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夏日,万物蓬勃生长,绿色极力铺陈造势,绿得浓烈、绿得浩荡,渲染出一个葱茏世界。放眼望去,山峦树木繁茂,沟渠幽草葳蕤,田野绿浪涌动。浓浓淡淡的绿中,定能见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因为荷向夏而来,花是盛夏的“胎记”。
带着一腔浪漫情怀,在我的提议下,几位好友一同来到浙江桐庐环溪村赏荷。小村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坐落于天山岗山麓,天子源和青源两条溪流汇合于村口,村名由此而来。
进入牌坊后,一眼便看见青石铺就的道路两旁,摆放着一排大大的瓦缸,里面是种植的荷,在风的摇曳下,分外妖娆。不远处山峦连绵起伏,山脚下是万顷荷田,浩浩荡荡。那云遮雾绕的青山与田田凝碧的荷叶,连同幢幢小楼上的青瓦、红瓦,交相辉映,宛如一幅清新的画卷。
荷叶舒卷开合,或挺立,或掩面,风姿绰约,娇羞不媚俗,让人心动不已。荷有的戴着滚圆的帽,有的穿起翠绿的裙,有的铺展在水面上。朵朵荷花,白的清纯,红的艳丽,粉的如霞,盛开的灿烂,含苞的娇羞,成熟的已化为青青莲蓬。我尤为喜欢白色的荷花,皎皎如明月,让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一阵风吹过,沙沙作响,叶上的水珠如滚玉般,别有意趣。缕缕清香引得蜻蜓翩翩而至,这朵闻闻,那朵嗅嗅,终究未能分辨出哪朵更香。“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船在荷中自在穿行,仿佛置身于荷的世界。水底鱼儿游,荷间蜻蜓飞,自然和谐,野趣顿生。荷花随风摇曳,探下身子便会发现,有的荷花静静地藏在圆圆的荷叶下,恰如“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的诗境。
婆娑的荷与栈桥、亭台、绿柳相映,组成另一种风景,让人心生喜爱。摄影爱好者拿起“长枪短炮”,寻找唯美构图,定格今夏记忆。几位女子,撑上一把纸伞,身着一袭旗袍,漫步于木质栈道上。她们时而三三两两,时而一人独处,时而端庄,时而婀娜,个个像荷花仙子。
沿着潺潺的溪流行走,一座古桥横跨于天子源溪上。这是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安澜桥,拱形似月,缠绕的古藤一个劲地挂向溪水,似嫦娥梳妆,袅袅婷婷。桥的两端各有一棵香樟树,均已有300多年,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恰如两朵绿色的云。桥身的藤蔓如从云朵中掉落的云丝,共伴着这一轮“明月”,周边的荷又如繁星点点。踏上石桥,小草在节节台阶的缝中探出。凭栏而望,习习荷风中,赏荷的风姿绰约,闻荷的缕缕清香,宛如身在荷中央。
鸡蛋大的卵石铺成的小径在村中延伸,漫步其间,十分惬意。观音兜、女儿墙、圆形院门,凉亭、木椅、画廊……既古朴又清新。“曲径始入通幽处,已闻莲花一缕香。”房前屋后都能见到荷,也能见到以莲为名的处所,如清莲园、爱莲居等,从中不但能感受到山村人家的和美,也透出悠悠的莲文化。“爱莲居”门两边挂着一副木质对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吸引了我。这千古名句一看便知出自周敦颐的《爱莲说》,满村的荷,难道与周敦颐有渊源?
原来,环溪村系北宋大儒、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族居地。明洪武年间,他的第十四世孙选了这片灵山秀水安家。自此,周氏一族繁衍生息,逐渐壮大,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周氏宗祠“爱莲堂”,传承着“崇文尚志,读书明理”家训和文脉。
村里的古建筑、新楼房协调融合,芭蕉、翠竹、绿树下的农家,错落有致。一些农家已开办起了民宿,每逢假日,城里人纷至沓来,揽夜色于怀,枕一方荷池,把幽幽清香带进甜美梦中。
一朵朵荷花,绽放于小桥流水人家,盛开在青山绿水间,香气四处弥散,正如《爱莲说》所云:“香远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