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是玉米生长期间会受到环境变化、管理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上部分种植户种植技术较为落后,导致玉米产量降低,所以必须要加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以便实现玉米优质高产。基于此,本文就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当地玉米种植提供科学参考。
1玉米栽培现状
烟台市为山东省辖地级市,种植生产中对先进技术的应用还没有真正普及,有些种植户仍旧凭借经验开展种植工作,导致玉米种植效益降低,无法实现增收目标,在播种前没有做好土壤处理,土壤肥力较差,一些连作地块病虫害较为严重;播种前没有做好种子处理,导致发芽率降低,土传病虫害发生比较频繁;田间管理时没有结合玉米生长需求进行灌溉与施肥,田间杂草丛生,严重损害了玉米长势,导致玉米减产;另外,玉米病虫害发生比较严峻,种植户对农药依赖性较强,不仅无法起到防治效果,还会造成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利于当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1科学选地与整地
玉米适应性较强,但是其根系较为发达,肥力充足且土层深厚的土壤更适合玉米生长,种植户还需要结合玉米生长习性做好选种与整地工作。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和土质疏松的地块,并且要保证土壤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在整地时,通过翻耕土壤来起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目的,翻耕深度应该控制在25~35 cm,深翻后晒田1~3 d,然后再旋耕1~2遍,翻耕同时还需要施加基肥,一般施加腐熟的农家肥,以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另外,要注意选择轮作地块,与小麦轮作,能够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1]。
2.2优选良种与种子处理
选择优良的品种可以保障玉米优质高产,种植户综合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及市场需求,选择抗倒伏能力好、抗病虫害较强且品质较好的玉米品种,例如登海605、农大108、金海5号、登海3622等。
种子处理不仅可以提高发芽率,还能够减少病虫害发生,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对种子进行处理:一是晒种,需要将玉米种子摊铺在地上进行晾晒,在天气晴朗情况下持续晾晒1~2 d,期间需要注意翻动种子,晾晒均匀,打破种子休眠期,并依靠紫外线杀灭种子表面病原菌;二是浸种,需要将晾晒完成的种子浸泡在50℃温水中8~10 h,让玉米充分吸满水分;三是催芽处理,浸种完成后的种子需要放置于阴暗通风的位置催芽,当70%~80%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另外,晾晒后的种子可以直接采用药剂拌种,以此可以预防病虫害,例如三唑酮拌种可以较好地预防黑粉病和黑穗病,种植户还可以结合当地玉米病虫害流行规律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合适的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处理。
2.3播种
在播种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播种时间,播种需要注意外界环境温度变化,一般在土壤温度稳定在10~15℃且土壤含水率≥16%时就可以开展播种工作,以便可以保障玉米种子顺利发芽;二是要注意播种方式,传统的人工播种方式无法掌握播种密度与深度,可以采用机械进行播种,采用宽窄行播种法,宽行60 cm,窄行50 cm,每穴播种1粒,深度3 cm,早熟玉米品种每667 m2播种7 000~8 000株,中晚熟玉米品种每667 m2播种6 500株。而且机械播种还可以一次性完成起垄、开沟、播种、覆土、镇压、覆膜等工作,玉米种植效率提升[2]。
2.4田间管理
2.4.1查苗补苗
种植户要加强田间巡视,做好查苗补苗工作,以便可以了解发芽率和苗势情况,及时补种不良苗,确保整体出苗率和苗势,这也是保障玉米产量的关键。
2.4.2除草
田间杂草会与玉米幼苗争夺养分,导致田间透光、通风等条件变差,需要种做好除草工作,一般小规模的玉米地块采用人工除草,对环境危害较小,而大规模玉米地块则需要采用机械及药剂除草,但是要注意选择环保型的除草药剂,避免对玉米植株造成不利影响。
2.4.3施肥
玉米对肥料的需求较高,若缺少肥料极有可能导致玉米植株生长受到不良影响,出现发育迟缓的情况,需要及时追肥。在追肥期间需要按照以下要求进行:定苗后,每667 m2玉米田追施复合肥8~10 kg作攻秆肥;拔节期每667 m2玉米田追施尿素10~15 kg延长叶片光合作用面积;大喇叭口期每667 m2玉米田追施复合肥10~20 kg作攻穗肥;吐丝期后每667 m2玉米田喷施70 kg质量分数2%氮磷混合溶液,提高果穗籽粒质量。
2.4.4灌溉
灌溉是保证玉米生长所需的水分供应,也是稳定和增加产量的关键管理措施之一,种植户要根据土壤类型、降水量和玉米生长阶段来调整灌溉时间及水量等,一般早期要注意轻灌少施,以免玉米植株受到不良影响;中后期则需增大灌水量,确保结实期供水充足,尤其是在天气干旱的情况下要增加灌水量,保障玉米生长期间得到充足的水分。
2.5病虫害防治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还存在对农药依赖性强、盲目用药、过量用药等行为,不仅会产生耐药性,还会使得农业环境受到较大污染,玉米品质也无法得到保障,种植户需树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虫害防治意识,采用绿色病虫害防治措施,从而提高防治效果,具体可采用以下技术类型:
2.5.1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加强对玉米种植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工作,例如在土壤处理环节中,采用翻耕土壤方式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破坏土壤中病虫害栖息地,另一方面则要施加基肥,提高土壤肥力,为玉米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提高玉米植株抗性,减少病虫害侵袭;在种子处理时,主要是通过药剂拌种减少土传病虫害发生,在播种前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阴干后播种,可防治地下虫害;在田间管理时,一方面要注意除草,避免病原微生物寄生在杂草中;另一方面则要做好水肥管理,进行科学施肥与灌溉,提高玉米植株长势,减少病虫害发生。
2.5.2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具有较好的环保性,一是通过放养害虫天敌来控制其群体数量,可以在田间释放赤眼蜂来防治玉米螟;二是采用以菌治菌的方法,常用的有白僵菌、Bt乳剂等,可以用白僵菌粉0.5 kg拌过筛的细砂5kg,制成颗粒剂投撒玉米心叶内杀死玉米螟幼虫。
2.5.3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采用物理工具,利用害虫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这个期间要注意定期清理虫袋,避免影响防控效果;还可以利用其趋黄性在田间设置带有粘性的黄板来诱杀害虫。
2.5.4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是要注意采用毒性低且效果好的农药,且种植户要从正轨渠道购买农药,并结合病虫害发生特点进行用药。针对玉米黑粉病,可喷施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针对玉米大斑病,可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针对小斑病,可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针对青枯病,可喷施40%甲霜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防治;针对玉米黏虫,可喷施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50%甲胺磷乳油1 000倍;针对蚜虫、玉米螟等害虫可每667 m2玉米田用1.5%辛硫磷颗粒剂2 kg丢心,或在心叶喷施50%辛硫磷乳剂1 000倍液;防治蚜虫时,可喷施10%吡虫啉1 000倍液。
2.6苗期管理
首先,苗期间苗可以增强玉米抗倒伏能力。对于密度太大的玉米地块,农民要在苗期及时间苗,在玉米后期由于密度太高不容易通风,增加了玉米倒伏概率。其次,通长采用生长调节剂,主要有矮壮素、多效唑、烯效唑、乙烯利等抑制玉米茎秆顶端生长,缩短玉米茎节长度,刺激根系生长,降低玉米穗位高度,从而起到抗倒增产的效果。
2.7晚收
首先,改变苞叶变黄就开始收获的习惯,严格把握玉米完全成熟的标志:即籽粒变硬,籽粒灌浆线下移到籽粒的基部并完全消失,籽粒基部黑色层形成,籽粒呈现品种固有的颜色和特征,果穗苞叶变干、蓬松,呈白色。其次,推迟10 d收获,改变习惯上的玉米授粉后40~45 d收获为授粉后55 d左右收获。充分利用玉米生育后期秋高气爽、利于干物质积累的气候资源,尽量延长玉米灌浆时间,让玉米粒重潜力充分发挥[3]。
3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建议
由于基层种植户受到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较大,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价值不了解,还需要加强技术推广来提高广大种植户认识。要强化技术宣传,制作易于传播和理解的宣传材料,或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建立科普平台,包括农业技术网站、农业电视节目等,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向基层种植户传播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二是要建立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建立种植示范基地可以让广大种植户切实观察到技术应用效果,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在示范基地上规划不同种植模式的示范田,这些示范田可以采用不同的肥料施用模式、灌溉技术、除草方法等,通过有针对性地展示不同技术模式的效果,种植户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各种技术的优势和适用性。
综上所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与品质,种植户需要从土壤处理、选种播种及田间管理等多个环节出发,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玉米长势,减少病虫害发生,从而保障当地玉米种植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雪娥.临洮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23,17(20):103-105.
[2]王清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信息化实施要点[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17):62-63.
[3]张跃.昆明市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23,17(10):16-18.
(山东省招远市农田水利服务中心秦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