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河南省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2024-12-31 00:00:00张坤万燕玲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政策研究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河南省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振兴不仅是实现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由之路。该文通过分析河南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面临的城乡贫富差距显著、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低、城乡要素流动不畅、优秀人才资源匮乏及公共服务保障不足等现实困境,探讨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该研究对于指导河南省乡村振兴工作,推动乡村共同富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河南省;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政策研究;全面振兴

中图分类号:F12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8-0110-05

Abstract: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and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all-round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in Henan Province,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us to achieve an agricultural power, but also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dilemmas faced by Henan Province in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such as the significant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wealth, the low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poor flow of urban and rural elements, the lack of excellent human resources, and the lack of public service guarantee, and discusses how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study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guid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work in Henan Province and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rural areas.

Keywords: Henan Province;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policy research; all-round revitalization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河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面临着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时代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初心和使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理想,也是广大人民的共同期盼。现阶段河南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水平的差距很大,而城乡二元结构体系的存在,使得农村和农村之间不均衡和不充分的矛盾更加突出。众所周知,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河南省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最大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在农村。

对于河南省这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来讲,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重点在农村、核心在农业、关键在农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缩小城乡之间贫富差距,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河南省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目前,河南省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高质量的地区城市空间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河南目前仍存在着城乡贫富差距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乡发展失衡已成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障碍,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啃的一个硬骨头。如果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和困难。乡村振兴政策背景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影响着河南省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河南省乡村振兴现状分析则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农村发展的真实现状,为制定有效的共同富裕路径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共同富裕目标与挑战则凸显了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和难点,需要在实践中克服各种挑战,不断探索适合河南省乡村特点的共同富裕之路。

1 "乡村全面振兴下河南省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分析

河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乡村振兴在其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节将从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农民收入和教育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问题4个方面对河南省乡村振兴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1.1 "产业结构分析

河南省乡村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发展。其中,粮食作物种植仍占主导地位,农产品加工业相对薄弱。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力不足。此外,农村产业结构中存在着农业与农村非农产业比例失衡的问题,需要加大非农产业发展力度。近年来,河南各地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广泛应用现代科技。通过开展企业技术升级、延长产业链、推进绿色发展、提高质量标准和培育品牌的行动,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向高端、绿色、品牌方向转型升级。重点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延长产业链以提升增值、推广绿色生产模式、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并培育品牌,从而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1.2 "生态环境分析

河南省乡村振兴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导致土壤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上,主要关注工业和城市污染控制,但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支持不足,导致城乡在环境治理力度和结果上存在不均衡。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对不够重视,影响了城乡环境治理的公平性。目前,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尚未明确如何加速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实施细则。与城市现代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形成对比,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大量青壮年农民离开传统农业职业,从农村流向城市,以寻找就业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村人口结构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使得农业生产主体力量缺失,剩余的农村人口大多是老弱病残,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相对落后,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滞缓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速度[1],政府在这一领域的财政投入尚未达到保障生态环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以更好地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

1.3 "农民收入分析

近年来,河南各地农村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拓宽范围,为农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扩大了农民的收入来源,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河南省统计局《202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533元,增长8.8%;全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 073元,增长15.3%。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整体偏低,存在着收入不稳定、增收难的问题。农民主要依靠种植和养殖取得收入,但由于市场波动、气候等因素影响,收入波动较大。此外,农民技能培训不足、就业机会有限,限制了农民增收的途径和能力。河南省乡村振兴在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农民收入方面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加强农民收入保障和增收途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可行的路径和建议。

1.4 "教育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教育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是河南省共同富裕现状中的一大难题。首先,在教育领域,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差距。城市地区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而农村地区的学校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陈旧。这种不均衡的教育资源配置导致了农村学生的教育机会较少,教育质量不高,难以与城市学生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

在医疗领域,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城市地区医疗设施齐全、医疗技术先进,而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较差,医疗资源匮乏,医生医疗水平普遍较低。这导致了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基本医疗需求,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

教育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制约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解决教育医疗资源不均的问题,对于实现河南省共同富裕目标至关重要。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资源的投入,缩小城乡差距,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农村教育医疗工作者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确保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2 "乡村全面振兴下河南省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2.1 "市场存在制度壁垒,城乡要素流动不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新时代国情特征的准确把握。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任务,但还远没有实现共同富裕。河南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失衡已成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障碍,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啃的一个硬骨头。在乡村振兴战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背景下,与传统经济组织不同,农村地区出现了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城乡人口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后,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省城镇人口2 994万人,占30.65%;乡村人口6 774万人,占69.35%。2022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9 87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 63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 23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07%,比上年末提高0.62个百分点[2](图1)。

图1 "2018—2022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到202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左右,城镇化率年均增速1.5个百分点左右,5年新增城镇常住人口800万人左右,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3]。但是河南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未来一个时期河南省城镇化率有望保持高于全国的提高幅度,预计到2035年将突破70%大关,全省城镇化率增至72%,达到届时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全省农村人口依然占比接近30%,“三农”问题仍然存在。这意味着河南省想要单纯用城镇化的单轮驱动战略来解决“三农”问题还存在很大的困难。经济发展过程中,河南省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面临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农民收入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虽然从1978年开始,河南省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在不断增长,但是二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2005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 66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 970元,两者相差5 698元。到2022年,河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 222元,比上年增长5.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 484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697元,增长6.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06,比上年缩小0.06。河南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5倍,城乡收入仅比上年缩小0.07[2]。但是,2021年河南3项可支配收入指标均低于全国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 128元、全国城镇可支配收入47 412元和全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931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5 916元。对比往年数据,城乡间收入整体差距依然很大。3项可支配收入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城镇聚集着资本、人才、地理位置等资源优势,加之第一产业利润较低,就业机会少,导致农村大批量青年劳动力外出就业。农村青年劳动力的缺失,又进一步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农村的衰败也越来越严重。

2.2 "优秀人才资源匮乏,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是不容忽视的基础保障。只有在科技人才的支持下,农业才能真正利用科技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才能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科技成果才能得到深入应用和良好效果。科技人才的作用不容小觑,它对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乡村振兴水平至关重要。当前,河南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缺乏科技创新人才的参与和支持,无疑给农业经济发展增长带来很大障碍。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河南省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缺乏,尤其缺乏高水平科研院所。科研院校与农村企业缺乏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 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不及时,科研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这种情况在近些年的高校中愈发明显。由于高校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导致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不均衡,使得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创新干劲不足。

二是基层村干部的素质较低,缺乏科技推广能力及实践能力。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河南省广大农村地区年轻人外流城市,导致许多村庄的干部队伍中,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现象日趋严重。这些村干部工作的方法往往停留在按部就班和渐进发展的范畴内,缺乏敢于创新和拼搏的精神。这样就难以在新时代带动村庄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大部分村干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对中央政府涉及农业的政策认识不足,只是呆板地执行中央政府对于农业的相关补贴政策,忽视农村产业发展的独特性,没有做到根据河南省实际情况发挥不同地区农村产业的特色优势,实现各地农业产业的融合与特色化,从而打造出一批高质量的农村产业服务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产业支持。此外,应当重视农村企业独特品牌的传承和保护,以及农村企业竞争力的培育。

三是农民科技意识仍然较为薄弱。一方面由于现阶段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乡村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完成的很好。但是大多数的乡村孩子在完成初高中教育之后就选择外出打工。加上农村对职业教育固有的偏见,导致农村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仍然是凤毛麟角。因此,许多农村地区的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部分农民只注重短期利益,忽视科技创新为农业发展带来的长远效益。另外,不少地区的农民仍沿用传统的耕作模式,对采用新技术手段的开放度还有待提高。这为在农村地区推广和应用科技成果带来一定困难。同时,河南省农村地区农民平均年龄较高,思想观念更新的速度较慢。他们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认可程度不如年轻人,更愿意继续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畜牧养殖模式,认为这些方法风险较低,更具可靠性。这也成为推广创新技术手段的一定障碍。另一方面,城镇化的不断进行,农村中青壮年越来越少,从事种植业的大多年龄在60岁左右,这些人思想观念较为守旧,对农业先进技术及畜牧业知识的接受程度较慢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效果不佳。

3 "乡村全面振兴下河南省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路径选择

3.1 "大力推动农民的思想共识

一方面,积极向农民群众进行宣传动员工作。可通过现代媒体技术手段,向农民宣传不同的形式对集体经济组织的相关内容,以及能给农民带来什么样的效益进行宣传。基层政府应积极组织农民去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观摩交流来提高农民对集体经济的认识,开阔农民的眼界,以此来提高农民对当地发展集体经济组织的了解,并增强农民对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另外,通过不断地对农民的各种技能进行培训,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教育、群众观念教育、创新理念教育增强农民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培育农民的集体观念和思想共识。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两委干部业务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不断提升乡镇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提高基层干部对集体经济、乡村治理、党纪国法、政策措施、乡村振兴和廉政建设的认识,提升基层党员干部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服务意识,并引导基层党员干部积极发挥引领模范作用,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建设合作新形式,为集体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3.2 "破解要素瓶颈,加强人才储备

对于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人才保障不足问题,应主动发挥政府在乡村人才引进方面的作用。

一是支持河南省内高校和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通过定向就业和专项奖学金等方式,为全省乡村振兴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易于留用的技术型人才。二是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专业人才到乡村工作,如研究人员分配等方式,为农村新型组织提供专业支撑。依托河南省内本土科研院所,加强特色农业基础研究,着力培养一批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促进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充实乡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中的规划专业技术人员,村民委员会要设立住宅建设兼职协理员,强化农村住宅建设管理队伍建设。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展乡贤经济。引导河南省籍在外创业成功企业家回乡创业,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通过兼职挂职、技术咨询、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建立服务基层长效机制。四是依托省内外高等院校,尤其是懂农业的农业院校优秀毕业生。每年从省内外高校选调一批有坚定理想信念,愿意为乡村振兴作贡献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地区锻炼。以此促进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3.3 "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及金融扶持力度

对于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不足问题。首先,上级政府应加大财政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发挥财政在项目支持上的杠杆作用。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如发放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吸引社会投资等。调动大家积极性,同时用市场办法,引入民间资本,促使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配套融合,稳定市场预期,解决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其次,积极规范农村金融市场,完善政策法律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参与集体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积极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面向农村的金融产品,提升服务水平,为组织建设和相关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提供长期的和大额的金融贷款,以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4]。

3.4 "增强村集体土地资源使用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制度是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5]。首先,积极探索制定全省集体用地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简化集体建设用地的办理流程。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积极落实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办理时限。其次,在集体用地上建立负面清单制度。鼓励各地根据当地具体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当地的集体土地使用情况。最后,在确保耕地红线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各地根据当地具体的实际情况开展农用地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村产业链条向纵深方向发展,完善农村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在政策制定、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治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为河南省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可行的路径和建议。

因此,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实现河南省乡村的共同富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难。但通过深入分析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及积极探索创新,相信能够找到适合河南省乡村的共同富裕路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河南省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聂火云,万景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及改善路径:基于赣中大桥乡调查的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7(10):21-26.

[2] 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2022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河南日报,2023-03-23.

[3] 翁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以河南省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2(11):45-47.

[4] 林斯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困境与对策[J].当代县域经济,2023(3):69-71.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

猜你喜欢
政策研究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高校办公室精细化管理内涵、特征及价值
商(2016年15期)2016-06-17 22:27:13
保育员队伍建设的政策研究
中国能源CO2排放峰值方案及政策建议