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人们日常主要食物,但是中国大豆单产较低,受耕地面积限制,市场需求量大于大豆生产量,每年进口大豆量颇高。2020年,中国全年累计进口大豆1亿t,进口国以美国、巴西为主,外资对大豆加工业渗透市场占有率达到2/3以上。作为农业大国,为提高大豆自给率,明确提出扩大东北等地区大豆种植面积的目标,加强新品种研发。夏大豆菏豆41作为菏泽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高产大豆品种,具有优质、产量高、商品性好等特点。本文围绕其高效栽培管理技术进行要点梳理,以期提高种植效益。
1栽培管理背景
2023年,中国进口粮食1.6亿t,同比增长11.7%,其中,大豆占比仍较高,全年进口量为9 941万t、比上年增长11.4%,占全部粮食进口量60%以上。现阶段,中国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自主选育大豆品种,尤其在大豆振兴计划的推进下,大豆良种增产增效行动持续推进,大豆补偿标准提高,坚持传统育种与转基因育种相结合的方针,高产、高油、高蛋白新品种得到积极研发推广,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全程机械化。截止至2020年底,中国大豆品种累计审定总数为3 112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数为491个,地方审定的品种数为2 621个,育种体系仍处于发展状态,以常规杂交、诱变育种为主,相较于国外广泛使用的分子辅助选择育种、转基因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和基因编辑育种方法,育种技术与方法相对落后。因此,为提高大豆生产质量、数量,需要立足于栽培管理环节,梳理要点,把握技术关键,以此提升大豆生产效益。
2夏大豆新品种菏豆41特征
2.1研发过程
夏大豆菏豆41是菏泽市农业科学院培育的高产品种之一,于2022年通过审定,从研发至审定花费16年。该品种研发母本为菏豆20号,于2006年以中黄13×徐890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1年后,将所得全部种子按单荚播种,单株收获,并去除伪杂交种。隔年,种植株行,按株行摘荚混收。2009~2010年,采用系谱法选择单株,2011年得到稳定品系,分别在2012年、2013~2015年、2016~2018年开展院内品系观察试验、品系鉴定试验、品系比较试验,均通过后于2019~2020年参加山东省区域试验,2年平均每公顷产量为3 310.5 kg,比对照菏豆12号增产6.6%。202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为3 357 kg,比对照菏豆12号增产5.4%,于2022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2品种特征
夏大豆菏豆41农艺性状为:生育期为105 d,有限结荚习性,属于中熟类型。株高76.3 cm,有效分枝1.7个,主茎15.6节,单株粒数108.0粒,籽粒扁椭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褐色,百粒重19.5 g。圆叶、紫花、灰毛、落叶、不裂荚。抗性表现为:大豆花叶病毒SC-3株系为中抗,SC-7株系为抗病。品质性状为:蛋白质(干基)、蛋脂、粗脂肪(干基)的含量分别为39.58%、59.44%、19.86%。产量表现为:全省试点平均产量为3 310.5 kg/hm2;山东省大豆生产试验的平均产量为223.8 kg。与12号菏豆相比,增产明显,无论是生产质量还是生产数量均更为理想,故可改品种增产潜力较大[1]。
3菏豆41高效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3.1选地
大豆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株型收敛,株高较高,茎秆直立,有限结荚习性。对土壤适应性较强,黏土、沙土、沙壤土均可,具有较强耐贫瘠性,但为了提高产量,优选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通气性良好的土壤,且地势较为平坦,排水方便,酸碱度最好不超过6.5~7.5。选地后,还要对其进行整地处理,尤其是夏大豆其种植后大多以麦收、贴茬直播为主,根据麦收墒情及时播种,但重茬大豆病害情况较为普遍,以根腐病为主,影响大豆生产质量与生产数量,要想实现高效栽培,不可连续种植在同一地块内。
3.2整地技术
大豆共生根瘤菌能够改善土壤,即: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成大豆生长所需的氮肥,但栽培种植期间,不可过于依赖这一特性,要在整体期间提前埋肥,为大豆生长提供充足营养。针对这一需求,在栽培整地环节,重点在于补充地块肥力,对于夏大豆菏豆41,选用种肥同播技术,具体要点如下:
(1)补充土壤养分。对于麦收后贴茬直播大豆的地块,首先需补充肥料,每万平方米施用300 kg三元复合肥即可,期间控制肥料与种子距离,为避免烧苗,间距控制在3 cm以上。若整地时间较短或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后续追肥,于视花期追肥300 kg三元复合肥。
(2)整地播种环节施用有机肥、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每万平方米施用量依次为0.75万~1.50万kg、75 kg、150 kg、80 kg,依次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保证大豆在氮磷钾元素充足的环境下生长发育,满足其与养分的需求。
(3)由于大豆从播种至成熟需要经历多个环节,为实现高质高产,需根据生长发育周期变化调整施肥方案。对于开花结荚期的育苗,栽培管理人员应将硼砂、钼酸铵、硫酸锌喷施至其叶面,这是因为大豆对锌、钼、硼等微量元素较为敏感,喷施2~3次后,大豆产量能够得到显著提高。当大豆进入成熟期后,叶片营养向籽粒运转,叶片易早衰,此时可将磷酸二氢钾、尿素喷施在叶面,喷施2~3次即可,每次时间间隔为7 d,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大豆抗逆性,从而为大豆高质高产提供保障[2]。
3.3种子处理
夏大豆菏豆41具有高产、优质等特点,且其抗病性、抗倒伏能力较强,作为栽培良种在播种前,需以病虫害防控、后期缺素为目的,提前处理种子。首先,对种子进行检查,观察其外观,将病粒、霉粒、虫食粒、杂粒、破碎粒等剔除,优选籽粒饱满、大小相近的种子进行播种,最好将种子净度、纯度分别控制在97%、98%以上。其次,晒种处理,选择合适种衣剂包衣处理,防控病虫害。最后,拌种处理。为强化大豆抗逆性,可对包衣处理后的种子进行微量元素拌种,以硼肥、钼肥为主。
3.4播种技术
夏大豆菏豆41自推广应用以来,凭借其良好的籽粒商品性、抗病性、高产性得到广大种植户青睐,每年6月5~26日为其适宜播期,小麦收获后根据墒情及时播种,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以造墒播种,密度为每公顷19.5万~22.5万株。播种时,为促进大豆出苗,将深度控制在3 cm左右,每公顷播种60~75 kg种子,运用智能传感与采集方式确定土壤肥力,适当调整播种密度,若播种时间较晚,要适当增加播种量和播种密度。
3.5灌溉技术
大豆喜暖,发芽时对水分要求较高,尤其在开花期。若土壤含量低于70%~80%,容易普遍出现花蕾脱落现象。因此,为达到夏大豆菏豆41生产目标,栽培管理人员应根据生育期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萌发期土壤持水量控制在50%~60%,保证发芽率;在幼苗期要适当控水,该阶段大豆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适当干旱能够促进根系下扎,促进良好根系形成,强化其抗倒伏能力;从初花期到鼓粒期,大豆对水分需求较高,该阶段栽培管理人员要及时补水,避免水分供应不足影响大豆鼓粒[3]。
3.6中耕除草
由于该品种大豆种植于夏季,而夏季雨水较多,外加前期肥料施加,给杂草生长提供良好温床,要注重田间观察,及时开展除草作业。可灵活选用机械除草、人工除草、化学防治等方法。在大豆出苗前,栽培管理人员可打封闭除草剂,选用精异丙甲草胺、氟磺胺草醚、乙草胺、噁草酮等药剂。待大豆出苗后,检查叶片,在2~3叶期间可施用茎叶处理除草剂,通常选用高效氟吡甲禾灵、异噁草松、精喹禾灵、氟磺胺草醚、灭草松等,根据杂草种类灵活搭配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除草剂时,要注重对使用量严格控制,不可随意加大药量,按照说明书规范施用,避免发生药害。若发生除草剂药害,需及时喷施芸苔素内酯、磷酸二氢钾,浓度分别为0.05 mg/L和3 g/L,一般施用2~3次即可,每次间隔时长控制为7 d。
3.7病虫害防治
在夏大豆菏豆41栽培管理期间,病虫害防治工作以“防大于治”为主。在夏季播种,若期间干旱、少雨,要注重防治飞虱、蚜虫,选用噻虫嗪、吡虫啉即可,对于咀嚼式害虫,比如甜菜夜蛾、大豆卷叶螟等,则优选甲维盐、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若期间降雨较多,则要加强对病害防治,尤其炭疽病、霜霉病等,降雨前或发病初期优选保护性药剂,比如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若发现时病害已较为严重,则选用治疗性药剂,比如嘧菌酯、咯菌腈、咪鲜胺等[4]。
3.8适时收获
当夏大豆菏豆41多数叶片脱落且豆荚颜色变为褐色、变硬,豆荚籽粒与荚皮脱离,轻轻摇动植株有响铃声,即可收获。由于该品种大豆底荚适中,故为提高收获效率,可采取机械收获。需要注意的是,收获时间优选晴天上午,待露水蒸发后收获,从而保证籽粒商品性。
综上所述,为提高大豆生产质量与产量,在夏大豆菏豆41栽培管理期间,需合理选地、整地,提前补充养分。播种前科学处理种子,减少坏种,播种后根据天气保证水分供应,做好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最后适时收获,以确保籽粒商品性。
参考文献
[1]姜雪冰,姜磊,王路路,等.皖北地区大豆新品系主要农艺性状综合分析[J].大豆科技,2022(2):9-13,21.
[2]侯珺,闫向前,付汝洪,等.同异联系势分析在夏大豆品种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5):32-34.
[3]冯丽芳,蔡云鹏,姜海军.不同新品种夏播大豆区域适应性及产量比较试验[J].中国果菜,2022,42(2):81-84.
[4]田艺心,高凤菊,曹鹏鹏,等.播期对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系)农艺性状、品质及产量的影响[J].核农学报,2021,35(8):1900-1907.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东城街道办事处卜青雷,常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