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看诸葛亮

2024-12-31 00:00:00汪寒
清风 2024年7期
关键词:汉室三国演义刘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忠贞执着、肝胆照人、廉洁自律的谋国宗臣的化身。演义中诸葛亮聚集古代贤良传统美德、优秀品质、高尚情操、人格修养于一身。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贞的楷模。不仅是名垂千古的武侯,也是流芳百世的贤相。诸葛亮这一形象在《三国演义》中占绝对的中心地位,使超世之杰的曹公、万人之英的周郎、料事如神的司马仲达以及大批身手不凡的辅臣谋士为之逊色,就在于诸葛亮具有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的无与伦比的人格力量。

诸葛亮以身作则持法严明,他以自己的勤政和智慧基本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君子之政。在他的治理之下,蜀汉上下多君子而寡小人,吏治一直比较清明,官场风气较为清廉,秉公奉法,蔚成风气。

诸葛亮故后,蒋琬、费袆、姜维等相继秉政二十余年,能按照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办,蜀汉政风仍然较好,以一州之地与大国抗衡,而且始终处于攻势,这都要归功于诸葛亮人格魅力的影响。

诸葛亮的精神品格,不仅是同时代的曹操、司马懿等人不可同日而语的,即使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亘古少有的了。唐代诗人元稹有《叹卧龙》诗道:“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郭沫若曾评价孔明:“千古贤相,智慧化身;忠义之士,悲剧英雄。”历史学家钱穆曾发出这样的夸赞:“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作为封建社会理想的贤相,演义突出描写了他对刘备、刘禅的忠贞。当时汉室衰颓,天下寸土,都非汉有,军阀割据,曹操独大,“挟天子以令诸侯”。汉朝的覆灭几乎已成为了必然,曹操篡汉只是时间的问题。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背景下,诸葛亮却能心存汉室,心向汉室,心系汉室,而且想尽自己微薄之力去复兴汉室,这是一种怎样的可贵精神。

裴注引《魏略》有这样一个细节:“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论者多以此认为诸葛亮之所以不投奔曹操,是因为曹魏人才太多,很难脱颖而出。

但裴松之的见解显然更为深刻。他认为“《魏略》此言,谓诸葛亮为公威计者可也,若谓兼为己言,可谓未达其心矣。老氏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贤达之流,固必兼而有焉。以诸葛亮之鉴识,岂不能自审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于其始矣。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委质魏氏,展其器能,诚非陈长文、司马仲达所能颉颃,而况于馀哉!苟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岂其区区利在边鄙而已乎!此相如所谓‘鹍鹏已翔于辽廓,而罗者犹视於薮泽’者矣。”(见裴注《诸葛亮传》)

裴松之这番话理清据明,明确指出诸葛亮志存高远,远非俗辈所能揣度,更非小人所能理解。“兴微继绝克复”,这就是诸葛亮的志向,这也是时代赋予他的使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根本上讲,他是为汉室死而后已,并不是为刘备父子。

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作为实现“兴微继绝克复”大任的明主呢?刘备和曹操是不同的。刘备是仁主,曹操则是奸雄。诸葛亮是仁人,因此选择了仁主的刘备。仁是他们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两人心性相通,自然情同鱼水,彼此知情知性,自然永不相背。演义多次写到刘备仁义宽厚,诸葛亮在许多场合,反复宣称刘备的队伍是仁义之师,两人始终认为“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当阳大败,刘备对数万跟随他的百姓不忍相弃,甘与同败,诸葛亮认为这是“大仁大义”的表现。

曹操就不同了,奸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仁,不仁的标志性语言就是“宁我负人,勿人负我”。那些认为诸葛亮担心曹操手下人才众多,而不投曹操的人,想的只是个人功名,心中根本没有天下大义。“苟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此句明确道出了诸葛亮真实的想法。即使他志向远大,虽然他才能超世,但他绝对不可能去辅佐曹操建立功业。

诸葛亮不仅不可能辅佐曹操,他还要“翊赞宗杰”来反对曹操,因为曹操是他兴复汉室最大的敌人。“宗杰”,就是刘汉宗族中杰出的人物。明确说,他需要再找一个光武帝刘秀一样的人物,辅佐他铲平汉贼,复兴汉室。然而曹操已经强大了,且大汉朝的天子正在他的掌控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想兴复汉室几乎成为了不可能,这就是“兴微继绝”四字的内涵了。“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强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诸葛亮。大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就是诸葛亮。

刘备兵败夷陵,在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一幕感人至深。白帝城托孤,与其说是刘备对诸葛亮治国才干的高度信任,不如说是对其忠诚品格的绝对信赖。

刘备逝世之后,诸葛亮对幼主刘禅忠诚如故。在外有强敌、内有幼主的艰难形势下,他以极大的智慧和毅力,作出了非凡的业绩。他不怕劳苦和染上疾病,亲自领兵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在他领兵出发前,王连诚恳地劝谏说:“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诸葛亮认为平定南中事关蜀汉稳定大局,不考虑个人安危,没有接受这一劝阻。南方既平,没有了后顾之忧,诸葛亮集中精力留意于北方,用了两年多时间作伐魏的准备。建兴五年,诸葛亮作有名的《出师表》,率军北驻汉中,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凛然大义,开始长达十二年的伐魏战争。

六出祁山的漫长征途上,诸葛亮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也遭受过意外的失败。直到最后一次北伐,他因积劳成疾,吐血不止,自知生命垂危,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蜀军的安危和蜀汉的存亡。

《三国演义》诸葛亮去世前夕,罗贯中饱含深情地写道:“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观遍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第一百四回)诸葛亮忠心耿耿、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写到诸葛亮溘然长逝后,演义插叙了被诸葛亮废黜的廖立、李严得知噩耗后的悲痛情景,以衬托诸葛亮立身之严谨、处事之公正、感召力之强烈。还渲染了此时的悲凉气氛:“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真是字字带血,声声含泪,悼惜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正是这样,他才赢得了上下的一致拥护,我们从不同的人,闻听诸葛亮的死讯后的反应,就可看出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难怪清代毛宗岗评价其为“古往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诸葛亮一生为政廉洁自律,德法共济,堪为群臣表率。他生活俭朴,出山之前,以躬耕为食,出山之后,高官厚禄,仍然过着淡泊的生活。在弥留之迹,他在《自表后主》中言:“今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份家庭财产清单充分地表明了诸葛亮是多么的清廉。

“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按照汉代和三国时期的官俸制度,这是一个很低的数字。“子弟衣食,自有余饶”,是指诸葛亮的家人不是靠裙带关系在朝廷中混饭吃,而是和普通百姓一样从事种植和养蚕等农事活动,以此来维持生计。“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意思是至于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维持。“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是指俸禄之外,没有别的生计,不搞经营,也不依靠别的收入发财致富。他的《诫子书》教育子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的德法共济则主要体现在他的法治思想上。他认识到治国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主张“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和为安”。诸葛亮治蜀以严为主,他不饰短,不避亲,坦诚布公,明法理事,使人感其情而服其诚。

猜你喜欢
汉室三国演义刘备
三国演义(四)汉室起风云
读懂刘备
海峡姐妹(2020年11期)2021-01-18 06:16:24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学生天地(2020年18期)2020-08-25 09:29:36
《出师表》初三复习试题
祝贺汉江被评为全国最美家乡河
参观诸葛亮隆中遗址
刘备与徐州
三国演义
中国漫画(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