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宣卷音乐特点分析

2024-12-31 00:00:00杨洋
大观 2024年10期
关键词:曲调唱腔

摘 要:同里宣卷是活跃于江南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在江南乡村有着悠长的历史和较大的艺术影响力,深受江南地区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是江南农村群众农闲时节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近些年,随着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传统民间说唱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同里宣卷作为一种地方民间说唱形式,在自身努力与对外交流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亮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喜爱。

关键词:同里宣卷;宣卷音乐;曲调;唱腔;说表

同里宣卷是江南宣卷的重要流派之一。民国初期,同里宣卷与上海的浦东宣卷、浙江的宁波宣卷、江苏的无锡宣卷并称为江南地区的四大宣卷,成为江南地区除苏州评弹之外,又一深受江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说唱形式。作为一种民间娱乐形式,宣卷的演出常出现于江南的田间地头和街头巷尾,为农闲时的人们表演,给人们的空闲时间带来精神慰藉,丰富了江南农村的文化生活,使农民有了更多的娱乐活动。宣卷演唱作为宣卷艺人的谋生技艺,除了在田间地头及农家小院演唱之外,也时常出现在江南乡镇的休闲娱乐场所,像饭店、酒楼、茶馆等场所。宣卷艺人被娱乐休闲场所邀请演出以吸引更多的客人,获得更多的演出场次,拓展更大的演出市场,获得更多的演出收入。提高自身的演唱技艺、形成自己的演唱特色是宣卷艺人们必须做的事情。同里宣卷的艺人们也不例外,从早期老一辈的宣卷艺人到今天年轻的宣卷艺人,每一个同里宣卷艺人都需要对自己的演唱技艺精益求精。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不管是主要人物的演唱内容,或是配角的表演内容,都需要一丝不苟地演唱。正是由于一代一代同里宣卷艺人的不断努力、孜孜追求,才树立起了同里宣卷这块民间说唱艺术的金字招牌。本文对同里宣卷音乐特点进行分析,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一、宣卷音乐特点

清末,为了满足演出市场的娱乐需求,宣卷艺人们突破原有演唱程式,民国中期,经过宣卷演出市场的激烈角逐,上海的浦东宣卷、浙江的宁波宣卷、苏州的同里宣卷、无锡的无锡宣卷,在江南地区众多宣卷流派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并得以存续至今,形成了鲜明的演唱特色。具体来说,同里宣卷的音乐特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

(一)说唱结合

说:宣卷以说故事为主,艺人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角色的对话等来推进情节发展。说的部分语调有起有伏、节奏快慢相间,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表现力,让听众能够清晰地理解故事内容。

唱:唱是宣卷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通常在故事的关键节点、情节高潮或者段落转换处出现。唱的部分旋律优美,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能够将故事中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引起听众的共鸣。说唱相互结合,使宣卷的表演既具有叙事的连贯性,又具有音乐的美感。

(二)曲调丰富

来源广泛:宣卷的曲调来源较为广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戏曲曲牌等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曲调。例如:江南地区的宣卷可能吸收了江南民歌的曲调特点,具有细腻、婉转、悠扬的风格;有些地方的宣卷则借鉴了当地戏曲的唱腔,使宣卷的音乐更具戏剧性。

不同地区的特色:不同地区的宣卷有着各自独特的曲调,比如常熟宣卷常用的有平调等,每种曲调都有不同的唱法。而苏州同里宣卷在保留传统韵腔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江南水乡特色。

(三)节奏灵活

速度变化:宣卷的演唱节奏并非固定不变,根据故事情节的紧张程度、情感的表达需求等会有所变化。在叙述紧张的情节时,节奏可能会加快,以营造紧张的氛围;在表达抒情的段落时,节奏则会放慢,让听众更好地感受情感的细腻。

节拍多样:宣卷的节拍形式较为丰富,常见的有2/4拍、3/4拍、4/4拍等。不同的节拍会给人不同的听觉感受,2/4拍的节奏较为明快有力,适合表现欢快、激昂的情绪;3/4拍则具有优雅、舒缓的特点,常用于抒情的场景;4/4拍则相对平稳,能够为故事的叙述提供稳定的节奏基础。

(四)帮腔与衬词的运用

帮腔:帮腔是宣卷音乐的一大特色。在一开始,宣卷是一人唱而众人帮,每句末尾会有帮腔,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后来随着宣卷的不断发展,艺人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选择性地使用帮腔,使音乐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衬词:衬词在宣卷中也较为常见,早期宣卷中经常出现宗教性的衬词,后来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其他的与故事内容或情感表达相关的衬词。衬词的运用不仅能够丰富音乐的表现力,还可以展现宣卷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五)乐器伴奏的烘托

乐器选择:宣卷的乐器伴奏通常以小型的民族乐队为主,常见的乐器有胡琴、笛子、扬琴、月琴、三弦、琵琶等。这些乐器音色各异,能够相互配合,为宣卷的演唱营造出丰富的音乐氛围。

伴奏作用:乐器伴奏在宣卷中起到了烘托气氛、增强音乐表现力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故事的高潮部分,乐器的演奏力度会加强,节奏会更加紧凑,以突出紧张的氛围;在抒情的段落,乐器的演奏则会更加柔和、舒缓,与演唱者的唱腔相呼应,更好地表达情感。

二、说表极具特色

说表是“说白”与“表白”的合称,是民间说唱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表演方式,也是同里宣卷的重要表演方式。它在说唱艺术中具有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是使故事人物之间产生矛盾的重要手段。演员模拟故事中人物的相互对话称为“说白”,以第三者口吻叙述故事情节称为“表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江南乡镇企业的发展,外来人员越来越多。同里宣卷的观众结构发生了变化,喜爱同里宣卷的外地人逐年增加。这样一来,仅用同里方言进行说表就会影响演唱效果,在此情况下,同里宣卷说表开始尝试用多种语言进行说表的探索。在使用同里方言进行说表的同时,普通话及其他地方的方言也成为艺人们说表中使用的语言。如同里宣卷《借黄糠》中主人公张贤文妻子的说白:“官人放心,我今日去借,父亲总有亲生父女之情。官人,你放心用心勤读,等到来年大考之期,希望你功成名就,得中头名状元,张家有翻身了!”[1]69艺人在演唱该段说白时就运用了普通话,声音顿挫有力、字正腔圆,巧妙地塑造了张贤文妻子的贤德形象,表达了张贤文妻子一心一意使张家重新兴旺的决心。又如《借黄糠》中潘义的说白:“现今当大比之年,京城大开考场,我看你满腹文章,必定高中。我家有三百两纹银,自己无男无女,今送你作功书之本,大考之期作为路费。希望你得中头名状元,我也享福了。”[1]74该段普通话的说白准确地表达了潘义作为一位孤寡老人希望张贤文金榜题名的真实情感。潘义的普通话也使其形象与书中其他人物形象塑造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苏州话说表中,如同里宣卷《梅戒良缘》中:“却说王应文被潮卷入海中,一路随波逐流,汆到福建泉州地界。海边有一捕鱼网船,弟兄两人,撒网捕鱼。一网抛下,拖起来觉得重支支(苏州话:很重的样子)那么局哉(苏州话:好啦)……”[1]93软糯的苏州方言给人悦耳的享受,让同里及周边地区的听众听了十分亲切、十分惬意。苏州方言的灵动性又给这段说表带来了活灵活现的故事描述,生动描述了捕鱼兄弟两人把王应文拖上船时被吓倒的窘态。又如同里宣卷《大红袍》中:“再说此本宝卷是叫滴水大红袍,出在唐朝太宗皇帝年间。山东省东昌府立城县,有一个名叫罗廷义,今年十八岁。父亲早已亡故,母亲王氏早已年过半百,从小替儿子攀好了亲,是东关村上孙家,名字叫素英。母亲王氏常常挂念儿子在京城求功名未知如何?心中很为昏闷不觉。儿子廷义得中秀才快快乐乐回家转哉(苏州话:了)哪(每一节表白结尾,均有此词,感叹)”[1]166苏州话、上海话同属于吴方言,但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各地之间的吴方言发音是有所区别的,如普通话的“在”,上海话读“勒腊”,吴江地区读“勒拉”,苏州城里读“勒浪、勒嗨”。同里宣卷演唱中采用同里方言、普通话和苏州话等进行说表,突破了以往同里宣卷说表仅用同里话的局限,丰富了同里宣卷说表的语言形式,形成了多元化的语言特色,也使更多吴方言地区的宣卷观众接受和喜爱同里宣卷。此外,由于普通话及其他地方方言的采用,北方观众及其他地方的观众也基本能听懂宣卷演唱。随着同里宣卷受众面的扩大与知名度的提高,上海、苏州等地的旅游文化节等活动经常邀请同里宣卷艺人演出,同里宣卷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三、表演诙谐幽默

表演诙谐幽默是同里宣卷演唱的特点之一,在民间说唱艺术中被称为“噱”“噱头”,指表演中引人发笑的话或举动,是民间说唱艺术的一个重要表演手段,也是说唱艺人演出过程中与观众交流互动的有效方法。宣卷演唱中的噱头穿插,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可使观众轻松愉悦,而不是过分严肃。恰到好处地使用噱头可以很好地活跃现场观众的情绪,调动观众的积极性,让观众参与表演。同里宣卷演出是民间娱乐,噱头的穿插既能提高演出质量,又可以使观众在轻松愉悦中观看演出,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因此,多数同里宣卷艺人都十分重视噱头的研究,重视演出中的噱头设计和使用。高质量的噱头设计需要具备丰富的演出经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对观众心理的准确把握。噱头设计是对宣卷艺人创作能力的考验,是对艺人基本功的挑战。如在表演同里宣卷《天诛潘二》中主人公杨进达急切回家向岳父岳母报告坏人被严惩,银子被找到的喜悦心情时,同里宣卷通常设计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的表演动作。演出时演唱者一边唱道:“满金小姐哭声频,声声哭叫丈夫身。再三说与丈夫晓,如何再三不开门。进达听得哭不过,拼身舍命去开门……幸亏苍天今日报……再说进达转回门。夫妻重叙多快乐,忙报张家岳父母听。”[1]318一边表演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的动作,常常引起观众的大笑。这种表演方式表达了杨进达着急的心情,回去报信慌不择路、高低不平的路面使他不断摔倒,噱头设计好笑而合理。表演者可以用“滑步后跌”的步法表演杨进达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的动作。这需要表演者具有扎实的戏曲基本功,在日常形体训练中不断练习与积累。此外,打情骂俏、插科打诨也是同里宣卷经常使用的搞笑方法。如同里宣卷《代皇进瓜》中王婆的唱段:“来了和尚四个人,个个年轻貌超群。大娘见他生得好,勾引和尚到家庭。日间街上来抄花,夜间饮酒乐信情。朝南坐了唐和尚,对面坐了大娘身。左面坐了猪八戒,右面坐了猢狲精。台脚坐了沙和尚,梅香团团把酒斟。足足留他半个月,村村巷巷情知闻。其日我到你家去,撞到和尚四个人。前头逃出唐和尚,后门走出小沙僧。墙门跳出猪八戒,狗洞钻出猢狲精……”[1]207在演唱该段同里宣卷时,演唱者需要注意运用夸张的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运用打情骂俏的表演方式表演王婆向故事主人公刘全贴耳低声编讲谎话的情形。同时运用插科打诨的方式演绎王婆挑拨离间、破坏刘全与妻子的关系,谎说其妻与唐和尚私通。幽默的表演既能使观众对艺人表演的王婆形象感到好笑,又能使观众对王婆做的坏事感到憎恶。又如《妻财子禄》中的主人公时运的唱段:“昔日有个老唐僧,奉旨西天去取经。遭了八十一个难,几何性命不留存。幸亏收得三徒弟,降妖捉魔保前程,不辞辛苦路途远,千山万水尽心行,唐僧佛骨仙家体,只取心经一文……”[1]309在演唱该段时,可以模仿狼、老虎、豹子的动作,采用各种夸张的肢体动作表演妖精,增添趣味性,营造出深山中的各种惊险氛围,使观众提心吊胆。同时,可以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搞笑动作,使观众发笑,缓解紧张气氛。诙谐幽默的表演给观众的身体和精神带来了放松。随着江南经济的高速发展,江南地区群众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诙谐幽默的同里宣卷表演使江南地区的观众得以放松身心,转移注意力。

四、结语

民间说唱源于民间音乐文化,其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反映着基层群众的生活样态与精神面貌,丰富着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同里宣卷作为江南地区的一种说唱形式,在丰富江南地区群众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曲调上口、唱词典雅、说表独特、表演诙谐幽默的艺术特点,使其拥有众多观众。目前,同里宣卷在江南地区已成为民间说唱艺术中具有知名度的演唱形式之一,其将继续拓宽江南地区的演出市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俞前.中国·同里宣卷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猜你喜欢
曲调唱腔
The Cuckoo布谷鸟
扫除凝滞 独下论断——吴梅《南北词简谱》的曲调句式研究谫论
戏曲研究(2023年1期)2023-06-27 06:55:04
Wake up, Bunny
浅谈藏族唱腔美学在合唱作品中的应用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4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4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黄梅戏艺术(2020年3期)2020-10-19 09:21:16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黄梅戏艺术(2020年1期)2020-05-14 13:48:54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黄梅戏艺术(2019年4期)2019-12-30 06:11:06
布谷鸟
新教育(2018年3期)2018-05-25 05:35:28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戏曲研究(2017年2期)2017-11-13 0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