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全球广泛种植的重要蔬菜之一,因其营养价值高、口感清爽而深受欢迎,对饮食文化和农业经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黄瓜生产不仅支持农民生计,还促进了相关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黄瓜病虫害频繁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黄瓜产量和质量,还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这些病虫害不仅可以直接损害黄瓜叶片、茎干和果实,影响其正常生长,而且还可能减少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植株整体生命力,从而减少产量和降低果实的市场价值。
1黄瓜生长特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1.1黄瓜生长周期
(1)种子发芽阶段。时间:种子播种后3~7 d。条件:适宜的土壤湿度和温度(大约25~30℃)是关键。种子开始吸水膨胀,胚根破壳而出,很快胚芽也将伸出土面。
(2)幼苗阶段。时间:发芽后的2~4周。需要足够的光照、水分和温度适宜(日温25~30℃,夜温不低于15℃)。幼苗开始展开真叶,进行光合作用,逐渐发展成健壮的植株。
(3)分枝及蔓延阶段。幼苗期后4~6周。充足的光照和水分,适度的温度和肥料。植株开始生长侧枝,蔓延能力加强,需适当引导和管理。
(4)开花结实阶段。植株生长50~60 d后。适宜的温湿度、光照和充足的营养。黄瓜植株开始开花,花期可以持续几周到几个月,根据品种不同,黄瓜可以自花授粉或需要昆虫授粉。
(5)成熟收获阶段。开花后3~4周,具体取决于黄瓜品种。维持适宜的生长条件,注意病虫害防治。黄瓜果实逐渐增大、成熟,根据不同用途和品种,收获时间会有所不同。食用黄瓜通常在果实发展充分但尚未完全成熟时收获。
(6)衰老阶段。在完成一到多次收获后,根据植株健康状况和生长环境[1]。随着植株老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植株生长速度减缓,叶片开始老化黄化,果实生长和品质也会下降,最终植株死亡。
1.2黄瓜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黄瓜生长发育需要温暖的环境,日间最适温度为20~30℃,夜间最适温度为15~20℃。温度对黄瓜生长速度、花期和果实成熟有直接影响。低温(<10℃)会抑制生长,延迟开花和果实成熟;高温(>35℃)会导致生长受阻,花果脱落。黄瓜还需要充足的光照来支持光合作用,尤其是在生长和开花期间。光照不足会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影响植株生长和果实发育。长日照可以促进黄瓜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黄瓜对水分需求较高,尤其是在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不均匀或不充足的灌溉会导致生长受阻,减少产量和果实品质。过度灌溉可能导致根部缺氧和根系疾病。黄瓜偏好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理想的土壤pH值范围是6~7。土壤结构和pH值对黄瓜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不适宜的土壤条件会限制根系发展和营养吸收。黄瓜需要充足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如钙、镁和铁等。营养不足会导致生长缓慢、叶片发黄和果实发育不良。过量施肥则可能导致盐分积累,影响植株吸水和营养吸收,降低产量和品质[2]。
2黄瓜主要病害及其特征
2.1黄瓜枯萎病
2.1.1病害描述
幼苗期植株突然枯萎,严重时整株死亡。成株期初期叶片萎蔫,尤其是在高温干燥条件下更为明显,最终整株枯萎。根部和茎基部切面可见棕色至红褐色的维管束变色。受感染的植株生长缓慢,果实数量和品质下降。黄瓜枯萎病发生与土壤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一般在土壤温度达到25~28℃、土壤湿度较高时发病严重。病原体主要通过土壤传播,包括带菌的土壤、种子、农具等。此外,灌溉水也可能成为传播病害的媒介。
2.1.2防治措施
选择对枯萎病有抗性的黄瓜品种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之一。在播种前使用物理(如土壤蒸汽消毒)或化学方法(如适量的杀菌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减少土壤中的病原体数量。使用杀菌剂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害通过种子传播的风险。与非寄主作物轮作,至少3~4年1轮,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病原体数量。避免过量灌溉和田间积水,保持田间良好的排水条件,减少病害发生。
2.2黄瓜霜霉病
2.2.1病害描述
黄瓜霜霉病是由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引起的一种常见植物病害,严重影响黄瓜及其他葫芦科植物的生长和产量。这种病害在湿润、温暖的环境中易于发生和迅速扩散,对黄瓜种植业构成了重大威胁。表现为黄瓜叶片出现浅绿色至黄色斑点,随后斑点中心灰白色,边缘黄绿色,严重时叶片变黄并枯死。叶片下表面在湿润条件下可见到紫灰色至白色的霉状物,这是病原菌孢子囊的典型特征。叶片感染后,光合作用能力降低,影响植株生长和果实发育,严重时可导致整株植物死亡。
2.2.2防治措施
选择对霜霉病有抗性的黄瓜品种种植,是控制病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合理调整种植密度,增加行距,保证良好的空气流通,减少叶片湿度。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至少2~3年1次,有助于减少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定期检查作物,尤其是在适宜病害发展的气候条件下,一旦发现病害初期症状,立即采取措施。
2.3黄瓜病毒病
2.3.1病害描述
黄瓜病毒病是指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黄瓜植株感染,这些病毒包括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黄瓜镶嵌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等。这些病毒病害能够严重影响黄瓜的生长发育,减少产量,并降低果实品质[3]。
(1)黄瓜花叶病毒(CMV):引起叶片花叶(斑驳)、畸形和生长缓慢。严重时,果实形状和颜色异常,产量大幅下降。
(2)黄瓜镶嵌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植株出现黄色镶嵌状或花叶症状,叶片畸形卷曲,生长受抑制。
2.3.2防治措施
种植抗病毒病的黄瓜品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定期检查植株,及时控制蚜虫等病毒传播媒介的数量。覆盖昆虫网阻止蚜虫等害虫接触黄瓜植株。及时清除和销毁田间的病植株和杂草,减少病毒的潜在宿主。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减少病毒在土壤中的累积。
3黄瓜主要害虫及其特征
3.1黄瓜蚜虫
3.1.1害虫描述
蚜虫体小,颜色多样,常见为绿色或黑色,能够迅速繁殖,形成大量种群覆盖植物叶片、茎干。蚜虫通过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畸形、枯萎甚至死亡。蚜虫分泌的蜜露还会吸引蚂蚁,并导致煤污病发生。蚜虫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繁殖迅速,尤其是在春季和秋季,当空气湿度较高和温度适宜时,蚜虫种群容易迅速增长。
3.1.2防治措施
利用蚜虫喜好黄色的习性,使用黄色粘虫板吸引并捕捉蚜虫。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残留作物,减少蚜虫的潜在栖息地。利用蚜虫天敌如瓢虫、食蚜蝇、寄生蜂等进行生物控制。
应用含有对蚜虫有杀伤作用的微生物制剂,如农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制剂等。在蚜虫密度较高且其他措施无法控制时,可适量使用对人和环境影响较小的低毒农药。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以防蚜虫产生抗药性[4]。
3.2黄瓜红蜘蛛
3.2.1害虫描述
成蜘蛛体长约0.5 mm,通常呈红色或橙色,但也有其他颜色的种类。它们在叶子背面产生细网,吸食叶片细胞内的汁液。受到红蜘蛛侵害的植物叶片会出现黄斑,严重时叶片干枯、落叶,影响植株生长和减少产量。在高密度侵害下,植株甚至可能死亡。红蜘蛛在干燥和温暖的环境中繁殖速度极快。温室或高温少雨的气候条件下,特别容易暴发。红蜘蛛可以通过风、受污染的土壤、植物、人员和工具等传播到其他植物上。
3.2.2防治措施
通过喷水增加温室内的湿度,红蜘蛛不喜欢湿润的环境。提高植株周围的空气流通,有助于降低温度和增加湿度。利用水流冲洗植物叶面,可以物理去除部分红蜘蛛。对于初期发现的少量红蜘蛛,可以手工清除叶片背面的螨虫和蛛网。在红蜘蛛数量大且其他控制方法效果不佳时,可以选择性使用对人和其他生物影响较小的杀螨剂。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以减少螨虫产生抗药性的风险。
3.3黄瓜白粉虱
3.3.1害虫描述
成虫体长约1 mm,体色白色,常见在叶片背面群聚生活,飞行能力较强。白粉虱幼虫和成虫通过吸食植物的汁液,导致叶片黄化、畸形、生长缓慢,严重时导致叶片死亡。此外,它们分泌的蜜露可引发黑色霉菌生长,影响光合作用,降低植物生长速度和产量。白粉虱在温暖和湿润的环境中繁殖速度较快,特别是在温室中,全年都可能发生和传播。白粉虱主要通过成虫飞行传播,也可通过携带虫卵的植物、土壤或农业工具等间接传播。
3.3.2防治措施
使用黄色粘虫板吸引并捕获成虫。适当增加温室通风,降低温室内湿度,不利于白粉虱繁殖。利用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如瓢虫幼虫)和寄生性蜂来降低白粉虱的种群密度。应用微生物农药,如含有特定真菌或细菌的制剂,对白粉虱控制也有一定效果。在白粉虱发生严重且其他控制方法无效时,可以适量使用低毒性的杀虫剂进行防治。注意轮换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虫剂,以防白粉虱产生抗药性。种植白粉虱不喜欢的植物品种或采取抗虫品种。清除田间杂草和残留作物,减少白粉虱的潜在栖息地。采取适当的作物轮作,避免连续种植易受白粉虱侵害的作物[5]。
黄瓜作为一种广泛栽培的经济作物,在其生长周期中面临着多种病虫害的挑战,不仅影响产量和品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对黄瓜主要病虫害的深入研究,了解黄瓜枯萎病、霜霉病、病毒病、蚜虫、红蜘蛛和白粉虱等主要害虫特点、发生条件及其防治措施。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如选择抗病品种、适当的农业措施、应用物理和生物控制方法及在必要时使用化学防治,是综合病虫害管理(IPM)的关键组成部分。综合管理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和传播,还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设施黄瓜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3(12):37-38.
[2]苏朝丽,吴远祥,庞巍.黄瓜栽培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J].种子科技,2023,41(4):88-90.
[3]刘沛义.黄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河南农业,2023(22):47.
[4]杨生瑞.黄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J].黑龙江粮食,2022(9):49-51.
[5]潘玲玲,李宇婕,章道周.黄瓜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J].上海蔬菜,2022(2):57-59.
(山东省单县农业农村局孟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