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大国,这就导致农业发展与中国总体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然而在整个农村农业种植体系中,玉米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农作物品种,它的生长品质不但与国家粮食安全密切相关,而且还会对国家食品加工和植物油生产造成很大影响。河南省作为中国最大的粮食农作物生产地,玉米总播种面积已达300多万hm2。随着中国玉米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病虫害发生率也逐渐升高,这直接影响了中国玉米栽培品质。所以,要更好地利用新型栽培技术,针对性防治病虫害,实现玉米优质栽培。
1玉米栽培现状
当前,导致玉米栽培产量偏低、病虫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种植者没有科学选种。第二,选用不合适的施肥方法,从播种到收获,一直使用相同的化肥,对作物造成某种程度的抗药性,从而对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不利的影响[1]。第三,不合理的栽植密度,在耕作时,若完全采用不变的耕作模式,对玉米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2玉米高产种植新技术要点
2.1种子选择与处理
玉米属喜光植物,充分的光照可促进其生长发育。河南省为大陆性季风型,适宜发展玉米栽培[2]。选育优良的籽粒是提高产量的重要环节。首先,应选择抗倒性和抗病能力较强的高品质玉米品种,例如郑单958、农大108和鲁单981等,这些都是河南省栽培栽培较多的品种,可以确保种子萌发成功率。其次,要选择较高产量的玉米。以郑单958为例,其产量高、抗性好。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光照、通风等措施,增强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率,从而达到促进萌发的目的。另外,以病害发生为依据,在种子浸出物中,可以适量添加一些药剂,以增强种子对病虫害的抗干扰能力,从而使其更好地成长[3]。
2.2优化播种环境
适宜的播种条件有利于玉米籽粒迅速发育,玉米栽培应从播种温度、播种时间、播种湿度和播种土壤等几个方面对播种条件进行优化[4]。为了保证玉米种子萌芽和成长,种植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严格控制。若栽培密度较高,将会降低其单株产量。玉米是否适宜于高密度栽培,应根据区域环境和玉米品种特点对其进行适当的布局。另外,为了保证玉米正常生长,还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冬季来临前,需要对栽培土壤进行深翻,犁的深度应该超过20 cm并均匀入土。同时,在耕翻时,将有机肥料、氮肥(65%~70%)和磷肥(30%~35%)作为基肥,一同将其深埋在土壤中[5]。
2.3播种
在正式种植前,还要对土地进行一次平整,另外还要用130 g50%乙草胺配水40 kg,或100 g 80%和奈斯配水30 kg,在地上均匀地喷洒,防止野草生长。然后进行整地工作。做好土壤前期准备工作,不仅可以为玉米生长发育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且还可以为浇水工作奠定基础,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6]。
2.4田间管理
(1)科学施肥。与其他作物相比,玉米对肥料的需求更大。在玉米作物生长生育期间,需要的养分主要是氮、磷、钾肥等为主。按照“底肥为主,追肥为辅”和“氮肥为主,磷肥为辅”的原则来进行[7]。
在玉米生长各个时期,对养分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苗期吸收氮素的比例为1.7%~2.1%;从拔节期到开花期,吸收的氮素约为45%~49%;在灌浆阶段,吸收氮素的比例为40%~43%;另外,还需要分次施肥料,才能确保玉米生长发育。孕穗肥:从拔节到抽雄期,对营养和水的需求较多,此时可以选用速效氮肥,用量占总氮肥的35%~40%。花粒肥:在玉米已经进入繁殖生长期时,可以使用滴灌专用肥,也可以使用5 kg左右的速效氮肥,这样可以增加粒重、促进高产。
(2)科学浇灌。在各个时期,玉米需水量存在差异。从出苗到拔节期,1 d耗水量大约为22.5 m3/hm2。从拔节到抽雄期,1 d用水量大约为75 m3/hm2。从抽雄期到乳熟期,1 d耗水量大约为82.5 m3/hm2。从乳熟期到成熟期,1 d需水量大约为57 m3/hm2。除此之外,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对土壤的水分也有着特定的需求,那就是从种子到出苗,土壤水分要维持在67%~75%、苗期水分要维持在53%~57%、拔节期水分要维持在66%~70%、抽雄期水分要维持在77%~83%。
(3)除草防害。加强土壤杂草管理,既能增加土壤温度,又能保证土壤适宜的土壤条件。一般说来,翻土深度应该控制在5 cm左右。在玉米根上增加土壤厚度高为20 cm的垄沟,这样能使玉米更好地抵御风雨侵袭。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通常在杂草旺盛时除草,如果没有及时除草,不但会对玉米正常生长造成很大影响,还会将病虫害蔓延到玉米植株上。所以,在玉米6叶期时,就要进行多次除草。通常情况下,要与深翻相配合,这样不但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还可以杀死虫卵和病菌。同时选用合适的农药,采用科学的防治方式。例如在种植前和种植后,使用乙秀悬浮剂进行土壤封闭,在苗期使用2,4-D丁基甲酸酯进行叶片喷洒,可以很好地防治杂草。
3玉米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3.1粗缩病及防治措施
(1)粗缩病。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介导的严重危害疾病。田间杂草和毒源增加为其持续扩散创造了条件。以河南省为例,在玉米幼苗期,5~6叶期就可发病,患有粗缩病的玉米苗生长速度减缓。在9~10叶期,发病的玉米会变得更矮,一般来说,发病时其植株高度比正常植物少50%[8]。
(2)控制措施。第一是农业控制。在该病易发地区,应加大对该病的监控力度,根据不同种植方式、携带病毒率等因素,对该病进行科学预报和防控。做好除草工作,田间杂草是该害虫的重要越冬、夏寄主,将其清除干净。另外,还要做好田间管理,既要将病害苗及时清除,集中掩埋或焚烧。此外,还要科学施肥、科学灌溉,才能促进玉米生长,缩短玉米发病时间。第二是药剂控制。在种子包衣期,可以采用12%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按玉米总种子0.25%的比例进行包衣,也可以采用40%甲基异柳磷。在玉米地萌发后,也可以在玉米地上喷施12%杀虫剂,每4 d喷1次,连喷2~3次。另外,还可以用20%阿克泰水分散颗粒药剂1 600倍溶液来控制玉米粗缩病。
3.2玉米螟防治
(1)玉米螟。玉米螟又名“箭杆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害虫。它症状比较隐蔽,在早期很难被察觉,一般都是在病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才会被察觉。
(2)控制措施。第一以生防为主的方法。使用赤眼蜂控制。赤眼蜂是一种安全无毒的昆虫,对玉米螟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通常,当玉米螟成虫羽化率约为10%时,即可在田间投放赤眼蜂,隔7 d后应再次投放1次。利用赤眼蜂对玉米蛾进行防控时,一般将赤眼蜂卡固定于玉米中下部叶片背部的中间背光处,在田间设置45个/hm2放蜂点,放蜂卡3个/点。
第二是药剂控制。用4%辛硫磷颗粒剂灌心溶液控制玉米螟,剂量为9.00~11.25 kg/hm2,并在玉米芯叶片上均匀施用。或者用BT颗粒(苏云金杆菌):2 250 mL/hm2,加入适当比例的清水,加入细河砂(22.5 kg左右),待干燥后倒入心叶片中。将40.8%“乐斯本”乳油混和375 kg细沙混合在一起,使乐斯本颗粒灌心叶片,以每公顷15 kg的量洒在田间。当二代玉米蛾危害比较严重时,要采用药液灌穗的方式来防治,可用60%敌敌畏乳油900~1 200倍液来防治,对玉米雌穗注入12 mL/株,或在雌穗尖端花丝基部,滴上数滴敌畏乳油来防治玉米蛾。
3.3大斑病防治
(1)玉米花斑病也叫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子。患病初期,玉米花的叶子上会有一些水泡一样的小块,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小块的叶子会逐渐变成黄色。
(2)控制措施。首先是农业控制。要选用郑单958、金海5号等对病害有一定抵抗力的玉米品种。要注意土地管理,在正式耕种前要将土地进行深翻,并曝晒杀灭有害微生物。在种植期间,要注意观察玉米地,若在玉米地叶子上出现了斑块,要及时治疗,避免疾病蔓延。
其次是药剂控制。在大斑病害发生早期、病害叶片占5%~7%时,可以选用4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每隔7 d喷1次,连喷2~3次。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浓度为6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农抗100水剂150倍液、6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等。
玉米作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人们日常饮食生活和消费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新的栽培技术,要保证其可以有效降低害虫和害虫危害,不断提高中国玉米产量与质量。
参考文献
[1]罗爱玲.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3,41(16):30-32.
[2]鲍发贤.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探讨——以广西河池市为例[J].种子科技,2023,41(9):49-51.
[3]谭俊源.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3,41(6):60-62.
[4]孔静.玉米栽培新技术与主要病虫害防治方式[J].农村实用技术,2023(1):75-76.
[5]杨小康,王瑞华.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对策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11):222-224.
[6]白秀红.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J].种子科技,2021,39(14):45-46.
[7]陕亚兰.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农家参谋,2021(3):39-40.
[8]李伟.玉米栽培新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10):142-143.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农业农村局周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