的桥梁,能够满足现代观众对内容的即时性和碎片化需求,且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可以扩大节目影响力,吸引更广泛和年轻的观众群体。但这一转变并非没有挑战。如何在保持内容深度与质量的同时,适应短视频的快节奏和视觉化特性,成为电视媒体必须面对的难题。本文旨在探讨电视节目如何借助短视频化传播,在“互联网+”模式下实现内容创新、受众互动与媒体矩阵构建的有效路径。
1. 电视节目短视频化传播的背景与意义
1.1 “互联网+”时代媒体格局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电视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观众的观看习惯从定时定点的线性收看,转向随时随地的非线性观看。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窗口,这促使媒体内容生产者必须适应新的传播环境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和即时性需求[2]。在此背景下,短视频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传播效率成为连接传统电视与互联网用户的桥梁,推动了媒体格局的深度变革。
1.2 电视节目短视频化传播的意义
1.2.1 满足用户碎片化阅读需求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注意力变得越发碎片化。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信息密集的特点,完美契合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电视节目的短视频化能够快速抓住观众的眼球,在短时间内传递节目的核心内容,满足用户在忙碌生活中对娱乐和信息获取的需求,让观众即使在通勤、午休或等待的短暂间隙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电视内容,极大地提升了观看体验。
1.2.2 提升节目影响力和传播效率
传统电视节目受限于播放时间和平台,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往往受到一定限制,而短视频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限性,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的广泛传播,电视节目的精华片段得以迅速扩散,触及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这种传播方式提高了节目的知名度,能激发观众的讨论和互动以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进而吸引更多观众关注完整的电视节目,显著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和传播效率。
1.2.3 拓宽电视节目的受众范围
短视频的普及使电视节目不再局限于传统电视平台,而是能够跨越年龄、地域、文化背景的界限,触及到更为广泛的受众。人们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轻松获取和分享电视节目内容,这种跨平台、跨地域的传播能为电视节目吸引大量新观众,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为电视节目的国际化发展开辟新的路径[3]。现阶段,电视节目短视频化正成为电视行业拓展观众基础、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 “互联网+”模式下电视节目短视频化传播的优势
2.1 内容传播的即时性与广泛性
在互联网的加持下,电视节目内容的短视频化传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即时性与广泛性。观众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播出时间与地域限制,只需轻点屏幕,即可随时随地获取最新、最热的节目片段,这种即时性满足了观众对新鲜内容的渴望,也使得节目内容能够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发酵,形成热点话题,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同时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能够将节目内容精准推送给感兴趣的目标受众,拓展了内容的传播范围。
2.2 互动性的增强与用户参与度的提高
短视频化的电视节目内容通过弹幕、评论、点赞等互动功能,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观众可以边看边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内容创作者以及其他观众进行实时交流,这种即时互动提升了观看的乐趣,促进了内容的二次创作和传播,形成了良性的内容生态。且节目制作方可以通过观众的反馈及时调整内容方向和风格,实现与观众的深度互动与共创,进一步提高了用户参与度和节目内容的质量。
2.3 数据分析与精准推送的实现
“互联网+”模式下的短视频传播依托于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对观众的观看行为、兴趣偏好进行深度挖掘,平台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准确识别每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内容的精准推送,提高了观众的观看体验,让每位观众都能看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这也帮助节目制作方更加精准地定位目标受众,进行内容的优化与营销[4]。且数据分析还可为节目制作提供宝贵的市场洞察,帮助内容创作者更好地把握观众趋势,进行创新尝试,推动电视节目内容的持续进化与创新。
3. “互联网+”模式下电视节目短视频化传播的策略
3.1 创新内容形式,提升观看体验
为适应短视频平台的特性和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节目制作者需从内容形式、视觉效果、信息传达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创新,以提升观看体验,增强用户黏性。结合短视频平台的竖屏优势,创新采用竖屏模式,使内容更贴近手机用户的观看习惯,同时保留横屏格式以满足不同设备和场合的观看需求。探索VR技术的应用,让电视节目突破传统框架,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跨越;运用动画、特效等技术手段增强视频的观赏性,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复杂信息简单化,如使用动态图形和3D动画将数据可视化,使枯燥的数据分析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加入旁白和字幕,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并考虑到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观众,提供多语言字幕选项,并利用弹幕、互动投票等互动元素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如真人秀节目《五十公里桃花坞》聚焦城市与乡村文化碰撞,节目团队发布了横屏的完整节目片段,并创新性地制作了竖屏短视频,以适应手机用户的观看习惯,使内容更易分享和传播,以及运用动画和特效技术对节目中的关键场景进行视觉强化,如乡村风光的特效处理,增强了画面的吸引力和沉浸感[5]。且在短视频中加入旁白和字幕,帮助观众快速理解乡村文化背景和节目情节,而字幕的使用也照顾到了听障观众的需求。又如,以轻松幽默为特色的娱乐节目《你好,星期六》,根据短视频平台的用户偏好制作了系列短小精悍的搞笑片段和明星趣事,满足用户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其利用特效和动画对明星的互动和表演进行视觉包装,使内容更具观赏性和趣味性。短视频中融入观众互动环节如“猜猜看”“你画我猜”等游戏,增强观众参与感,促进视频的分享和讨论。其系列短视频注重节奏感的把握,通过快节奏的剪辑和紧凑的叙事,保持观众的注意力,以及在结尾留下悬念,引导观众期待下一期内容。此外,电视节目制作方还应紧密追踪社会热点,将热门话题巧妙融入短视频创作中,制作出既有话题性又具互动性的内容。且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把握用户喜好,不断调整内容,提升用户黏性。
3.2 精准定位受众群体,提供个性化内容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技术可以深入挖掘受众的偏好与需求,这包括了受众的年龄、性别、地域等基本信息,更涵盖了他们的兴趣爱好、观看习惯、互动倾向等深层次特征。例如,年轻受众群体往往对新颖、有趣、互动性强的内容情有独钟,他们喜欢通过短视频获取新鲜资讯,参与话题讨论,表达自我观点;而中老年受众群体则更倾向于观看具有深度、情感共鸣、传递正能量的节目,他们希望通过短视频获得心灵的慰藉,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基于此,电视节目可进一步深化内容创新,通过策划和制作系列个性化的短视频内容,精准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特定需求,提高内容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如针对年轻受众群体,可以制作系列轻松幽默、互动性强的短视频,如《青春环游记》将节目中的精彩瞬间和趣味互动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同时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分享欲,进一步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6]。对于中老年受众群体,可制作注重情感共鸣、传递正能量的短视频,如央视节目《等着我》的短视频版本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触动观众的内心,传递社会正能量。这些短视频可以聚焦于家庭、友情、爱情等情感主题,讲述普通人生活中的温馨故事,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间的温暖。同时可以邀请知名人士参与短视频的制作,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让正能量的故事和信息传播得更广、更深。而为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可制作系列知识性、教育性的短视频,如《百家讲坛》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满足观众的学习需求,提升观众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或制作系列生活实用型短视频,如短视频版的《生活大爆炸》通过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小技巧、小窍门,帮助观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观众的生活品质。
3.3 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收集反馈意见
在“互联网+”模式的推动下,电视节目短视频化传播为电视节目与受众之间搭建了更直接、更高效的沟通桥梁,如利用短视频平台的互动功能(如评论、点赞、分享等),可以迅速收集受众的直接反馈。节目制作方应设立专门的团队,负责监测和回复受众的评论,及时解答疑问,收集建议。这种即时互动能够提升受众的参与感,让节目制作方快速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期望,为内容的调整和优化提供第一手资料。因此节目制作方应利用短视频平台的评论功能,及时回复受众的评论和反馈意见,这体现了节目组的诚意和关注,并能深入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期望,为节目内容的优化提供方向。
如《中国好声音》通过分析观众的评论了解到观众对于选手背景故事的兴趣,因此在后续的节目中增加了更多的人物特写和情感渲染,进一步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同时定期举办线上活动如问答、抽奖等,有效吸引受众参与,增强观众的黏性和忠诚度,并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受众的行为习惯和偏好趋势,为内容制作提供依据。如《中国好声音》在抖音平台上举办过多次“猜歌名”“选手应援”等活动,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感,并通过活动的分享和传播,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还通过分析抖音上的观看数据,发现观众对于节目中的高光时刻和情感高潮片段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因此在后续的内容制作中更加注重这些元素的提炼和呈现,使节目更加符合观众的口味。
3.4 构建全媒体矩阵,实现多渠道传播
在“互联网+”模式下,电视节目短视频化成为传播新趋势,而构建全面、立体的媒体矩阵,是实现节目广泛覆盖和深度互动的关键。除了传统的电视平台,节目制作方应积极布局官方网站、APP、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多元传播渠道,形成连接的全媒体生态系统。官方网站作为节目信息的权威发布地,应提供节目预告、幕后花絮、观众反馈等丰富内容,吸引观众深度参与;而APP则可以作为观众的随身电视,提供随时随地观看节目的便利,同时集成互动功能如弹幕、评论等,增强观众的参与感。社交媒体可通过发布与节目相关的热点话题、幕后故事、明星动态等,激发观众的分享欲望,形成口碑传播,同时社交媒体上的实时互动如在线投票、话题讨论等,能够及时反馈观众喜好,为节目内容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持;短视频平台则成为节目吸引新观众、扩大影响力的前沿阵地,通过发布精彩片段、搞笑瞬间、感人瞬间等短视频,快速吸引注意力,通过平台的推荐算法将节目内容推送给潜在的观众群体,实现精准触达。且短视频的趣味性和碎片化特性也使得节目内容更易于被观众消化和分享,形成“病毒式”传播效应。如节目在传统电视平台播出时,可通过屏幕下方的滚动条提示观众关注节目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官方账号,参与线上互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热点也可以在电视节目中得到回应,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良性循环。因此电视节目通过构建全媒体矩阵能够实现多渠道、多维度的传播,促进了观众的深度参与和持续互动,为节目创造了更多元的价值。
4. 结束语
在“互联网+”模式下,电视节目短视频化传播已成为提升节目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精准定位受众群体、创新内容形式、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以及构建全媒体矩阵等有效路径可以实现电视节目短视频化传播的最大化效益。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受众需求的不断变化,电视节目短视频化传播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因此只有不断创新和优化策略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冷婷婷.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短视频化的媒介融合传播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22(06):93-96.
[2]赵彬.\"互联网+\"模式下电视节目短视频化传播的有效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3):47-49.
[3]毛李珍.电视节目的短视频化传播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06):52,54.
[4]吴恩东.电视节目短视频化传播面临的问题与多元发展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8):33-35.
[5]陈琳.当前电视节目短视频化的传播和创新[J].采写编,2021(08):92-93.
[6]杨文明.电视节目短视频化的媒体融合传播对策[J].新闻传播,2022(13):63-65.
作者简介:崔伟(1979—),男,河南新乡人,记者,研究方向: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