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中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饲养者都开始饲养牲畜。然而,牲畜疾病却日益频繁,特别是腹泻。这种疾病具有很高的传播能力,而且致死率很高。初期,受影响的牛只症状往往比较轻微,但是随着疾病发展,会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而腹泻也是其常见的诊断方式。此外,若母牛也受到了疾病侵袭,会导致胎儿异常。疾病起源非常复杂,若没有及时有效治疗和预防,其蔓延会对畜牧业造成严峻的挑战。由此可见,牛病毒性腹泻病严重损害了畜牧生产,阻碍了畜牧业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预防和减少疾病危害,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
1牛病毒性腹泻病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牛病毒性腹泻病的暴发阻碍着牛的繁衍。这种疾病传播速度很快,使得它的蔓延范围不断增加,不仅仅是牛,还包括许多其他动物。若妊娠的母猪的胚胎发育阶段受到腹泻病侵害,其胚胎很容易变得异常,甚至夭折。若奶牛染上疾病,产奶量将显著减少,导致乳制品质量急剧下滑,并且有可能引起人畜交叉感染,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此外,感染病毒性腹泻的牛,由于免疫系统的衰退,其免疫系统将不再有效,导致它们更容易患上疾病,进而提高死亡风险[1]。
通常,初次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的牛,其外表和症状可能不太明显,但是若接受专业检测,病毒抗原会发生变化。若牛感染了这种疾病,它将会一直携带这种病毒,并且有可能广泛传播。根据最新研究,当牛感染病毒时,它们的外表看起来并不明显。然而,通过仔细观察,养殖户会发现这些牛的生长发育变慢,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丧失饲养价值。当牛感染腹泻病毒时,其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导致其他疾病。此外,研究人员也非常重视腹泻病毒引起的黏膜病变,这是目前临床上最严重的牲畜疾病,尽管发病率并不高,但一旦发生,死亡率会大幅提高。
2牛病毒性腹泻病常见危害
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所引发的一种临床表现复杂的高接触性传染病。在初期患病阶段,有些感染牛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非常明显的病症,以咳嗽、发热等病症表现为主,有些感染牛会出现腹泻病症。在畜牧养殖业中,牛、羊都有可能会患上牛病毒性腹泻病,部分感染牛的病症表现并不明显,具备一定的隐蔽性特征,若没有及时发现感染牛,此类疾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疾病传染范围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严重影响牲畜的身体健康[2]。
2.1繁殖障碍
按照性别划分,公牛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后,公牛体内的精液质量会逐渐降低。部分公牛精液中会携带此类病毒,在与母牛进行配种时,会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传染给母牛,增加母牛患病风险,造成持续性感染,加重牛病毒性腹泻病传染风险。母牛感染此类病毒后,会根据生长周期不同出现不同病症。当感染母牛处于发情期时,母牛体内的卵巢功能会受到影响,卵泡发育速度逐渐减慢,次级卵泡数量逐渐减少。当感染母牛处于妊娠初期、受精期时,会引发不同的卵巢炎症,受精卵成活率、受孕率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2.2持续性感染
受孕母牛患病后,部分感染母牛会出现流产、死胎等情况,部分感染母牛体内的胎儿出生后,其体内会自带持续性感染病毒,且从胎儿表面无法直接观察出患病症状,要对其进行病毒检验,会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持续性感染牛携带病毒率极高,其后代也会持续感染此类病毒,由此可以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持续性感染对母牛后代产生非常严重的破坏性影响。持续性感染牛在生长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繁殖障碍,导致其生产性能持续降低,会减少养殖数量。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危害性是不断持续的动态过程,采取有效的疾病防控措施,遏制疾病传播风险,对持续性感染牛进行无公害化淘汰处理,是保障养殖牛后代身体健康的关键所在[3]。
3牛病毒性腹泻病防控建议
3.1完善疾病防控管理体系
病毒性腹泻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它的传播非常迅速。为了有效抵御这种病毒,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预防和管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毒感染风险。首先,要完善疾病防控管理体系,政府部门、基层畜牧兽医站等要加强对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成立疾病防控工作管理小组,按照各地养殖场分布情况,安排对应的疾病防控管理负责人员,确保在实际防控工作中能够充分调动各方人力资源。其次,结合各地区养殖场实际发展情况,总结养殖牛的患病特点,分析牛病毒性腹泻病的传播链条,制定相适应的疾病防控管理方案,明确规定疾病防控具体工作要求,逐步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尤其是针对突发性牛病毒性腹泻病,要编制应急防控预案,第一时间采取有效应急措施来进行防控管制,明确应急治疗方法,控制疫情传播,再结合前期防控管制成果来调整后续工作内容。最后,完善疾病防控管理体系,要同步制定疾病防控管理责任机制,明确参与疾病防控工作的人员责任,将岗位职责落实到个体,能够对防疫人员的工作行为起到约束规范作用。
3.2加强疾病检疫
建立健全疾病检疫管理体系,不断加强对疾病检疫工作的重视程度。主要包括4点:第一,加强对疫区的检疫管制,针对从疫区调入的养殖牛品种进行查封处理,明确禁止从疫区调入牛只。相关单位要严格把控牛只的调入渠道,增设检疫关卡,对牛只调入原地区、运输区域进行全方位检疫,并要求出示检疫合格证明材料。同时面向牲畜交易市场,要加大疾病检疫力度。牲畜交易市场环境比较复杂,疾病传播风险高,完善疾病检疫流程是提高检疫工作效率的关键所在。第二,加强进出口检疫,针对从进口渠道调入的牛只,要加强进口检疫强度,疫情严重时要禁止引入进口牛只。同时对进口的冻精、肉制品、奶制品等进行全方位检疫。为了确保畜牧环境的安全,严格执行畜牧兽医的职责,定期派遣专家到畜牧兽医所的养殖场开展严格的畜牧兽医检测,一旦发现有可能患有传染性的畜牧兽医,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包括隔离措施,密切跟踪畜牧兽医健康状况,及时向当地的动物卫生和兽医机构汇报[4]。
3.3开展免疫接种
疫苗研究人员要选择示范养殖基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主要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进行调查,分析此类病毒的流行特征,明确区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分子的基因型、生物型,为构建完整的病毒遗传谱系提供研究数据作为参考,对病毒的致病特点和危害进行客观分析,并在研究毒株中选择疫苗接种对象,展开疫苗研究工作,对于降低此类病毒持续性感染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针对牛病毒性腹泻病的疫苗接种工作处于发展阶段,此类疾病尚未被纳入国家疫病防控体系,加大疫苗研究力度是推进疫苗接种进程的有效措施。研究资料表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预防此项疫病有效,目前可以运用进口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对牛只进行疫苗接种,注意要选择处于断奶期的幼牛[5]。
3.4强化饲养管理
强化饲养管理主要分为3个方面内容:第一,是对养殖场进行全方位消毒,制定消毒工作计划,购置充足数量的消毒设施,明确消毒频次,按照科学消毒方法来进行日常消毒。第二,是将疑似感染牛与健康牛只进行分区管理,若确定感染病例,要立即采取无害化处理。第三,提高牛只的配种能力,要在配种前对公牛和母牛进行疾病检疫工作,确保其体内并未携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6]。
3.5加强相关疫苗研制力度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牛病毒性腹泻,需要更多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此外,还需要针对不同的疾病种类,开发出适当的疫苗,以阻止疫病蔓延。实施饲料管理和饲喂技术,从而降低病毒性腹泻病毒的风险。同时,定期监测牛的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综上所述,牛病毒性腹泻病传播速度快,病例数量多,给畜牧业带来巨大损失,危及畜牧民生命安全。本文详细阐述了牛病毒性腹泻的病理机理、诊断、治疗、预后等,并提出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为畜牧业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宗永辉.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防控程序[J].今日畜牧兽医:奶牛,2019(4):71.
[2]段进刚,雷程红,葛婷.牛病毒性腹泻病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1):93-96.
[3]陈辅云.海西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黏膜病血清学调查[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8,34(5):129.
[4]熊兰.牛病毒性腹泻的症状与防控策略[J].兽医导刊,2022(1):2.
[5]韩立红.肉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及防控方法[J].现代畜牧科技,2021(4):128-129.
[6]张维峰,刘斯贞,隋金伦.牛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断与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4):1.
(广西北流市西埌镇农业服务中心戴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