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的实践策略

2024-12-31 00:00:00王珊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3期
关键词:三农情怀乡村振兴

摘" 要:在我国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力资源的现代化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核心。涉农高职院校中的农业专业学生,作为乡村工作岗位的潜在力量,是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人才资源。他们是否愿意并能够在农村扎根,对振兴乡村的任务能否胜任,关键在于他们是否具备坚韧不拔、务实创新、奋发向前和勇于变革的奋斗品质。因此,着力培养这类大学生的“三农”情怀显得至关重要。该文基于“三农”情怀的内涵,分析乡村振兴与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的关系,探讨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的实践策略,旨在引导农业高职学生发扬奋斗精神,提升实践能力,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历史洪流之中。

关键词:乡村振兴;涉农高职院校;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3-0130-04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our country,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been rolled out in an all-round way, among which the modern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is the core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i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potential force for rural jobs, are also the key human resources to dr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Whether they are willing and able to take roots in the countryside, and whether they are competent for the task of revitalizing the countryside, the key lies in whether they have the quality of perseverance, pragmatic innovation, forge ahead and dare to change.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ultivate the \"feelings about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of these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e-related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bes into 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order to guide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o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struggle and enhance their practical ability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historical tid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college student;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feelings; cultivation

农业、农村和农民领域是亟待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引的广阔领域,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开创性角色。乡村的振兴直接影响着“三农”的未来,而培养具备高级技术技能的人才,以及塑造熟悉农业、热爱农村、关爱农民的“知农、爱农”农村工作团队,是高等职业学院的责任与挑战。然而,现实中,高职院校在教育环境、教育模式、执行策略和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尚未充分达到乡村振兴的期待。农业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理解不足,对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关注度不够,出现学农业而不从事农业,或者从事农业却不热爱农业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乡村振兴缺乏合适的人才,尽管拥有深厚的农业文化底蕴,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农业专业的毕业生往往面临着就业困境,引发了对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分配效率的深度反思。如何激发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的专业热情,让他们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主导作用,是当前职业教育模式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

1" 探索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三农”情感认同的深度剖析

“三农”问题对于构建全面的现代化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农业行业的独特性和严峻的市场挑战,高级农业技术人才的流失问题日益突出。鉴于此,强化高职院校农业相关专业的“三农”情怀培养,以打破乡村振兴和“三农”领域的人才短缺瓶颈,成为当务之急。这些学生应当在乡村环境中施展所学,实现产业繁荣、生态环境优美、乡风淳朴、社会治理有序、人民生活富足的乡村振兴愿景[1]。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强调,投身“三农”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深厚的情感投入。这意味着即便面对艰难的工作条件、单调的任务内容及相对较低的回报,也要怀揣热忱,甚至有时需持之以恒。当前,政府正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吸引人才投身“三农”,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2]。作为具备农业知识和技术的高职生群体,培养他们对“三农”的情感认同,激发其积极性,使他们愿意投身、坚守并扎根于此。

1.1" 对农民的深刻理解和关怀

始终以农村的实际情况为根本依据,确保农民的物质福利,维护其民主权益,将农民的需求与利益作为工作的核心导向。在“三农”工作中,农民占据至关重要的角色。关爱农民意味着要深入理解他们,既要欣赏其付出与贡献,也要体谅他们的困苦和艰辛。在实践中,应真诚地协助农民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对他们抱有深切的关怀[3]。关键在于,需有效引导农民参与到乡村文化和产业发展的建设之中,处理社会矛盾,促进农民创新性、主动性的有效激发,推动农村经济和文化的全面进步,使农民群体能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1.2" 熟知乡村,热爱乡村,致力于乡村服务

高职院校的农业专业学子承载着科技推动农业发展的重任和期许,深刻认识到农业在国家大局中的关键地位,坚定树立起振兴农业、繁荣乡村的崇高志向。他们需首先深入理解乡村的实际状况,全面把握农业产业的独特性、农产品的特性,以及乡村的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社会管理等多个层面的知识[4]。再者,他们需真诚热爱乡村工作,视改善乡村风貌为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视此为自身职业生涯的奋斗方向。

1.3" 献身农业,热爱实践,深耕细作

涉农高职教育中的农业专业学生需自我鞭策,深入钻研专业领域,提升技术技能,并参与农耕文化的学习。他们应当走入田野,贴近农户,投身于志愿服务和乡村研究,活跃在农业生产和乡村建设的第一线。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用专业才能推动农业进步。通过理论与实地操作的双重磨炼,培养出敬业、勤奋和务实的精神,力求在专业技术与综合能力上取得双重进步,塑造复合型农业技术人才[5]。

2" 关于涉农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分析

立足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涉农人才的培养中,需按照国家战略规划,结合市场的动态变化需求,不断改革和升级其教育模式,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致力于塑造一批兼具科学素养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农业领域专业人才。

2.1" 涉农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

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个层面,各种专业人才的贡献至关重要。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农业企业领导人、创新农民、农业技术专家以及农村电商运营者扮演着核心角色;构建生态和谐的居住环境时,环境治理和景观规划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关键;维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则需要文化传播的专门人才;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乡村管理人才的作用不可忽视;而提高生活质量,教育和医疗领域的人才是实现富裕生活的基础。

2.2" 乡村振兴为涉农人才创造培育平台

乡村振兴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疆界,同时也为涉农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随着这一战略从理念到实际行动的转变,高职院校承担起了全面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新任务。为了让学生能适应乡村服务的实际需求,教育机构需摆脱过度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教学传统,依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设计涵盖乡村振兴相关项目和知识的教学大纲。此外,除了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和校园实践,应进一步发展以农业复合技能训练为核心的校外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农村社会创新项目,如以地方特产农产品为载体进行市场营销、品牌塑造、电子商务建设、产品推广、技术支持及策略咨询等活动,进而提升涉农专业学生的农业实践技能,为高职院校的校内培育重点提供实证。

2.3" 涉农高职院校是农业人才供需中的调节器

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高职院校在“三农”事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高职院校应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且融合内外资源的教育生态体系。一方面,职业学院应根据自身的教育特色和国家的整体规划,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定义并强化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确保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的农业专业人才以支持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学院应积极与农业产业界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洞察并预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培育那些乡村振兴亟需的农业技术精英。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的有效路径

3.1" 加强理论教学以强化学生对“三农”的深厚情感核心

在各个涉农高校的思政课程中,理论教学应着重于塑造学生的农业情怀,积极鼓励学生树立“三农”职业理想。例如,针对思政课程教育中,可设立道德模范和实践环节,详细分享近期内高校优秀涉农毕业生的无私奉献事迹,还有“职业规划与乡村振兴”部分,讲解乡村振兴战略,促使学生早早规划职业生涯,并积极进取。

法律视角下的职业选择课程深入剖析与农业相关的职业法规,让学生理解法律与就业的关联,提升职业素养。在培育学生“三农”情怀中,需融合“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和“生态畜牧业的绿色路径”等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以此点燃他们对学习的热情。特别设立的“企业家素养实践”模块,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涉农技能和项目执行能力。

在当代环境与策略课程中,课程内容聚焦于“革新种子科技”“智能农业与乡村复兴”的深度剖析,以及最新农村发展政策的解读,使学生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视野、核心价值和实质内涵。增强他们对农业现代化国家政策的全面认识,激发其带着理想投身农村,服务于乡村,甚至扎根乡村的行动,培养其投身“三农”事业的坚定信念

3.2" 构建“三农”育人课程思政体系

针对农业相关专业,应依托乡镇特色,建立校企合作的“耕读乐园”,以“耕读并重”和“勤奋读书”为主题,设计特色鲜明的课程,强化农业热爱的价值观培养。同时,通过引入我国农业发展历程、农耕传统、现代农业科技、乡村治理结构以及乡土人情等元素,将“三农”意识、“三农”情感和“三农”故事深度嵌入专业教学,开发具有农业特色的思政课程系列。另外,定期组织劳动素质和技能训练,鼓励师生参与实践小组,直接深入农田,提供技术指导,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融合思政、专业和劳动教育的全面“三农”情感教育体系。这将进一步拓展对“三农”宏观视角的理解,建立健全的“三农”知识架构和认知框架,最终塑造出独特的农业特色的“大思政”教育框架。

在专业课程中,教师可引入那些在农业界熠熠生辉的角色,例如被誉为“绿色革命”旗手的袁隆平博士,在世界屋脊上播种知识的植物学家钟扬,还有开创贫困地区发展新纪元的“太行山先锋”李保国,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农业领域书写了辉煌篇章。通过讲述这些鲜活的事迹和深入剖析,能够生动展现他们无私奉献、无畏艰辛、屡战屡胜的创业精神,以此激发学生勇攀科研高峰的决心。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其奋斗意志,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和职业道路上展现出更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

3.3" 深化校企协同打造长效实践模式

涉农高职院校在培育新时代农业人才的角色中,应致力于创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为此,这些院校应秉持进取精神,主动与农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深化校企合作,院校应积极拓展“非正式学习”空间,通过劳动实践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体能。比如,组织寒暑假的农业科技传播项目,让学生深入理解现代农业的实际运作,增进与农业企业的互动,合理规划实习路径,并注重实践活动全程的记录和评估,确保实践管理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此外,学校与农业企业和现代化农业园区携手共建实践基地,组建包含创新创业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多元化专家团队,致力于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发展策略紧密融合,以此驱动农业教育的革新与进步。挖掘并推崇大学生回归乡土创业的成功案例,通过诸如“创业导师讲座”和“乡村振兴分享论坛”等活动,全方位展示农业行业的前景展望及农村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纠正学生对农村和农业的传统偏见,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和投身行业的工作热情。学校可举办各类以“农”为主题的竞赛,如“现代农业技能挑战赛”,将前沿的现代农业技术融入比赛项目,借此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磨砺职业技能,并强化素质教育。借助“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通过实战演练和创新竞赛,点燃新一代农民的创业激情,锻炼其创业思维,提升他们的创业实战能力。同时,增设针对涉农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全面素养的“农业创新者”和“青年创新者”,他们将成为乡村公共服务、管理及科技创新的重要储备力量,使其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的繁荣发展。

3.4" 建立具有“三农”情怀的培训方式

与乡村振兴联系最密切的职业教育,可通过讲习所、人才供给、流通智力、多元治理和数字乡村等多种方式,引导“三农”情怀。同时,发挥“校农企村”的多种交互作用,通过建立学科体系架构,实施“主辅相结合、模块自主选择”“点群协作育人”等方式,促进“数智化”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满足发展、创新创业的技术需求。

在“岗课赛证”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中,广泛采用创新的教学策略,如情境模拟、项目驱动和模块化学习,聚焦于现代农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进程。学校与企业联手开发出新颖的、灵活的活页式与实用导向的工作教材,构建了集智慧与开放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认知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如AR技术和VR技术,打造出立体且互动的教育资源库。同时,构建了一套独具农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及标准资源库,通过“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塑造独特的“农”字号卓越课程,创立了实践导向的耕读学堂,强化了实践教学的育人性质。通过这个平台,我们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具备深厚农业情怀、精通技术、精明管理和敢于创新的复合型农民。此外,以乡村振兴学校为载体,结合区域农业发展实际,制定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实践课程,精确对接乡村社区,采取个性化教学和定制化学习路径,为培育村级振兴领军人物提供了有力支持。

强化“双专业”师资团队的构建,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农业科学院的院士、业界权威专家和技术高手等高端才俊,并同步汇集杰出的村务干部和农村经济发展引领者成为教学队伍的一部分。专职与兼职力量相结合,塑造一支既懂得教学又擅长实践,心系土地、技术精湛以助力农业的专业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包括“深入基地、步入企业、踏入田野、学习技艺”。同时,开展“走入农村、步入田野、进入农户、传授技艺”的农村服务活动。

3.5" 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致力于引导学生投身农村,承载起这一历史使命。然而,如何有效吸引并留住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呼唤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城乡差异明显的现实背景下,需要不断革新涉农人才培养和管理方式。

首先,应强化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通过诸如设立“农学奖学金”、减免或退还学费等优惠政策,激发其农业服务热情。教育部门应制定“农学专业目录”,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农业人才培养。同时,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涉农大学生发展的环境,确保涉农人才在职业晋升,如学历提升和职称评定上享有优势。

其次,为稳固人才扎根农村的根基,改革分配机制至关重要。目标是缩小城乡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推动建立统一且公平的就业市场。可以探索在欠发达农村实施职位激励计划,引入预先支付薪酬模式,并推动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改革,以缓解大学生的经济压力。

最后,强化保障体系的完善,如构建一体化的城乡社会保障网络,特别侧重于农村基层工作者的权益保护,包括其子女教育权益和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设立专项的农业人才成长基金,依据绩效和公众的认可度双重标准,对那些在乡村振兴项目中作出卓越贡献的专业人士给予表彰和激励,以提高其经济待遇,从而更好地激励涉农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举措,助力于破解人才瓶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处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在构建“新农业科技”的进程中,涉农高职院校应深度融入“乡土情怀”的培育,巧妙运用“乡土记忆”“乡愁文化”和“农民情感”的纽带,点燃对农业的热情,磨砺服务于农的决心,强化对农业、学习农业和投身农村的内在承诺。此举旨可提升学生对农业知识的理解,增强服务农业、强化农业和推动乡村复兴的实际技能,同时塑造他们献身农业、致力于农村的高尚情操。通过该教育路径培养出的农林人才能精准定位自我价值,更有效地推动现代农业进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刘羽平,陈怡伶.涉农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市场论坛,2023(3):86-89.

[2] 王晓红.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人才培育的新思考[J].智慧农业导刊,2023,3(5):95-98.

[3] 林鑫,李鹏举.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探究——以Y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四川农业科技,2023(8):61-63.

[4] 牟佳宏.产教融合视域下涉农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8):160-163.

[5] 张伟.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涉农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2023,22(26):27-30,42.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CJSFZ22-59)

作者简介:王珊(1990-),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三农情怀乡村振兴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7:46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38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0
赣鄱情怀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8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2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五老”情怀
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09: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